天天看點

哈佛平權招生判違憲後:申請文書、貧困學區、棄标化分、廢傳承生

作者:北大法寶學堂

來源 | ANew新大淕

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票贊成、3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宣布,全美的公私立大學必須停止在招生時考慮種族因素,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計劃違憲。

這起針對哈佛大學的訴訟案件,已經耗時8年之久。

早在2014年,一個名叫“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FFA)的機構,在波士頓的聯邦地區法院就對哈佛大學提起了訴訟,指控其在大學招生中歧視亞裔美國人,違反了《民權法案》。哈佛聘請了最好的律師團隊,在2019年和2020年先後兩次獲得了勝訴,但原告SFFA屢敗屢戰,堅持将案子打到了聯邦最高法院。

在每年的招生考試中,亞裔尤其是華裔考生在各項學力測驗中都排在前列,包括SAT、國際經合組織的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以及單測數學與科學的TIMSS等。但是,哈佛大學在招生中卻不講成績講政治,優先錄取那些成績不如亞裔的黑人、拉美裔學生,對亞裔生極不公平。

01平權運動回顧

導緻這種現象存在的制度根源,在于美國長期以來推進的“平權運動”以及伴随實施的“種族限額”。

黑人在美國曆史上曾遭受奴役和迫害。“二戰”之後,以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裔通過各種方式發起了平權運動,争取能夠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權利。經過各方努力,1964年,美國頒布了著名的《平權法案》,要求任何接受聯邦資助的大學、企業和機構必須禁止種族歧視,為了幫助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族裔,法案規定要在教育、就業中對少數族裔予以特殊照顧和補償性優惠。

在此背景下,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和道德正當性,美國的大學開始調整其招生政策,将種族多元化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和核心名額,進而出現了所謂“種族配額”的制度,即通過為特定族裔學生保留固定的名額,以保證少數族裔特别是黑人學生能夠進入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

20世紀60年代,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紛紛宣布,隻要有合格的學生,錄取黑人學生的數量将不低于一個固定的最小比例,比如8%或12%。直接效果是,越來越多的黑人、西語裔、亞裔和印第安人開始進入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獲得了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

哈佛平權招生判違憲後:申請文書、貧困學區、棄标化分、廢傳承生

支援人士認為 ,由于黑人等少數族裔在美國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他們的孩子無法獲得像白人孩子那樣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扶助政策有助于提高他們在高等教育資源中的競争力,讓他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讓上一代的不公正延續給下一代。

反對人士則認為 ,美國白人和黑人的不平等,是一個曆史性和綜合性問題,不應該用高等教育機會傾斜的方式來解決,這不是治本之策。從教育公平的角度,高等教育資源應當按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等标準進行配置設定,而不是基于種族和膚色。

在大學招生中實施某種“種族配額”,不僅不會讓黑人等少數族裔孩子更加獨立和自強,還會引起“反向歧視”,構成另一種形式的種族不平等。

白人首先發起了挑戰,提起“反平權運動第一案”,即1978年的巴基案(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 。白人學生巴基連續兩年申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被拒,他發現醫學院招生中存在16%的黑人配額,而據此被錄取的黑人學生成績遠遠不如自己。

據此,巴基聲稱自己是“反向歧視”的受害者。對于此案,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有點滑頭:首先認定大學在錄取時考慮種族因素是正當的,但同時又認定“種族配額”違憲,要求加州大學必須錄取巴基。

02亞裔抗争四十年

在最開始,美國亞裔也是平權運動的受益者。亞裔在美國曾長期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因為平權運動,頂尖大學才從上世紀60年代對亞裔學生敞開了大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等大學中亞裔學生的錄取比例得以不斷增加。

然而,亞裔和大學的蜜月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戛然而止。1965年新的《移民法》頒布後,美國亞裔移民的數量直線上升,亞裔移民勤勞、聰明、守法,很快在各個領域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社會中的“模範少數族裔”。

哈佛平權招生判違憲後:申請文書、貧困學區、棄标化分、廢傳承生

在教育領域,亞裔學生勤學上進,是各類考試的優等生。然而,人們很快就發現,對于亞裔而言,學得好和考得好并不意味着能念好大學,因為大學招生中的“種族配額”制度更加關照和優待“差生”。

一方面,亞裔學生的數量不斷增長、平均成績不斷提升,而另一方面,被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錄取的比例和幾率卻越來越低,不僅遠低于黑人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數族裔,甚至還低于全美平均錄取率。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針對美國大學招生中的亞裔歧視的指控就頻頻出現。這次“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訴哈佛大學”的案子,就是最集中和最激烈的展現。

原告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研究表明,哈佛大學在招生錄取中存在一個隐密的、針對亞裔的“種族配額”或者“亞裔歧視”,他們對亞裔設定了固定的招生比例或配額,但這個比例與美國亞裔群體在美國社會中的數量、地位、成就和增長趨勢嚴重不符。

哈佛最終錄取的亞裔學生SAT分數要分别比白人、西裔、非裔高出140分、270分和450分。同時,招生官員還存在針對亞裔學生的消極刻闆印象,對他們會提出更多和更苛刻的要求。

03哈佛敗訴以後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中西部有些州率先開始了挑戰平權運動的步伐。1996年,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了209法案,禁止在加州基于種族、性别、膚色、民族或原籍而在公共就業、公共教育或公共承包方面歧視或給予任何個人或團體以優惠待遇。相當于廢除了平權措施。不久,華盛頓、密歇根也先後通過了類似法案,取消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平權措施。

鑒于聯邦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比例是6:3,最高法院此次得判哈佛敗訴,制止錄取中這種“多元化”的行為。

以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茲(John Roberts)為代表的多數意見表示,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方案“以消極的方式利用了種族議題”;最終根據多數意見,招生平權法案違反了憲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

羅伯茲同時也在判詞指出,這個裁決不能解讀為完全禁止大學考慮申請人,在論文裡說明其生活如何受到種族背景所影響,然而校方也不能通過申論題文章,私下依族裔挑選。

舊金山大學校長費茲傑拉德就已表示,如果他們被要求在入學申請表上取消透露族裔的選項,他們将要求申請者寫一篇短文告知其族裔。

而馬裡蘭大學大學生招生主任莎侬·甘迪早在裁決下達前,在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主辦的一場演說中表示,學生應該調整他們的申請論文内容,除了寫諸如足球訓練、祖父母去世等日常事,還可描述種族背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

甘迪又表示,今秋起,或有大學開始通過申論題文章來收集有關學生背景的資訊,即使他們擔心這有可能違反高院的裁決。

哈佛平權招生判違憲後:申請文書、貧困學區、棄标化分、廢傳承生

華人社群一些反對裁決的人士更表示,判決的後果會讓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放棄SAT标準化入學考試成績。膚色不再是一個明文因素,但美國大學有足夠的非膚色錄取因素來保持學生的多樣性。比如史丹福大學校長拉文(Marc Tessier-Lavigne)就已發出聲明重申“思想、背景、身分和經曆的多元性”對該校使命的重要性。和加州其他私立大學一樣,拉文表示,史丹福将繼續通過法律允許的方式,招收多元化的學生。

反對者舉例指出,加州1996年運作209法案以來,華裔在政府就業、政府工程承包、公校就學環境方面反而惡化,公立大學官員一直通過考慮學生生活經曆和學業成績、增加家庭經濟狀況和考生高中學區等因素的權重,來錄取各高中最優秀的學生。實行平權法案的大學和學院在亞裔入學率上,比沒有實行平權法案的學校更高。在美國的亞裔居民進入加大的比率,其實在降低,校園見到亞裔學生面孔的增多主要來源于國際學生。

04白人是最大赢家?

華盛頓郵報指出,在已經禁止州内公立大學平權招生的九個州,從過去30年的資料看出,禁止平權招生對白人和亞裔學生有利。這該如何解讀呢?

報導指,根據2021年資料,已禁止大學平權招生的亞利桑納州、加州、佛羅裡達州、愛達荷州、密西根州、内布拉斯加州、新罕布夏州、奧克拉荷馬州、華盛頓州等地,西語裔學生、美洲原住民學生在大學學生人口當中比例偏低,白人學生、亞裔學生比例則偏高。

以加州為例,禁止大學平權招生的規定在1998年上路後,西語裔學生、非洲裔學生人口在柏克萊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驟減50%。分析顯示,流失的西語裔及非洲裔學生可能轉到其他競争較不激烈的公立大學就讀。

研究加州禁止平權招生長期影響的耶魯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布利米爾(Zachary Bleemer)說,轉到競争較不激烈的公立大學就讀的西語裔及非洲裔學生,畢業率是以降低,繼續攻讀研究所的比例也減少,畢業後收入同樣略遜一籌。

布利米爾說,如果這些學生就讀競争較激烈的頂兼學校,可能有機會建立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人際脈絡,吸收到高中時期無法獲得的消息,這些人際關系最後在職場上轉化成高薪待遇。

相較之下,亞裔學生、白人學生在加州禁止平權招生規定上路前後,薪資水準大約維持不變。

華爾街日報報導,從上述九州大學不直接連結種族而仍緻力于多元化招生的效果來看,這些學校始終未能實作目标。

比如以社會經濟地位來替代種族——因低收入學生往往跟少數族裔大幅重疊——這是一個有缺陷的替代方案,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21年收入低于5萬元的白人家庭數量其實是非裔、西裔家庭的三倍多。另一種方法則是讓每所高中的非裔、西裔頂尖畢業生保證入學,但這也隻有在該族群為主的學校才行得通。

美國民權委員會(The U.S. Commission on Civil Rights)成員、聖地牙哥大學法學教授赫裡奧特(Gail Heriot)指出,如果標明某些指針、逆推來找特定種族,像是西裔單親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父母無大學學曆)、為某些族群設定不同的收入門檻等等,可能會引起法律争議。

也有大學嘗試考慮申請人的郵遞區号或高中時是否加入免費午餐計劃,但這最終可能隻是形成“社經多樣化”而非種族多樣化招生。

密西根大學表示,自2006年選民禁止基于種族、性别和其他因素的優待後,該校一直在努力保持足夠的多樣性,措施包括從七年級開始為該州低收學生提供輔導和預科課程、提供全額獎學金等,但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而這類學生愈少就愈感到孤立,反過來又會導緻其他申請人猶豫,導緻多樣性進一步不足。

用反對高院裁決的華社人士的話來說,依過往經驗,從禁止平權招生中受益的,首先是廣大農村地區和貧困學區的白人學生,不是亞裔也不是其他少數族裔。

05廢除“傳承生”

加之哈佛等藤校通過“傳承生”政策為白人、有錢人子弟常年大開友善之門,難免有人擔心,将來這類名校會不會成為白人貧富通吃的校園。

對此,下一個入學資格大戰業已展開。美聯社報導,各大學面臨壓力要終結“傳承生偏好”,即校友子女申請就讀有加分這種做法。假如大學打算招收更多非裔、西語裔及原住民學生,那麼廢除傳承生偏好,應該是容易入手的第一步。

非營利組織Ed Mobilizer首席執行官阮清越(Viet Nguyen,音譯,上圖)表示,傳承生偏好已經沒有借口再繼續下去,世上再沒其他國家重視傳承生偏好,現在是美國趕上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好機會。

Ed Mobilizer号召頂級名校的校友向母校施壓。他們的目标是讓前30所大學的畢業生都停止捐款,直到傳承生偏好的政策廢除為止。這些學校包括哈佛、北卡羅來納大學、其他常春藤名校以及南加州大學。

一個既能提高亞裔入學比例,又能保護黑人、西語裔等少數族裔生利益——禁平權招生又維系多樣化的校園,需要白人實質性出讓一些特權。

此行一如過往,并非坦途。上司亞裔訴哈佛案的團體之一、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主席趙宇空在慶祝8年多來之不易的勝利之際表示,現今的勝利并不是亞裔維權抗争的結束。他表示,AACE還将監督最高法院判決在全美國所有大學錄取過程中的實施,并向美國大學取消标化考試提出挑戰。

哈佛平權招生判違憲後:申請文書、貧困學區、棄标化分、廢傳承生

美國式“聯考”:标準化考試與美國社會的賢能政治

〔美〕尼古拉斯·萊曼 著 戴一飛、李立豐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4月版

本書對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潛能測試)的來龍去脈進行了一番頗具啟發性的詳盡梳理,過程引人入勝,戲劇張力十足:從創設這項考試的探路先驅,到受益于這項考試的莘莘學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場,而标準化考試與平權行動之間的激烈較量,更是如同壓軸大戲。本書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的發迹史,作者既講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學考試領域占山為王的曆程,也對伴随着這種考試文化的興盛而在美國社會中發生的種種變化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