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随處可見的“打擊式”教育,最後毀掉了孩子什麼?

随處可見的“打擊式”教育,最後毀掉了孩子什麼?

随處可見的“打擊式”教育,最後毀掉了孩子什麼?

文丨魚爸     圖檔來源美素圖庫

1

說實話,你挖苦過孩子嗎?

因為很多的人都有挖苦人的才能,做了父母也沒有丢下。

還覺得這是一種幽默的方式。

的确,自嘲和朋友間偶爾的挖苦,可以說是一種放松示好的方式。

可當父母揪着孩子的問題,挖苦孩子的時候。

那樣的樂趣感蕩然無存。

哪怕說的那個大人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說的話有水準,擊中了孩子的要害,又沒有那麼赤裸裸地指出來。

可是周邊但凡是關心孩子的人,也會覺得這樣的幽默是無趣的,而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痛苦,隻是容易被人忽視。

這是大人們把快樂建立在了孩子的痛苦之上。

在很多的家庭裡,孩子是必須承受來自父母的這種挖苦打擊式的愛。

特别是很多老人,更是信奉這種“打擊式”教育。

覺得孩子不能誇,怕孩子太驕傲。

是以習慣性地去打擊孩子,他們覺得打擊教育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有的父母們會說這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指出問題,還能激勵孩子。

可是你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平等地溝通。

随處可見的“打擊式”教育,最後毀掉了孩子什麼?

2

親戚家有一個男孩,剛上中學。

每次去,會發現他好像很害怕見到他爸爸。

因為每逢吃飯,爸爸就會開始挖苦打擊他。

本來這個男孩平時就很沉默,跟爸爸沒有多少話講,隻是跟媽媽和妹妹親近一點,見到生人也是躲躲閃閃。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坐好了,還不見他過來。

他爸爸就叱喝他,他就低着頭端着碗小心地坐在桌子的邊角處。

“真的是沒長眼睛,每次吃飯都要人叫,自己不知道主動點啊!”

“你看你妹妹都坐好了,就你慢吞吞的,像隻蠢豬。”

孩子媽媽勸說他少說幾句,這才停下來。

可還是沒有真的停下。

吃菜的時候,如果孩子夾的都是幹菜。

爸爸又會挖苦說:“難怪又黑又瘦,看都吃的是什麼菜。”

孩子有點生氣,看着爸爸。

爸爸會脾氣更大:“看着我幹嘛,我說的不對嗎?你是什麼人,難道我不清楚啊!”

男孩紅着臉,伸出的筷子又停在了半空,不知道夾什麼菜吃。

隻得匆匆扒拉幾口就走了。

“唉!怎麼就生了個這樣的崽。”

你說他的爸爸難道真的不愛他嗎?

其實他并非不愛孩子,而是他覺得兒子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他希望兒子能自信開朗,可結果呢!

見到自己都是躲開的。

他沒有去檢討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卻早已把這一切歸咎于孩子了,是以不遺餘力地去挖苦打擊孩子。

他期待自己的打擊成為一種鞭策,能改變孩子。

可實際上呢?

你的“打擊式”教育,隻會讓孩子離自己預想的狀态越來越遠。

親子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生疏。

3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

就好像我們自己經常會照鏡子,看看鏡子裡的自己。

有時也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和言語,進行自我反思。

孩子也是如此。

小小的他們,也會思考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是受歡迎的嗎?

我是聰明的嗎?

我長大後會有出息嗎?

帶着這些疑問,他們跌跌撞撞,小心翼翼地找答案。

敏感地捕獲外界的的資訊,大家是怎麼評論我的?

我在爸媽的心中又是什麼樣的?

你也許會覺得孩子小,這些東西重要嗎?

當然重要!

假如父母總是說孩子是愚蠢的、懶惰的、令人讨厭的。

他們隻會聽到“原來我是愚蠢的,是不是我真的比其他人蠢?”

“原來我真的不受大家的歡迎,我爸媽也是這樣說的。”

哪怕你說孩子的時候,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多讀書、多思考,變得聰明一點,變得勤快一點。

可你這樣的否定評價,隻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因為父母的否定無法在孩子那裡激發出正面的形象。

假如持續不斷地去挖苦否定孩子,那孩子就會把這個當作真正的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

就這樣一步步毀掉孩子的自信心。

随處可見的“打擊式”教育,最後毀掉了孩子什麼?

4

在平時的養育過程中,很多父母往往輕易地忽視孩子當時的問題,反而喜歡把孩子過去犯的錯誤都拉扯到一塊。

做什麼用呢?

用來作為“批判”孩子的有力證據。

在毫無理智的情形下,真正的、眼前的問題被忽視了。

而孩子的人格被拿來抨擊。

如果是弄丢了東西,情急之下會下一個定義,你就是個粗心的人,遲早會把家裡的東西都給敗光,你知道什麼叫“敗家子”嗎,就是你這樣的。

如果是跟同學打架了,往往不說打架這件事,反而數落孩子,你這麼愛打架,遲早會進監獄,要警察來管你,我是管不了你了。

這樣的場景非常常見。

如果孩子有問題,為什麼不直接問題,就事論事呢?

因為很多父母缺乏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耐心。

已經習慣挖苦諷刺孩子的父母,不能說不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他們卻無法走出這個心理泥沼。

在這裡,他們感覺到了壓力、困難,甚至是難堪。

别說養好一個孩子要付出多少心血,哪怕是養一盆花草,也是要下不少功夫的。

要養一個好孩子,父母得自律,得學習,得不停地改變自己。

隻有隻這樣才能反思、改進,進而解決一些問題。

而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花這份時間的。

他們遇到了問題比孩子還要暴躁,隻想着發一通脾氣,然後躲起來。

氣急敗壞之下,還會挖苦打擊孩子,覺得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

可實際上呢,發過脾氣之後,隻留下難受和悔恨。

生氣時想抛掉的這一切,真的能舍得嗎?

最後還是要去縫合,去彌補。

那為何不在暴風雨到來之前,做一番準備呢?

因為打擊式的教育,毀掉的是父母跟孩子間的親密關系。

讓孩子感受不到内心的安全感,還有那種渴求的愛。

随處可見的“打擊式”教育,最後毀掉了孩子什麼?

5

父母最起碼的一種修養,就是不挖苦打擊孩子。

當情緒起來了,想大罵孩子一通時,請冷靜30秒再說。

當那些傷人的惡言惡語湧上心頭時,請管好嘴,别傷人。

其實放開一點心想想。

換個角度看看,你會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優點,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你何必總是揪着他們的缺點不放呢?

假如有人天天找你的麻煩,跟你過不去,你還會理這個人嗎?

想必是怕躲都來不及。

孩子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躲開父母。

有時又非常容易原諒父母。

但這都不是默許你挖苦打擊的理由。

是以與其總揪住孩子的問題不放,不如發現孩子身上的那些閃光點,鼓勵他,讓孩子覺得自己其實很棒。

真正尊重了孩子的父母,最後也會得到孩子的尊重。

能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能換來孩子的了解。

假如你抱怨、責備孩子做得不夠好時。

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夠好吧。

答案往往就在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