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時代內建模式分析

随着雲計算技術不斷發展,在資訊化建設模式上上雲成為不可逆的大趨勢,各個軟體廠商都在向上雲方向靠攏,先後都推出雲技術解決方案及雲生态産品。提到雲技術,必然會提到IaaS、PaaS、SaaS三個層面,雖然現在還有XaaS等概念,但主流上仍分為三種。IaaS作為雲服務的最底層,提供基礎設施資源,如伺服器、存儲、網絡硬體;PaaS作為中間層支撐,提供通用平台軟體能力,如內建中間件、消息中間件;SaaS面向終端客戶,提供軟體服務,ToB的SaaS比如OA、CRM、HR、SCM等。

SaaS應用類廠商與PaaS平台類廠商都不斷對其産品進行改造和更新,使得SaaS類應用趨于PaaS化,産品線逐漸按照行業領域或功能領域進行垂直細分,同時強調擴充開發能力; PaaS類平台趨于IaaS化,強調容器化、開發環境等封裝能力,部分PaaS層廠商會開發一些SaaS類應用,但已經不能搶占市場,因為SaaS類應用廠商的技術能力在變強。如今,基于雲時代技術的發展,兩者在産品上都推出雲應用産品或雲內建平台,下面就來探讨下雲時代常見的內建模式。

不同廠商內建模式

市面上雲端産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代表廠商分别為網際網路廠商和傳統ERP廠商,網際網路廠商以華為、阿裡為代表,華為在近兩年推出雲內建産品—羅馬平台,阿裡則以大中台戰略架構切入雲內建時代。傳統ERP廠商以浪潮、金蝶、用友為代表,OA廠商以泛微為代表,SaaS層面将其産品雲化,形成雲ERP,PaaS層面同樣推出一體化雲平台産品。

不同廠商通常會根據主營産品及技術優勢打造自身的雲內建平台産品,如:主營硬體、通信行業,除系統內建能力外,更強調底層的通信能力即硬體、裝置之間的內建能力,這種能力通常作為其宣傳中的亮點;網際網路、電商行業則更強調對業務的快速支撐、推動創新能力,對前端業務的可擴充性要求較高;傳統ERP起家的軟體廠商,大多數為應用現有專業業務能力及行業客戶資源,在主營産品基礎上推出新業務模式,融入PaaS平台類內建技術能力,将原有應用雲化更新,雲應用作為前端業務支撐,PaaS平台類內建技術作為業務能力背景,打造一體化雲生态産品。

上述廠商提供産品及業務模式具備一定的共性。其一,表現形式都為客戶提供雲上的生态環境,讓客戶融入其生态,為客戶資訊化建設賦能;其二,平台中30%為預置應用,客戶可以開箱即用,70%為根據業務模式定制擴充,意在為其打造專屬化雲上業務。其三,在平台的技術支撐層面,都要求內建能力,強調雲上、雲下資源整合。平台産品自帶Open API,自身使用同時,也可以供其它産品使用,加強被內建能力。其四,這部分内容是當下技術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強調靈活的內建及擴充能力,模型驅動化,不同于傳統代碼開發,而是低代碼配置式開發,擴充簡單友善。

當下模式深入分析

如上文所述,對于雲內建平台的概念人雲亦雲,每家廠商都會根據自身所長進行打造,究其概念會出現多種,但整體模式上不會出現大幅度偏離。将一些廠商的雲內建類平台産品,在排除品牌能力、資源能力、勢力能力後,理性剖析,在傳統企業業務場景模式與資訊化建設曆史條件下,其産品多少會存在一些弊端。

  • 無論是大中台戰略下的技術中台,還是具備大一統理念的各類雲內建平台都在刻意去規避內建問題,強調自身大而全的業務支撐能力。但從其結構及模式上看,并沒有改變傳統的內建模式,隻不過在其平台中的內建理念與技術做了一層包裝。分析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基因決定,不擅長、也不了解企業應用系統間的內建業務;另一方面,雲計算時代,應該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技術看起來才更有噱頭,如果還在提傳統的內建業務模式,會顯得較LOW,不夠上檔次。
  • 無獨有偶,目前市面上推出的雲內建平台類産品都打着為企業打造一體化生态環境的宣傳政策,實作自家産品一統江湖,為企業提供從底層應用到平台技術再到前端聚合的一體化雲平台,并将客戶納入雲生态中。事實上這種想法是極其不現實的,由于曆史原因大多企業應用系統都是按照業務需求建構,企業從資訊化建設至現在一定有許多存量應用,雖彼此孤立,但很少有企業會推到重建,而且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從來就不是一家獨攬,而是百家争鳴,對于雲上建設也會呈現多家雲應用并存的現象。況且沒有一個企業會願意被一家軟體廠商所綁定。
  • 技術層面來講,當下很多雲內建類平台産品,主要提供對內建資源進行注冊、管理、監控的能力,相反對服務的編排、轉換映射、接口适配等方面較弱。從部署環境方面,因為屬于生态級的雲內建平台,部署過程相對較為複雜、繁瑣,且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有些廠商為的平台産品為B/S架構,這就意味着代碼可擴充性差,平台元件較少,靈活擴充能力弱。

雲時代的內建之路

随着當下技術的快速發展,上雲會成為每個企業資訊化建設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它與其它資訊化建設内容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進行産品與方案選型時,比起各個廠商大全泛、酷炫的顔值,更多要考慮如何利用目前現有的資訊化條件與未來業務發展的契合程度,避免造成不能支撐業務資源浪費的現象。

這裡建議,對于傳統企業來說,在沒有具備完全的資訊化基礎設施與雄厚的資金和資訊技術團隊之前,先不要考慮直接複用大中台或建構一整套雲內建生态産品的戰略模式,而是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治理,基于PaaS平台類産品搭建屬于自身業務的中台戰略體系架構,解決眼前問題的之後,基于平台的支撐,逐漸向更深層次的大中台、雲生态等模式邁進,下圖為基于平台建構中台的架構。

雲時代內模組化式分析

1 內建中台

由下至上,先從底層內建中台說起,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不做技術中台而是內建中台,因為內建中台是技術中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建中台入手,打好根基,為後續技術中台奠定支撐,內建中台主要提供架構支撐、系統關聯、業務協同能力。

  • 架構支撐能力:建立全業務模式內建支撐架構,作為統一的平台架構,建構統一标準規範,促進系統建設标準合規、靈活擴充,更好地支撐業務運轉、加強企業管理營運能力的提升。
  • 系統關聯能力:各系統無縫銜接,資訊、功能、資料、流程共享,內建各系統、平台入口形成統一綜合管控平台,全面提升業務處理效率。這裡的關聯不隻是本地應用間內建,還包括實作共有、私有、混合雲間的多雲模式內建、跨雲內建;雲上與本地應用內建及跨裝置內建。
  • 業務協同能力:業務內建倒逼業務流程的梳理、優化,實作企業業務貫通,減少重複業務工作,提升業務整體價值,解決當下企業最需要的統一使用者、業務內建、流程梳理問題。

通常在內建中台中涉及到的平台為服務總線與資料總線。服務總線提供雲間、雲端、端端內建,同時輔助資料中台與應用中台的建構,如為資料分析提供資料服務,資料治理、身份管理提供資料同步分發等;資料總線提供資料傳輸、交換、共享服務,同時為資料分析提供資料加工與處理。

2 資料中台

資料中台是內建中台、業務中台建構的重要基礎,它們之間存在着依互關系,主要幫助企業實作營運資料統一精準化、精準資料決策科學化,資料中台主要提供資料治理、決策分析、智能決策能力。

  • 資料治理能力:資料治理方面主要梳理企業内部的重要業務資料,統一資料源頭,規範資料标準,彌補資料缺口,強化資料資産管理,為後續資料充分利用、智能決策奠定基礎。
  • 決策分析能力:以管理駕駛艙、決策中心等形式,從企業業務出發,集生産、成本、财務、人力、銷售等業務資料進行多元度、多視角資料分析,形成多種主題名額,實作成本可控、人力可控、市場可控、風險可控。
  • 智能決策能力:強化決策分析能力,全面實作大資料決策與人工智能,對友商、客戶、生态夥伴、國計民生等外部資料進行接入、加工分析、深度學習、智能預警、打造雷達系統、指揮應急平台,為企業成為行業領頭羊、基業長青保駕護航。

通常在資料中台中涉及到的平台包括資料填報平台、主資料管理平台、資料分析平台。填報平台彌補企業資料缺口,将治理分析中缺失的資料或線下手工資料進行填報;主資料管理平台通過主資料申請、審批、校驗、分發,資料模組化、資料清洗、資料管理流程配置、系統管理等功能,保證企業内部資料的一緻性、完整性、準确性;資料分析平台通過對業務資料的采集、存儲、計算分析、配置,實作企業資料決策平台的搭建及分析,實作上述決策分析能力的同時,為後續智能決策能力奠定基礎。

3 應用中台

這裡的應用中台并不是指企業應用系統建構的平台,而是對IT治理與資料治理的深入融合,促進企業實作生态與産業鍊的協同,應用中台是業務中台的前期探索,應用中台主要提供融合深化、疊代擴充、持續支撐能力。

  • 融合深化:這裡指融合資料中台與內建中台能力,站在企業全局角度出發,建構一體化綜合管控應用中台,将資料中台與內建中台成果統一承載,從整體戰略、資料治理、業務支撐、連接配接使用者、業務創新等方面進行統籌治理。
  • 疊代擴充:通過疊代擴充更加靈活的開發出不同的單體應用,并将這些單體應用作為不同的業務中心,最終中台的建設成果可以為後續中台深化提供前提條件,通過不斷的閉環疊代更新,持續支撐企業鞏固營運管控模式,資料标準化管理體系。
  • 持續支撐:基于現有能力,作為業務中台的前提探索,強有力支撐業務中台的建構,打通上下遊産業鍊生态圈,實作供應商、經銷商、客戶有效連接配接,屏蔽企業系統邊界、資料邊界、生态價值邊界。

4 容器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