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时代集成模式分析

随着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上上云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各个软件厂商都在向上云方向靠拢,先后都推出云技术解决方案及云生态产品。提到云技术,必然会提到IaaS、PaaS、SaaS三个层面,虽然现在还有XaaS等概念,但主流上仍分为三种。IaaS作为云服务的最底层,提供基础设施资源,如服务器、存储、网络硬件;PaaS作为中间层支撑,提供通用平台软件能力,如集成中间件、消息中间件;SaaS面向终端客户,提供软件服务,ToB的SaaS比如OA、CRM、HR、SCM等。

SaaS应用类厂商与PaaS平台类厂商都不断对其产品进行改造和升级,使得SaaS类应用趋于PaaS化,产品线逐渐按照行业领域或功能领域进行垂直细分,同时强调扩展开发能力; PaaS类平台趋于IaaS化,强调容器化、开发环境等封装能力,部分PaaS层厂商会开发一些SaaS类应用,但已经不能抢占市场,因为SaaS类应用厂商的技术能力在变强。如今,基于云时代技术的发展,两者在产品上都推出云应用产品或云集成平台,下面就来探讨下云时代常见的集成模式。

不同厂商集成模式

市面上云端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代表厂商分别为互联网厂商和传统ERP厂商,互联网厂商以华为、阿里为代表,华为在近两年推出云集成产品—罗马平台,阿里则以大中台战略架构切入云集成时代。传统ERP厂商以浪潮、金蝶、用友为代表,OA厂商以泛微为代表,SaaS层面将其产品云化,形成云ERP,PaaS层面同样推出一体化云平台产品。

不同厂商通常会根据主营产品及技术优势打造自身的云集成平台产品,如:主营硬件、通信行业,除系统集成能力外,更强调底层的通信能力即硬件、设备之间的集成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作为其宣传中的亮点;互联网、电商行业则更强调对业务的快速支撑、推动创新能力,对前端业务的可扩展性要求较高;传统ERP起家的软件厂商,大多数为应用现有专业业务能力及行业客户资源,在主营产品基础上推出新业务模式,融入PaaS平台类集成技术能力,将原有应用云化升级,云应用作为前端业务支撑,PaaS平台类集成技术作为业务能力后台,打造一体化云生态产品。

上述厂商提供产品及业务模式具备一定的共性。其一,表现形式都为客户提供云上的生态环境,让客户融入其生态,为客户信息化建设赋能;其二,平台中30%为预置应用,客户可以开箱即用,70%为根据业务模式定制扩展,意在为其打造专属化云上业务。其三,在平台的技术支撑层面,都要求集成能力,强调云上、云下资源整合。平台产品自带Open API,自身使用同时,也可以供其它产品使用,加强被集成能力。其四,这部分内容是当下技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强调敏捷的集成及扩展能力,模型驱动化,不同于传统代码开发,而是低代码配置式开发,扩展简单方便。

当下模式深入分析

如上文所述,对于云集成平台的概念人云亦云,每家厂商都会根据自身所长进行打造,究其概念会出现多种,但整体模式上不会出现大幅度偏离。将一些厂商的云集成类平台产品,在排除品牌能力、资源能力、势力能力后,理性剖析,在传统企业业务场景模式与信息化建设历史条件下,其产品多少会存在一些弊端。

  • 无论是大中台战略下的技术中台,还是具备大一统理念的各类云集成平台都在刻意去规避集成问题,强调自身大而全的业务支撑能力。但从其结构及模式上看,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集成模式,只不过在其平台中的集成理念与技术做了一层包装。分析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基因决定,不擅长、也不了解企业应用系统间的集成业务;另一方面,云计算时代,应该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技术看起来才更有噱头,如果还在提传统的集成业务模式,会显得较LOW,不够上档次。
  • 无独有偶,目前市面上推出的云集成平台类产品都打着为企业打造一体化生态环境的宣传策略,实现自家产品一统江湖,为企业提供从底层应用到平台技术再到前端聚合的一体化云平台,并将客户纳入云生态中。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其不现实的,由于历史原因大多企业应用系统都是按照业务需求构建,企业从信息化建设至现在一定有许多存量应用,虽彼此孤立,但很少有企业会推到重建,而且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来就不是一家独揽,而是百家争鸣,对于云上建设也会呈现多家云应用并存的现象。况且没有一个企业会愿意被一家软件厂商所绑定。
  • 技术层面来讲,当下很多云集成类平台产品,主要提供对集成资源进行注册、管理、监控的能力,相反对服务的编排、转换映射、接口适配等方面较弱。从部署环境方面,因为属于生态级的云集成平台,部署过程相对较为复杂、繁琐,且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有些厂商为的平台产品为B/S架构,这就意味着代码可扩展性差,平台组件较少,灵活扩展能力弱。

云时代的集成之路

随着当下技术的快速发展,上云会成为每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它与其它信息化建设内容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进行产品与方案选型时,比起各个厂商大全泛、酷炫的颜值,更多要考虑如何利用当前现有的信息化条件与未来业务发展的契合程度,避免造成不能支撑业务资源浪费的现象。

这里建议,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在没有具备完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雄厚的资金和信息技术团队之前,先不要考虑直接复用大中台或构建一整套云集成生态产品的战略模式,而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治理,基于PaaS平台类产品搭建属于自身业务的中台战略体系架构,解决眼前问题的之后,基于平台的支撑,逐步向更深层次的大中台、云生态等模式迈进,下图为基于平台构建中台的架构。

云时代集成模式分析

1 集成中台

由下至上,先从底层集成中台说起,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做技术中台而是集成中台,因为集成中台是技术中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集成中台入手,打好根基,为后续技术中台奠定支撑,集成中台主要提供框架支撑、系统联动、业务协同能力。

  • 框架支撑能力:建立全业务模式集成支撑框架,作为统一的平台框架,构建统一标准规范,促进系统建设标准合规、灵活扩展,更好地支撑业务运转、加强企业管理运营能力的提升。
  • 系统联动能力:各系统无缝衔接,信息、功能、数据、流程共享,集成各系统、平台入口形成统一综合管控平台,全面提升业务处理效率。这里的联动不只是本地应用间集成,还包括实现共有、私有、混合云间的多云模式集成、跨云集成;云上与本地应用集成及跨设备集成。
  • 业务协同能力:业务集成倒逼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实现企业业务贯通,减少重复业务工作,提升业务整体价值,解决当下企业最需要的统一用户、业务集成、流程梳理问题。

通常在集成中台中涉及到的平台为服务总线与数据总线。服务总线提供云间、云端、端端集成,同时辅助数据中台与应用中台的构建,如为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服务,数据治理、身份管理提供数据同步分发等;数据总线提供数据传输、交换、共享服务,同时为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加工与处理。

2 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是集成中台、业务中台构建的重要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依互关系,主要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数据统一精准化、精准数据决策科学化,数据中台主要提供数据治理、决策分析、智能决策能力。

  • 数据治理能力:数据治理方面主要梳理企业内部的重要业务数据,统一数据源头,规范数据标准,弥补数据缺口,强化数据资产管理,为后续数据充分利用、智能决策奠定基础。
  • 决策分析能力:以管理驾驶舱、决策中心等形式,从企业业务出发,集生产、成本、财务、人力、销售等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度、多视角数据分析,形成多种主题指标,实现成本可控、人力可控、市场可控、风险可控。
  • 智能决策能力:强化决策分析能力,全面实现大数据决策与人工智能,对友商、客户、生态伙伴、国计民生等外部数据进行接入、加工分析、深度学习、智能预警、打造雷达系统、指挥应急平台,为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基业长青保驾护航。

通常在数据中台中涉及到的平台包括数据填报平台、主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填报平台弥补企业数据缺口,将治理分析中缺失的数据或线下手工数据进行填报;主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主数据申请、审批、校验、分发,数据建模、数据清洗、数据管理流程配置、系统管理等功能,保证企业内部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分析、配置,实现企业数据决策平台的搭建及分析,实现上述决策分析能力的同时,为后续智能决策能力奠定基础。

3 应用中台

这里的应用中台并不是指企业应用系统构建的平台,而是对IT治理与数据治理的深入融合,促进企业实现生态与产业链的协同,应用中台是业务中台的前期探索,应用中台主要提供融合深化、迭代扩展、持续支撑能力。

  • 融合深化:这里指融合数据中台与集成中台能力,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出发,构建一体化综合管控应用中台,将数据中台与集成中台成果统一承载,从整体战略、数据治理、业务支撑、连接用户、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统筹治理。
  • 迭代扩展:通过迭代扩展更加敏捷的开发出不同的单体应用,并将这些单体应用作为不同的业务中心,最终中台的建设成果可以为后续中台深化提供前提条件,通过不断的闭环迭代升级,持续支撑企业巩固运营管控模式,数据标准化管理体系。
  • 持续支撑:基于现有能力,作为业务中台的前提探索,强有力支撑业务中台的构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实现供应商、经销商、客户有效连接,屏蔽企业系统边界、数据边界、生态价值边界。

4 容器能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