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區域的概念:區域是一個空間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間的、以不同的物質客體為對象的地域結構形式。
2.區域的基本屬性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間(三維)
2)具有一定的範圍和界線;
A範圍有大有小 B界線往往具有過渡性特征,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地帶“
3)具有一定的體系結構形式
A分級性或多級性、層次性 B區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間的關系(縱向的、橫向的)
4)區域是客觀存在的
是人們按照不同的要求,對象加以劃分的、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5)區域的整體性 6)區域的結構性
3.區域分析的概念:區域分析主要對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背景特征及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讨區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間和區域間互相聯系的規律。
4.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的關系:
1)區域規劃還不是一門完整意義的科學,但具有空間科學的特征,是空間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區域規劃是20世紀後半葉政府的重要議程;
3)區域分析是區域規劃的科學基礎和決策依據,也是區域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
5.區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區域發展條件分析:a區域發展條件包括影響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背景條件兩個方面,主要指區域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人口與勞動力、科學技術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會因素;b對這些條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區域發展的基礎,摸清家底,評估潛力,為選擇區域發展的方向、調整區域産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提供依據。
2)區域發展狀況評價及問題診斷:a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評價——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水準及所處的發展階段、區域産業結構和空間結構進行分析評價;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作一個全面的考察、評估,為下一步區域發展分析打好基礎;b區域社會發展狀況的評價和問題診斷;c區域生态環境狀況的評價和問題診斷。
3)區域發展方向符合政策分析:a區域發展分析是在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發展預測、結構優化和方案比較,确定區域發展的方向,制定區域發展的政策并分析預測其實施效應;b區域發展的分析應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态環境三個方面,并以三者綜合效益作為區域發展分析中判斷是非的标準。
第二章
1.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自然資源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首先,自然資源是區域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自然資源是生産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必要的自然資源,決不可能出現某種生産活動;再次,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産力水準的提高,自然資源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大,但自然資源仍是區域生産力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
2)自然資源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資源的數量多寡影響區域生産發展的規模大小(某種自然資源數量越多,利用該資源發展生産的規模就有可能越大。糧食基地、煤炭基地、石油産業基地。。。);其次,自然資源的品質及開發利用條件影響區域生産活動的經濟效益(同一種資源其開發條件不同,開發利用方式不同,成本投入及勞動生産率、産品品質、市場售價不同,經濟效益不同。山西的煤炭、中東的石油);再次,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影響區域産業結構(資源結構影響産業結構:不同種類自然資源的組合,就有可能導緻以這些自然資源為利用對象的不同産業部門發展)。
2.自然資源的特征:
1)有限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資源的數量供應與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存在沖突,即用經濟學的觀點看自然資源存在稀缺性;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
2)區域性:任何一種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無論在數量上或品質上都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每一種自然資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規律;不同區域同一種資源在數量和品質上的差異;不同區域的各種自然資源在品種組合上的差異。
3)整體性:每一個區域的各種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即自然資源生态系統。其中一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統中其它資源或環境要素的連鎖反應。過渡開墾與生态破壞
4)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資源都具有多重功能和用途,例如水資源;森林等多用途的資源有選擇性開發與利用
5)社會性:當代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或多或少都有人類勞動的印記,人類改變植物和動物的位置及其生存的面貌和氣候,甚至改變植物和動物本身。原始森林?次生林?
3.區域自然資源的評價:
1)自然資源質的評價;
2)自然資源量的評價;
3)自然資源的地理分布特征與地域組合特征的評價;
4)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或方法,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經濟前提的評價;
5)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效應的評價。
4.自然環境和區域發展的關系
1)自然環境影響區域文化、經濟的發展:流域與文化;經濟差異
2)區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産生生态環境問題(過渡開墾與水土流失);區域發展是生态環境保護的前提(經濟支援)
5.生态破壞經濟損失評價與生态補償
(一)生态破壞經濟損失估值技術:用貨币的形式表現生态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費用分析法、旅行費用法、資産價值法、人力資本法、條件價值法
2.生态破壞經濟損失評估方法(根據具體的生态環境媒體、受影響的種類以及資料資訊獲得的難易程度、可靠性等來選取适當的核算方法進行生态環境價值或損失估算):
1)直接市場法:對于具有實際市場的生态産品和服務,以生态産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作為其經濟價值,以此來評估生态破壞經濟損失
2)替代市場法:用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生态環境産品和服務的價值
3)實驗評價法:針對沒有市場交易和實際市場價格的生态産品和服務;通過對消費者直接調查,了解消費者的支付意願,或者他們對産品或服務數量選擇的願望
4)成果參照法:從某一地區曾開展的研究中取得資訊,并轉換得到本地區研究所需的資料。
(二)生态環境補償
*生态環境補償是一種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環境經濟手段,是指生态環境和自然資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價,向生态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者提供補償的一類社會經濟活動。
實施生态環境補償,需要建立生态環境補償機制
促進補償活動、調動生态環境保護積極性的各種規則、激勵和協調的制度安排。
*補償主體:對生态環境造成影響的機關和個人,以及從生态建設和環境保護中獲益的機關和個人。
A政府補償:由政府作為補償的主要承擔者對補償對象進行補償,即各級政府通過非市場途徑對生态環境資源的經營者進行補償,如直接給予政府補貼、進行财政援助、提供貸款優惠和利率優惠、減免收費等
B市場補償:市場交易主體在政府制定的各類生态環境标準、法律法規的範圍内,利用經濟或非經濟手段,通過市場行為改善生态環境的活動;由生态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主體進行補償;由破壞主體進行補償;由受益主體進行補償
C社會補償:由國内外的組織機構或者社會民間團體、個人作為補償主體來實施的補償
*補償标準:生态補償的關鍵與難點
* 補償方式
補償主體采用何種途徑來實施補償,是補償活動的具體形式以及補償制度的載體和運作環境
經濟補償——财政轉移支付;基金:項目、捐款;押金和執行保證金制
非經濟補償——實物補償:物質、勞力和土地等;技術(智力)補償;政策補償
6.區域發展的外部性與區域間環境問題
1)外部性的概念:a經濟主體之活動對與該活動無直接關系的他人或社會的影響b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緻的現象
2)外部性的類型
A正外部性,外部經濟性:某項經濟活動會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好處,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減少;教育、公安、消防等公共用品
B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性:某項經濟活動會對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廢物排放
3)外部性與生态環境問題
A生态環境問題是外部不經濟性
B生态環境是公共物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非市場性;生産上的外部性
C旅遊活動造成的生态環境問題:旅遊資源的公共物品性質:旅遊産業由無煙到環境保護;旅遊與環境保護如何協調?
D外部性的解決對策
(1)外部效果的内部化:使生産者或消費者所産生的外部費用進入到他們生産或消費決策,由他們自己承擔或内部消化
(2)對策:政府的直接管轄;經濟激勵;自願協商;社會準則與良心效應(公衆教育)
第三章
1.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1)區域文化中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潛在因素,決定着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地方特色的區域經濟)
2)化發展與經濟變革、社會現代化相适應的程度,決定着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水準
3)的增長力,可以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
4)的經濟将由文化和産業兩部分組成,文化必将成為經濟進步的新形象”
2.域人口結構與人口增長分析
(一)區域人口結構分析::性别構成,年齡構成,職業構成,民族構成
(二)人口增長分析:自然增長(類的繁衍);機械增長(人口的遷移)
第四章
1.技術進步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技術進步的概念與類型
技術進步的概念:技術進步是指科學技術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擴大與深化來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進化與革命。
*技術本身的變革、發展 *技術發展對經濟增長産生的作用
2)技術進步的類型
A狹義的技術進步:工程技術,硬技術(改造舊裝置,應用新裝置;改進舊工藝,應用新工藝;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進老産品,提高性能和品質;降低生産消耗;提高勞動者技能)
B廣義的技術進步:軟、硬技術-工程、管理、決策(生産要素品質變化;勞工者經驗、知識積累和技能提高;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規模經濟;政策的影響;管理水準的提高;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3)技術進步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A技術進步與區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改變自然資源的經濟意義;技術進步有利于減少發展對非地産資源的依賴程度)
B技術進步與區域經濟發展(推動了區域經濟結構多樣化)
C技術進步與區域勞動就業(提高勞動生産率的同時,為區域勞動就業開辟了廣闊的出路)
2.技術擴散的概念及形式
1)技術擴散的概念:技術進步過程分為發明、創新和擴散,擴散發生在發明和創新之後,指的是技術創新通過市場傳播的過程。從地理角度看,技術擴散是技術在空間上的流動和轉移,由新技術的供方、受方、傳遞管道構成。
2)技術擴散的形式
A空間梯度式:以發源地為核心呈放射狀向周圍地區漸次轉移的技術擴散過程,珠三角、長三角地區
B跳躍式:技術從一地呈跳躍式傳播到另一距離較遠的地點
C空間對流式:技術從甲地轉移到乙地經改造發展後又傳回到甲地的技術擴散過程
3.技術引進的障礙
技術引進與技術轉移需要考慮的以下障礙因素
需求障礙、資本障礙、自然資源障礙、勞動就業障礙、技術人力資源障礙、規模障礙、基礎設施障礙、文化障礙、時序障礙……
第五章(不多)
1.區域經濟評價的名額
*度量區域發展水準,關鍵是要選取合理的名額和名額體系。
*一般将統計名額分為總量名額、相對名額和平均名額,或區域經濟增長名額、區域經濟發展名額、區域社會發展名額等。
二、綜合名額
1)UNRISD(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名額體系, 15個名額,其中9個社會名額,6個經濟名額,與GNP基本一緻,比其更确切;針對發達國家模式設計,強調産出,很難評價國家全面物質福利水準
2)PQLI名額體系:包括人的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反映物質生活品質的名額構成;由一些容易獲得并能夠反映大多數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名額構成,較為簡便
3)人類發展指數(HDI):包括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生活标準三方面——計算結果為為0~1之間的數值,0.5以下為低水準,0.5~0.799為中等水準,0.8以上為高水準的人類發展;2005年大陸人類發展指數為0.75,居世界第85位
4)劉再興的9名額體系
5)厲以甯的26項名額體系
第六章
1.區域優勢的概念:指某個區域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條件,由于這些條件的存在,使該區域更富有競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進而使區域的總體效益保持在較高水準。
2.區域分工的概念及基礎
1)區域分開的概念:也稱為勞動地域分工,是指互相關聯的社會生産體系在地理空間上的分異,是社會分工的空間形式。從個别區域的角度看,它表現為各個地區專門生産某種産品,有時是某一類産品甚至是産品的某一部分,即區域生産專門化;從互相聯系的區域體系來看,則表現為全社會的生産專門化體系。
2)區域分工的理論基礎
(一)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說
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英國18世紀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所處的時代是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斯密從工場手工業看到了分工的利益,然後聯系到整個社會,論證了地域分工的合理性,即
斯密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其絕對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産品的生産條件,而導緻生産成本絕對低,這叫做絕對利益原則,又稱絕對優勢說、絕對成本說。如每個國家均按此原則進行專業化生産,通過貿易進行交換,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這是斯密地域分工學說的基石。
評價:斯密的地域分工和絕對利益原則,使資本主義下國家貿易的理論基礎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産領域,促進了世界性的經濟交流。他的學說對解釋當時國際和區際的地域分工和生産力布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的理論也存在明顯缺陷,特别是經濟發展水準差異很大的地域之間,由于落後國家和地區各部門的勞動生産率均顯著低于先進國家和地區,用絕對利益原則作指導,前者就隻好閉關自守,避開同後者的經濟交流了。這與以後的生産力布局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實際也不一緻。
(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大衛·李嘉圖(David Richardo)是斯密之後的一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者,是勞動價值論的另一創始人。李嘉圖提出地域分工的基礎是比較利益原則,或稱相對成本論。
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即使兩個地區中的一個能以比較低的成本生産各種産品,兩國之間的地域分工和貿易仍然會使雙方均獲利。
一個國家無論生産力水準高低,隻要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都可以從中獲得實際利益。
比較圓滿地說明了開展國際貿易的一般基礎,比絕對成本論更具有普遍意義,使絕對成本論成為比較成本論的一個特例。
對世界各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做出了一般的理論解釋,成為100多年來西方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
相對于斯密的絕對成本說,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能較好地解釋地域分工和國際貿易問題。但他單用勞動時間來計算比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主要從地區間條件的差異來解釋地域分工一樣。實際上,各地生産要素的結構和内在關系是複雜的,再加上資本主義下宗主國對殖民地和保護國的經濟控制,使實際情況與理論分析存在很大差距,故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也屬于國際貿易的純理論。
(三)約翰·穆勒的互相需求論
互相需求論是由19世紀中期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提出的一種國際貿易理論。他認為兩國進行商品交換,其交換比率取決于雙方各自對該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穩定在輸出貨物恰好能抵償輸入貨物的水準上。
例如:
英國生産布比較優勢,美國生産小麥具有比較優勢
英國國内布與小麥的交換價格為1機關布=0.6機關小麥;
美國國内是1機關布=1.2機關小麥,
那麼:
對于英國來講,如果布的價格低于0.6個小麥時就不願意出口布;
對于美國來講,如果布的價格高于1.2時就不願意進口布
評價:相對需求論屬于比較成本理論,是比較成本理論的重要補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貿易給各國帶來具體的利益數量,也能夠說明雙方在國際貿易中的具體比例。
相對來講,交換比例越接近于對方的比率越有利益。
(四)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禀賦理論
資源禀賦論是用生産要素的豐缺程度來解釋國際貿易産生的原因及其商品流向的理論。
俄林(Bertil Cotthard Ohlin)采納了其師赫克歇爾(Eli·Hechsher)學說的主要論點,是以常冠以赫克歇爾-俄林資源禀賦理論(簡稱H-O理論)。
H-O理論以價格差異的分析為出發點。
H-O理論認為,地區是分工和貿易的基本地域機關,全世界可劃分為若幹大地區,大地區又可劃分為亞地區,還可以逐級細化。認為,從一國範圍來看,國内各地區由于生産要素價格的差異,導緻國内貿易的形成。絕對價格差異是貿易的直接原因。
由于某商品的生産要素,在各地會有相對價格差異,再加上其組合狀況基本一緻,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就會利用對自己有利的生産要素,生産商品輸出,同時輸入那些需用本地稀缺的生産要素才能生産的商品。是以,H-O的國家貿易理論,被稱為資源賦予學說。
H-O理論的結論是:1)貿易的首要條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區比在其他地區能夠更便宜地生産出來。2)一個地區或國家出口的是那些在生産中密集地使用了本地或本國相對充裕的要素的商品,進口的則是那些在生産中密集地使用了在本地或本國相對缺乏的要素的商品。
總的來說,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和H-O理論雖然都以供給方面來論證區域分工的原因,但兩者有着根本的差别,李嘉圖從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出發,認為各國之間的比較成本差異是由于國際間生産的特點不同和生産要素、生産率的差别所造成的。而H-O理論則放棄了勞動價值論,采用供求理論體系,研究多種生産要素的禀賦、替代及價格聯系。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論
前蘇聯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巴朗斯基提出地理分工理論。
所謂地理分工就是社會分工的空間形式。
地理分工的必要條件:一個國家或地區為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勞動,該勞動成果由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使生産地和消費地在空間上分離。
地理分工的類型——絕對的地理分工:某一國家或地區因為自然條件的關系,完全不能生産某種産品而由另一個國家或地區輸入;相對的地理分工:某一個國家或地區雖然生産某種産品,但生産起來成本較高,因而輸入這種産品。
巴氏的地理分工理論概括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地域分工和國際貿易學說
(六)競争優勢理論
競争優勢理論的産生——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提出
競争優勢理論的思想體系——一個國家的競争優勢不一定在于整個國民經濟,而主要看該國有無一些獨特的産業或産業群。也就是說,國家競争優勢通常寓于某些獨特的産業部門,即所謂的競争優勢産業。
國家競争優勢:鑽石模型
3.區域合作内容與現實性問題
區域合作的内容:工業貿易合作;資金合作;勞務合作;科學技術合作
1)工業貿易合作
A生産合作——不同地區的企業共同完成某項産品的生産活動。
B加工貿易合作——合作各方在原材料來源、加工生産及商品銷售全過程進行合作;來樣(圖紙)生産、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三來一補”
2)資金合作
A直接投資合作:獨資;合資經營(股權合資;契約合資:合作經營企業)
B間接投資合作:信貸;證券投資
3)勞務合作
A勞務貿易:工程承包;一般性勞務輸出
B資訊咨詢:高度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化産業
C旅遊
4)科學技術合作
任何地區都不可能獨自研究與開發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技術;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緻地區間技術差距廣泛存在;科技研發合作、技術貿易、技術轉讓與技術援助。
第七章
1.區域産業結構分析及其分析的主要内容
區域産業結構:區域内具有不同經濟功能的各産業部門的組成及其比例關系。
産業結構分析的意義:合理的産業結構是區域健康發展的前提;有利于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發揮區域優勢,提高區域産業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滿足區域不斷增長的人口和社會發展需求;保護生态環境,實作區域持續發展
區域産業結構分析的内容:
1)影響區域産業結構的因素
社會消費、資源狀況、科技水準、原有産業基礎、區際聯系和區域分工
2)産業結構合理化的條件的評價内容
是否充分利用區域資源;
區域産業的技術結構是否合理;一般技術、新技術、高精尖技術
區域内各産業部門之間的關聯是否協調;--主導産業、輔助産業和基礎産業之間的協調關系
區域産業結構是否有較強的轉換能力和應變能力;-能否吸收外部影響,能否進行自調節
産業結構的經濟效益如何。
3)産業結構演化的趨勢評估——處于産業結構演化的何種階段
2.主導産業的判定标準
(一)對區域發展目标的貢獻——1.對相關産業的帶動影響。2.對區域資源的有效利用 3.對區域就業的作用。 4.增加價值。 5.出口潛力。 6.環境影響。
(二)競争力——1.技術先程序度。 2.産品品質水準。 3.勞動生産率。 4.市場占有率。 5.利稅效果。
第八章
1.區域規劃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内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以及土地利用的總體部署。
2.區域規劃的内容
1)區域發展定位與目标。功能和目标是最主要内容
2)經濟結構與産業布局。生産結構、消費結構、就業結構等内容。
3)城鎮體系和鄉村居民點體系規劃。城鎮、鄉村的規模、結構、布局等。
4)基礎設施規劃。生産性基礎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
5)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水、土地、礦産和生物資源等。
6)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環境要素的現狀、問題、保護目标與措施。
7)區域空間管治(土地利用規劃)。以區域為空間單元的治理。
8)區域發展政策。勞動力、資金、企業區位控制、産業等政策。
3.
區域規劃的工作步驟(結合案例)
(1)區域發展的現狀調查與資料收集——區内、
區際各種條件和要素調查和分析
(2)确定區域發展目标——根據形勢、資源、
條件确定發展方向
(3)區域發展的課題與對策研究——重大項目、
重點區域、保護區域的深入研究
(4)規劃方案設計——根據發展戰略和課題研
究拟定總體方案
(5)規劃方案評估——評審前方案優選;評審
(6)報批定案:國務院審批、各級政府審批
(7)實施:方案實施與修正、完善
第九章
1.區域發展戰略的概念:指對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謀劃。
2.經濟發展戰略模式
(一)自主發展戰略:從社會政治制度角度揭示落後不發達原因,落後是由于不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造成,擺脫依附關系,取消不平等性,建立新的平等的結構和關系,落後地區才能取得發展。在不發達國家内部,必須進行徹底的政治和經濟變革,擺脫依附關系,平等地發展,才能改變落後地區的經濟狀态。
(二)高速度增長戰略:開發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要趕上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進入現代化的社會,必須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高速度、高名額的發展,整個社會發展速度不高,“不發展的增長”。
(三)變通經濟發展戰略:把以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為戰略目标,也稱為以生活品質為中心的戰略。
(四)初級産品出口戰略:經濟起飛國家和地區一般的發展戰略模式,最低層次的發展戰略,出口初級産品,刺激經濟增長。
(五)進口替代發展戰略:用國内生産去替代過去依靠進口的商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消除對外的依賴性。
(六)出口替代發展戰略:以新産品(制成品)取代傳統的初級産品,将本國制造業的産品推向國際市場。開發中國家工業化有了一定程度後采取的戰略。
(七)資訊化發展戰略:根據世界性新技術革命的趨勢,針對所謂後工業社會而提出的發展戰略模式。資訊是決定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發展智力産業部門。
3.如何進行戰略抉擇
(一)評估區域發展的内部條件:區域的地位;區域優勢與劣勢;區域容量;創新活動
(二)
分析區域發展的外部環境:總體環境;産業環境;企業或公司環境
(三)提出戰略構想
第一種(1)可能是環境中出現了機會,而區域恰好有這種優勢;
第二種(Ⅱ)可能是環境中存在一些障礙,但區域在這方面仍有強勢;
第三種(Ⅲ)可能是環境中存在有機會,但區域在這方面并不具備優勢;
第四種(Ⅳ)可能是環境有障礙,而區域在這方面也處于劣勢之中。
第十章()
1.增長及理論
一、增長極理論的提出
1)增長極理論的提出
20世紀50年代Perroux(佩魯、普勞克斯)提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于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後通過不同的管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産生不同的最終影響。”,這種主導部門集中而優先增長的先發地區稱為增長極( Perroux ,1955),磁極。
法國地理學家Boudeville(1957)提出“增長中心”的概念,并于1966年給出簡要的增長極概念:“增長極是指在城市區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并在影響範圍内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2)增長極理論的主要内容
增長極的效應:極化效應、擴散效應
極化作用:由于增長極主導産業的發展,具有相對利益,産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圍區域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地區,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得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加大。這種副效果稱為極化效果,這一過程稱為極化作用或回流效應。
擴散作用:由于核心地區的快速發展,通過産品、資本、技術、人才、資訊的流動,對其他地區的促進、帶動作用,提高其他地區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業産出,提高周圍地區的邊際勞動生産率和消費水準,引發周圍地區的技術進步。這種正效果稱為擴散效果或波及效果,這一過程稱為擴散作用、涓滴效應
2.核心—邊緣理論
一、理論的提出
1966年Friedmann提出核心-邊緣發展模式,,并以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解釋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演變機制。
二、理論核心:
區域空間可以分為核心和邊緣
1)核心區域:城市或城市聚集區,支配區域
2)邊緣區域:國内經濟較為落後的區域,被支配區域
核心對邊緣地區的效應:極化作用,擴散作用
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經濟空間結構發生變化,核心與邊緣的作用強度發生變化
三、核心-邊緣理論模型評價與應用
核心邊緣理論是解釋經濟空間結構演變模式的一種理論。試圖解釋一個區域如何由互不關聯、孤立發展,變成彼此聯系、發展不平衡,又由極不平衡發展變為互相關聯的平衡發展的區域系統。
四、核心-邊緣理論的應用
解釋典型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關系:城市與鄉村;國内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發達國家與開發中國家
3.點—軸漸進擴散理論
一、點-軸理論提出
在據點開發理論和軸線開發理論基礎上提出;
據點開發理論是地域極化理論的一種。該理論認為,由于資金的有限,要開發和建設一個地區,不能面上鋪開,而要集中建設一個或幾個據點,通過這些據點的開發和建設來影響與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日本第一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實施政策,就是據點開發政策。
軸線開發或者稱帶狀開發是據點開發理論模式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區域的發展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密切相關。将聯系城市與區域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各種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礎設施的建設适當集中成束,形成發展軸,沿着這些軸線布置若幹個重點建設的工業點、工業區和城市,這樣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發展幾個城市,又可以較好地引導和影響區域的發展。
二、理論核心
社會經濟客體大都在點上集聚,通過線狀基礎設施而聯成一個有機的空間結構體系
點-軸漸進擴散的結果形成點-軸-集聚區的空間結構
該理論的主要依據是如下兩點:生産力地域組織的演變過程與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關;事物互相引力和擴散方式的普遍性。
二、點-軸漸進理論的應用
點-軸開發模式(發展軸模式)——
a點:區域中各級中心城市
b軸:聯結點的線狀基礎設施束(交通幹線、高壓輸電線等)
c軸帶:基礎設施束經過的地帶
4.圈層結構理論
第十二章
(二)農副産品為原料的初步加工
特點:受農業原料的供給制約性較大——原料失重性大;原料不耐儲存,有的儲存過長;不适宜長途運輸。
布局:以農副産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一般應布置在原料産地(農副産品集中産區);特别是一些初步加工,原料失重大,生産技術要求不高,建廠較易的初步加工業,如籽棉加工,原毛整洗,原麻脫膠,生物制藥以及制糖等。加工過程中産生的大量副産品和下腳廢料,可就地進行再加工或直接作為飼料、肥料,利于工農結合,互相支援,消除農村單純為城市工業提供原料的不合理分工狀況。總之,農副産品加工業,在區域第二産業規劃布局時,一般應按照初步加工分散布點,精加工相對集中布局的原則進行,即初步加工應接近農副産品集中産區,而精加工則應集中布置在主要消費區——城市。
第十三章(3種觀點)
1.基礎設施發展的理論
1)先行論:優先發展基礎設施
英國經濟學家P.羅森斯坦·羅丹于1943年提出基礎設施應優于直接生産部門,超前發展。
2)滞後論——優先發展直接生産部門、滞後建設基礎設施部門
美國經濟專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長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他從投資效益出發,認為有限的資本應首先發展工業部門,然後再來建設基礎設施部門。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應集中投資于直接生産部門,盡快地獲得收益,增加收入。
3)同步論——基礎設施與其它國民經濟部門按比例投資、共同發展
經濟學家納克斯于1953年在《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一書中,主張對工業、農業、外貿、消費品生産、資本品生産、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同時按不同比例進行大規模投資,實行平衡增長戰略。
第十四章
1.城鎮體系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内,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級規模、不同職能分工、互相密切聯系的城鎮組成的有機整體。
2.城鎮體系規劃的内容及重點
1)城鎮體系規劃的任務:綜合評價城鎮發展條件;制定區域城鎮發展戰略;預測區域人口增長和城市化水準;拟定各相關城鎮的發展方向與規模;協調城鎮發展與産業配置的時空關系;
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引導和控制區域城鎮的合理發展布局;指尋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
國家建設部頒布的内容:
①綜合評價區域與城市的發展和開發建設條件;②預測區域人口增長,确定城市化目标;
③确定本區域的城鎮發展戰略,劃分城市經濟區;④提出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和城鎮分工;
⑤确定城鎮體系的等級和規模結構;⑥确定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⑦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社會設施;⑧确定保護區域生忐環境。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曆史文化遺産的原則和措施; ⑨确定各時期重點發展的城鎮,提出近期重點發展城鎮的規劃建議;⑩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
根據發展需要,可補充的内容:①區域開發管治區劃;②區域城鎮發展用地規模控制目标;③鄉村地區非農業布局和居民點建設的原則
2)城鎮體系規劃的重點
(一)城鎮發展區域條件分析評價
1. 區位條件與區際聯系:區位條件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範圍、區域内外聯系分析、區位分析評價與區位圖編繪
2.自然資源條件對城鎮發展的影響: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産資源、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等資源的分析評價
3. 城鎮體系的曆史演變與現狀特點分析:域鎮體系的曆史演變、城鎮體系的現狀特點
4.人口與社會經濟基礎對城鎮發展的影響分析:人口和勞動力、經濟發展水準與産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教育和科技情況
5.生态環境狀況對城鎮發展的影響:區域生态環境、城鎮環境的污染與保護情況分析
6.域鎮發展潛力綜合評價
(二)城鎮發展戰略與人口城鎮化水準預測
1. 城鎮發展戰略:指導城鎮體系規劃的區域發展戰略、區域城鎮發展戰略、城鎮發展戰略階段
2.城鎮化水準預測:城鎮化水準一般了解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區域總人口增長預測、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動預測
(三)城鎮體系結構規劃
1)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規劃;2)城鎮體系的隻能結構規劃;3)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