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化騰回顧騰訊十年:搜尋和電子商務進入太晚

去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騰訊也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網際網路蓬勃生長,騰訊的發展離不開這樣的大背景。

1984年,我是上初二時來到深圳的,那時候深圳剛剛開放,這麼多年在深圳,我的感受就是深圳确實是一個創業的熱土和視窗,騰訊在這塊熱土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就像華為、中興完全是靠自發的,創業者是自己做下來的。跟北京還不一樣,要麼有政策,要麼有别的,在客觀環境下能做起來,但深圳大多完全是靠自己,創業者的這種熱土,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得多。

那時候深圳的口号是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時改革開放國内還是很多思想沒有解放的時候,聽到這種話真的很震驚,金錢是可以拿來用做口号的,以前哪敢這麼提。

騰訊有幸在大浪潮裡能夠有這麼好的一個機遇,包括現在和未來都會有很多新的機遇湧現,更關鍵還是靠人的意識,是不是真正能去把握好的機遇。

1998年我剛剛創立騰訊的時候,網際網路産業在中國正處在蓬勃初期。當時網民才300萬,不到現在的零頭,現在是超過3億,是那時的100倍!那時候的環境還沒有這麼好,獲得風險投資的機會剛剛開始有,但那時候機會也非常小。我們也不太擅長這方面,幸好有高交會,第一屆高交會有一個契機,很多投資者會關注深圳這個地方,給我們融資的機會。

我們開始也曾面臨很大困難,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資金融資困難,還有投資等問題,這個對我們壓力非常大,渡過難關後,很多創始人、管理層心态是低調一點,把問題想得嚴重一點,别人說可能沒事,我想姿态還是要擺出來,虛步還要走出來,以防有什麼變化,如果看到形勢變好,我們會慢慢走快一點。

那個時候很難的。我倒羨慕今天很多創業人士,比我們那個時候真是容易太多了,然而實際上很多投資者也是冒了很大風險,機率也越來越低。做公司要對股東、投資者負責任。騰訊經曆的最艱難的時刻是2001年風險投資進來的時候,那時候面臨下一步融資,那段時間比較難熬。當時行業泡沫嘛,騰訊資金也比較艱難,當時賬面上隻有100萬美金。是以我現在對新興公司大把燒錢看不慣。

坦率講,中國現在網際網路模式基本從國外學過來的,沒有太多是自己原創的。當然畢竟商業模式你很難苛求去原創,因為本來就這麼幾種,關鍵看誰做得好。

當然以前比較封閉,隻有像海歸才會了解,才會過來,原有的本土人很難去那麼快的掌握,現在發達很多了。但也造成競争很激烈,基本上國外冒頭一個什麼,一報道哪一個好的話,國内三個月内之後就冒出十家同類的,這個很厲害。

創業初期,騰訊也沒想過要成什麼樣。我隻是想覺得有機會去做,發揮所長,也有點回報。初期運氣占得比較重,至少70%。但是2001年之後主要靠自己,靠對使用者價值的挖掘與尊重。其實創業期間不幸的東西也挺多的,就是自己要去扛、自己想辦法。

深圳做計算機研發的人才是很豐富的,得益于原來定位的高科技,像華為和中興都在深圳,人才是很重要的。像媒體隻能在北京做,特别是網絡媒體。各有側重,但我們原來起步時還是以技術研發為主,包括現在的很多産品還是以研發為驅動力,還是以深圳作為研發中心。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逐漸的培養起了自己的開發人才、創意人才,在這方面積累了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以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和人才優勢,相信中國有機會成為一個文化産業出口大國,未來十年,中國自己制作的網絡遊戲等文化産品,将會越來越滲入到全球,這将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方向。

總的來看,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業環境正在不斷變好。

我很喜歡的一個電影是 《帝企鵝日記》,企鵝是一種可愛的動物,在他身上集結了愛、勇氣和冒險的精神。

現在我們五位創業者隻有一位離開了,我覺得我們的團隊還是比較穩定的。有一個因素,因為以前是同學,心态上會好很多,吵架會吵架,相對如果在外面萍水相逢的,為了做東西而做,如果遇到争執的話很容易出問題,我們不存在這個情況。

我們天然有這樣的優勢,最早也是創業團隊一點點壯大,最開始是我和張志東兩個人,一個月後加入一個,一個月後再加入一個,最後是5個人,很快成為最開始的創業團隊,那時候基本是按這樣的思路去做,包括股權配置設定也是根據個人能力和特長配置設定,這樣會保持以後穩定一點。我也見過一個公司,一開始幾個人全部平分,不管是面子也好,沒有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有些三個人各三分之一,往往是很危險的。

保持創新,過去十年,中國網際網路利用本土優勢成功抵禦了國際巨頭的進攻,取得了全面勝利,但真正決定中國網際網路生死存亡的是接下來的十年。這十年中國企業不僅要和國際企業比拼服務,更要拼創新和核心技術能力。

未來3年是網羅大發展的寶貴三年黃金時間,三年後,網民數突破5億的話,基本上滲透率相當高了,後面增長會放緩,這些使用者群就是未來一二十年發展的基礎,是以這個時候不去投入的話,是很不明智的。

我覺得機遇很重要,我們也不覺得自己特别聰明,我們做的東西都很是簡單的判斷,都能做得到,但是有團隊、有公司的股份結構和投資者的合理搭配,這是很重要的,否則有這樣的人,但是沒有那樣的環境一樣會出内亂。

更重要的是時代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成績都取決于外界時代的因素,很多機遇是外界賦予的,這方面我們自己覺得很幸運,是以更加不能浪費這個機會,應該想得更多。而不能說你現在得到的是自然的,别人打不赢你,我們從來都會很擔心,不會覺得自己很強。

2001、2002年的時候,基本上隻有無線增值業務是最大的,很單一。其他的都是成本支出,包括我們的QQ平台等都是成本。那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麼?當時我們已經開始初步做一些,像網際網路增值應用,開始嘗試向會員收費,但是量很小。

到了2002、2003年的時候,網遊已經被證明商業模式是可行的,而且還不僅是一個收入、市場的問題,更多的是使用者占用的時間是很長的,可能更多的人就不使用即時通信,去轉用進入網絡遊戲的時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要進入這個領域裡,否則的話,就是滅頂之災。

其實也夠,但是想踏實一點,我們也在積極地去尋找赢利的方式,當時也有一些成績,最初第一個還是靠無線增值業務,主要還是移動QQ成為我們的主要收入。那時候受很多的制約,夢網還沒有出來,我們在夢網之前努力去做,但是要收到費用還必須要夢網的機制才能收到,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落實,進度多快?肯定會擔心資金鍊斷,那時候比較着急。盈科不讓MIH進入,他也不投資,那時候是最難過的,後面基本很好解決。

現在我感覺最大的危機感還是随着中國網際網路慢慢成熟以後,我怎麼樣随着年輕使用者群的成長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服務。很多領域騰訊也是太晚進入了,包括搜尋和電子商務,包括門戶都比較晚,門戶稍好一些,搜尋和電子商務更晚一點,這時候會更難做。

但是你不做的話過兩年會更更難,花10倍的精力和資本來做都更難做起來。我們在想,網民的結構在成熟以後,特别是三年後成為一個拐點,所有網民會慢慢成熟。你的服務怎麼慢慢轉變,看我們怎麼邁過這個坎,怎麼做這個事情。

郵件、電子商務、搜尋,這種解決生産力效率,真正解決商務上的問題的需求,随着我們自身年齡的增長,這方面的感覺也會更強。怎麼樣把這個事情能夠落實下去,到産品中,并且無縫的把我們偏娛樂化、年輕化的産品和服務一點點過渡到中性化、全業務化,這是很重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