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丨打造社群治理共同體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作者:平安吉林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丨打造社群治理共同體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群,社群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社群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加強社群治理是讓基層更加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是實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面對新時代新需求,社群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黨建引領,不斷健全社群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品質,拓寬社會力量和群衆參與管道,以“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為目标導向,積極打造高水準社群治理共同體,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的精準度、融洽度和治理效能。

強化黨建引領,不斷提升黨組織對社群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引領力。強化黨建引領,将黨的上司貫穿于社群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是提升社群組織力、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舉措。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引領多主體有序參與社群各項工作,提升社群服務精細化和社會管理扁平化水準。積極打造社群黨建聯盟,做深做實做細社群黨建工作,不斷探索“黨建+中心社群”“黨建+網格”“黨建+企業”“黨建+社會團體”“黨建+社會組織”等新模式,統籌利用企業公司、社會組織和相關團體等力量加強社群治理共同體建設,加強黨組織在企業、社會團體和各類社會組織内的建設。着力創新社群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群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的“五社關聯”機制,發揮好黨組織上司核心群組織協調作用,通過定期召開“五社關聯”服務資源對接會,孵化基于地緣、事緣、趣緣、學緣等的社群自助互助組織和志願服務組織等“内生型”社群社會組織,并以此為依托開展各類幫扶服務和公益項目,利用社群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商業網點等場所,引導社群與各類社會組織合作等形式,不斷豐富“五社關聯”服務内容,以各類“微項目”更好實作“微治理”,切實有效提升關聯效能。

建強人才隊伍,提升社群治理和服務的影響力。社群建設的關鍵在人才,拓寬引才管道、改進育才方法、提高用才成效、建強人才隊伍是社群治理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注重人才引進培養,結合基層治理實際需求科學設定人才引進計劃,通過選派、聘用、招考等方式,引進不同專業領域、不同技術層級的專業人才,充實社群工作者隊伍。同時吸引更多退休幹部、職業人才參與社群治理工作,利用其專業能力、社會資源為社群工作高效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引導其深度參與社群治理工作。鼓勵社群在崗人員參加職業教育,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将專業知識更好用到社群工作這一崗位上,帶動提升社群服務整體水準。要注重人才激勵和待遇保障,嚴格落實社群人才各項保障制度、崗位薪酬,讓從業人員的職級晉升、社群專兼職工作者社會保險、高溫補助等各項待遇科學規範地落到實處。完善社群工作容錯機制,對工作中的錯誤從動機态度、客觀條件、性質程度、後果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研判,合理獎懲。采取多元度評價激勵措施,對在工作考評與群衆評議等各項考核中獲得優秀的人才予以正向獎勵。用科學的引才育才方式吸引更多人投身社群服務,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并将醫療、教育、就業等資源接入社群,高效處理各類複雜治理難題,為社群居民提供現代化高品質生活服務。

探索契約共建、家風教育融入,激發各類主體參與社群治理的内生動力。契約共建是以社群群衆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通過簽訂和履行契約的形式,提升各類主體參與社群治理積極性,形成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的生動局面,破解社群治理的難點堵點。要堅持以群衆需求為導向,通過走訪、約談和協商等途徑全面了解居民、駐社群機關群組織的具體情況,摸清居民對各類服務項目的簽約意願,由社群統一制訂治理任務和服務清單,并賦予相應誠信指數,由各類組織和機關根據自身優勢認領服務任務,簽訂合作契約,打造“服務菜單”,及時回應居民各項需求,助力社群服務體系化和高品質建設。定期組織社群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群衆、社會組織等各方代表對契約内容完成情況進行民主考評,根據誠信指數和任務完成情況打分,并依據服務品質及時調整服務方式,改進服務内容。要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為切入點,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家風文化與社群治理的有機融合,以文明家風促黨風政風、帶社風民風,發揮好涵養道德、潤澤心靈的德治作用。通過開展各類文明家風、和諧家庭、孝敬老人等評比活動,搭建社群從業人員與社群居民溝通的橋梁,拉近社群治理各主體之間關系,變“被動坐等”為“主動服務”。大力發掘、深度結合本地特色文化,倡導鄰裡互助,搭建居民互助服務平台,組建志願服務隊,通過組織健康講座、開設跳蚤市場、舉辦敬老活動等形式,增強社群居民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并以此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社群治理中,進而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公共事務參與新風尚,不斷提升自我服務水準,持續增強社群治理共同體的凝聚力。

來源:彩練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