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平安吉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加强社区治理是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面对新时代新需求,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建引领,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拓宽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渠道,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目标导向,积极打造高水平社区治理共同体,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度、融洽度和治理效能。

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党组织对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引领力。强化党建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是提升社区组织力、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引领多主体有序参与社区各项工作,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化和社会管理扁平化水平。积极打造社区党建联盟,做深做实做细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探索“党建+中心社区”“党建+网格”“党建+企业”“党建+社会团体”“党建+社会组织”等新模式,统筹利用企业公司、社会组织和相关团体等力量加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强党组织在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内的建设。着力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发挥好党组织领导核心和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定期召开“五社联动”服务资源对接会,孵化基于地缘、事缘、趣缘、学缘等的社区自助互助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内生型”社区社会组织,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各类帮扶服务和公益项目,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商业网点等场所,引导社区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等形式,不断丰富“五社联动”服务内容,以各类“微项目”更好实现“微治理”,切实有效提升联动效能。

建强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影响力。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拓宽引才渠道、改进育才方法、提高用才成效、建强人才队伍是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结合基层治理实际需求科学设置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选派、聘用、招考等方式,引进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技术层级的专业人才,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吸引更多退休干部、职业人才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利用其专业能力、社会资源为社区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其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工作。鼓励社区在岗人员参加职业教育,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将专业知识更好用到社区工作这一岗位上,带动提升社区服务整体水平。要注重人才激励和待遇保障,严格落实社区人才各项保障制度、岗位薪酬,让工作人员的职级晋升、社区专兼职工作者社会保险、高温补助等各项待遇科学规范地落到实处。完善社区工作容错机制,对工作中的错误从动机态度、客观条件、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合理奖惩。采取多维度评价激励措施,对在工作考评与群众评议等各项考核中获得优秀的人才予以正向奖励。用科学的引才育才方式吸引更多人投身社区服务,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将医疗、教育、就业等资源接入社区,高效处理各类复杂治理难题,为社区居民提供现代化高质量生活服务。

探索契约共建、家风教育融入,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契约共建是以社区群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签订和履行契约的形式,提升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形成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生动局面,破解社区治理的难点堵点。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约谈和协商等途径全面了解居民、驻社区单位和组织的具体情况,摸清居民对各类服务项目的签约意愿,由社区统一制订治理任务和服务清单,并赋予相应诚信指数,由各类组织和单位根据自身优势认领服务任务,签订合作契约,打造“服务菜单”,及时回应居民各项需求,助力社区服务体系化和高质量建设。定期组织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群众、社会组织等各方代表对契约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民主考评,根据诚信指数和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并依据服务质量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改进服务内容。要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家风文化与社区治理的有机融合,以文明家风促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发挥好涵养道德、润泽心灵的德治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文明家风、和谐家庭、孝敬老人等评比活动,搭建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沟通的桥梁,拉近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关系,变“被动坐等”为“主动服务”。大力发掘、深度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倡导邻里互助,搭建居民互助服务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通过组织健康讲座、开设跳蚤市场、举办敬老活动等形式,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并以此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进而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共事务参与新风尚,不断提升自我服务水平,持续增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凝聚力。

来源:彩练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