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同體(高必玉)17精神共同體5培養接班人

作者:高必玉

采用合适的方式選擇和培養接班人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對三國名臣諸葛亮的一生做過總結:“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在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諸葛亮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極盡 敬仰之情,同時,又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後繼無人的晚年慘境極盡惋惜之意。

諸葛亮用自己的忠誠的品德、超人的智慧、曠世的才能、敬業的精神,協助劉備匡複漢 室,成就蜀國霸業,治理“天府之國”,他的曆史功勳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他一貫親力親 為、沒有培養出治理蜀國的優秀接班人隊伍,結果出現了“蜀中無大将,廖化充先鋒”的無 奈局面,不僅自己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巾”的悲慘結局,也使蜀國成為 了三國中最早滅亡的一個王朝。

上司一個企業和上司一個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從“成也孔明,敗也孔明”的曆史經驗 教訓中,我們不難看出,企業上司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未雨綢缪地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這是確定企業基業常青的百年大計。就連柳傳志也深有體會地說:“以我辦聯想的體會,最 重要的一個啟示是,除了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的判斷力外,培養人才、選好接替自己的 人,恐怕是企業上司者最重要的任務了。”

一個卓越的未來上司者必須經曆市場風雨的洗禮、鍛煉甚至磨難,這是承擔百年基業大任不可或缺的煉獄過程。是以,培養接班人既是對接班人能力和毅力的嚴峻考驗,也是對領 導者智慧和胸懷的嚴格檢驗。那麼,上司者應該如何發現、培養、鍛煉自己的接班人呢?企 業的接班人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十年一劍”的過程,必須高瞻遠矚,提前籌劃,做好計劃。

1.認真設計培養路線李嘉誠在接班人教育訓練上可謂是煞費苦心。

在兩個兒子李澤钜、李澤锴兄弟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讓他們旁聽董事會。為了培養 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掌握現代科技知識,他将兩個兒子都送到了美國留學。次子李澤楷的 零用錢,是他在課餘兼職,通過自己的勞動掙來的。

兄弟二人完成學業後,李嘉誠并沒有讓他們直接回自己的企業工作,而是讓他們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産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兄弟倆在異國他鄉小有成績回到香港,先後進入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和黃,并逐漸擔任了重要職務。長子李澤钜先後擔任執行董事、副 董事長、總經理等職;而李澤楷則在和黃工作一段時間後,出去另創電訊盈科,并在之後的 收購戰中一舉成名。

2.一分為二,各盡所能

經過長期培養觀察之後,楊元慶和郭為分别進入了柳傳志的接班人視野,可是這也讓柳傳志大傷腦筋。使用其中的一個人,肯定會為自己和聯想培養另一個強勁的對手;而“一山 不容二虎”又是不能回避的客觀事實。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充滿中國人智慧的柳傳志做出了“一國兩制,分槽喂馬”的決策,将聯想分拆為二。2001年 3月,聯想集團宣布“聯想電腦”、“神州數位”戰略分拆進入到 資本分拆的最後階段,同年 6月神州數位在香港上市。

分拆之後,聯想電腦由楊元慶接過帥旗,繼承自有品牌,主攻 PC、硬體生産銷售;神州數位則由郭為領軍,另創品牌,主營系統內建、代理産品分銷、網絡産品制造。

至此,深孚衆望的“雙星少帥”一個掌控聯想的現在,一個掌控聯想的未來,曾經長期困擾中國企業的接班人問題,在柳傳志老練的運作之下終于以圓滿的方式塵埃落定。

3.言傳身教,分步教養

1995年,方太集團老闆茅理翔就把“賭注”押在了兒子茅忠群身上,他有意識地讓茅忠群逐漸走入家族企業的核心,按照茅理翔的說法就是“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

第一個三年,他将産品的開發權下放給兒子,讓他熟悉企業的運作,并組建自己的小團 隊;第二個三年,經銷權的下放,獲得圈内的認可和市場的認可;第三個三年,是管理權的 下放,讓他更好地掌管企業。

事實證明,茅理翔的“賭注”赢得了豐厚的回報,茅忠群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逐漸将方太廚具有限公司帶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回顧那段培養兒子的經曆時,茅理翔說:“那時,我也不管他煩,每天都找兒子談話,

恨不得把自己那點料都給他講完了。經常談到晚上 11點多。”盡管茅忠群比父親具有很多的現代思維,但他至今都在說:“父親的唠叨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以至現在我也喜歡在下班 後找員工談話,就是那時養成的習慣。”

4.實踐中鍛煉

從 20世紀 90年代開始,百事可樂 CEO就花 1/3的時間去培養人。

例如,當百事可樂想投資中國時,他會把這個投資行為當成培養人的工具來使用:通過人力資源部在國際各部門中找出 10個有潛力的人,然後把他們派往中國做調查分析。這 10 位精英要回答公司:去中國投資到底行不行。然後,由公司副董事長親自帶隊,告訴他們應 該怎麼去做?怎麼分析?怎樣落實?

在這個過程中,百事的工作風格、文化、理念、經營思想等都傳遞給了這 10位精英。

這樣,一個項目下來,百事不僅發現、培養、鍛煉了接班人才;同時,又把這個投資項目不 折不扣地做了。這些人各自回到崗位後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到不同的地區做負責人,這些 人自然就會成為未來企業接班人的後備人選。

小結:

上司一個企業和上司一個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從“成也孔明,敗也孔明”的曆史經驗教 訓中,我們不難看出,企業上司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未雨綢缪地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這 是確定企業基業常青的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