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的成功方程式

未來的成功方程式

作者 | 西山紅葉

  前言

    馬雲曾說過,他一直在思考的是未來,能掌握未來的人才能引領世界。

    今天我打算從技術的角度談一談未來的發展趨勢。

    每當一種新的技術到來時, 常常會令我們感到驚訝,覺得不可了解,甚至是質疑。 

    我自己也是人工智能相關從業者,但有些時候和周邊的人談論人工智能時,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個大忽悠,或者是一種概念上的炒作,亦或者是企業的融資籌碼,但實際上他們還沒有真正開始接觸就先産生了抵觸心理,加上本身對其一知半解。是以每當我試圖去解釋的時候,就很難得到正面的響應,因為大部分人的了解仍處于窮舉的程度。

    但事實上,不論是技術還是未來,很大程度上是能夠被預見的。 這是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有某種趨向性, 這是由其實體和化學本質所決定的,并不由你我的了解力決定的。

    從自然界來說。想象雨點彙入山谷:一滴雨點流入山谷的實際路徑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并不知道它的具體走向,但大方向是很顯然的:它由于重力會往下流。是以,趨勢和方向,深深紮根于自然本質中,使我們能夠預知它們的大體方向。 

    從社會角度說。電話的出現是必然的,但iPhone不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是必然的,但QQ不是。但是我們總會找到一個方法使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變得友善,使社群化更加便捷。

    同樣道理,當下有許多正在發生的趨勢,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讓事物變得越來越聰明。很多專家稱之為“知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或者 AI。我認為在未來二十年中,這将是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和驅動力。

    當然,它已經發生了。我們已經有了 AI,它們通常都隐身在背景工作,但還未非常普及。

    我們可以從幾個大的群體來分析:

    在醫院裡,AI 分析 X 光片的水準比人類醫生還要強大,人工閱片會受不同個體的專業水準、經驗和時間的限制,而且還會發生感覺疲勞。 

    在交通中,我們乘坐的飛機是由 AI 在駕駛。人類駕駛員不是全程操作,大部分時間都是 AI 在操控的,因為人很難長時間保持高度緊張。 

    在網際網路中,阿裡,亞馬遜的産品都是由AI在背景進行推薦。這些隻是一小部分例子,而且都是我們已經實作的。

    我們也有一些更前沿的例子,比如“阿爾法狗”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有時候,我們在打電玩時,對手往往是 AI。 

    如今,教AI打遊戲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AI自己學習打遊戲則是另一個境界。這就是自主學習。我們正在以此為起點,讓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有三點尚未被充分認識,這也是為什麼AI沒有被普及到大家能欣然接受的地步。

    如果我們能深透了解這三點,就能更好的了解 AI,并更加全身心的擁抱 AI。隻有擁抱 AI,才能控制AI,才可以在未來獲得成功。

未來的成功方程式

一、我們自己尚未很好的了解,什麼是智能

    我們通常認為智能是單次元的,就像一個越來越響的音符。老鼠的智商較低,猩猩的智商較高,接下來是比較笨的人,然後是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再往上是天才。智商越高,智能就越高。 

    事實上,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這根本就不是智能,人類的智能也并非如此。 智能更像由不同音符組成的交響樂, 每個音符由不同的認知樂器來奏響。

    人類的心智包含了多種智能。我們可以進行演繹推理,我們具備情緒智力,我們有空間智能。我們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智能集合在一起,它們在不同人的身上也展現得強弱不一。

    而動物們則可能是另一套體系。由其他智能組成的另一首交響樂,當然,有些樂器與人類是相同的。可能思考的方式相同但側重點不同,某些方面可能還強于人類,像松鼠的長期記憶就很了不得,能清楚記得堅果的埋藏之所。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就不如人類了。

    當我們制造機器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設計它們,它們在某些方面會比我們聰明得多,而在其他方面則遠遠不如我們,因為根本沒必要。我們會用這些東西,這些人造的功能組合,為我們的 AI 添加各種各樣的人工認知。我們會讓它們的功能非常單一、具體。比方說:電腦在數學運算上要比我們聰明得多;GPS的空間導航能力遠勝過我們;谷歌、必應、百度在長期資料資料的記錄搜尋上完勝我們。 

    然後我們再把這些不同類型的智能,知化運用起來

    比如說汽車的自動行駛功能。我們之是以這麼做,正是因為它的駕駛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它不像我們那樣思考。這恰恰是它的特點。它不會分心,不會擔心是否忘記了關爐子,不會糾結要不要選金融專業,學醫到底是救人還是賺錢。它隻知道開車。

    它會全力以赴的開車,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個做為賣點,叫做“無意識”。它們沒有意識,不會東想西想,不會分心。 

    是以,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制造各種各樣的思考型智能,去嘗試所有可能的思考方式。在商業和科學上,我們會遇到一些難題,單憑人類自身的思考無法解決。我們可能需要分兩步走,先發明出新的思考方式,再與它們一起解決這些真正的難題,比如暗能量和量子引力。

    我們實際上是在創造異形智能。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将它們看作"人造異形"。它們将幫助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而換一種思考方式是創造的源泉,是财富和新經濟的引擎。

未來的成功方程式

 二、我們将用 AI 推動新的工業革命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發明了我稱之為 “人造能源” 的東西。在此之前,在農業革命時期,制造業靠人力驅動,或者靠畜力。除此之外别無他法。 

    工業革命時期的偉大發明就是人們利用化石燃料和蒸汽所産生的“人造能源”來做我們想做的大多數事情。

    今天,當我們開車行駛在高速上,隻需輕輕撥弄開關,就能駕馭250馬力;我們可以建造高樓大廈,修建道路,建設城市,開辦工廠,源源不斷地 生産桌椅或冰箱,這些都遠遠超出了人力所為。這種“人造能源” 還可以通過電網和電線 輸送到家庭、工廠和村莊,任何人都可以購買這種“人造能源”,隻需插上插頭就可以使用。

    它也帶來了很多創新,人們可以為手動泵通上電,加上這種“人造能源”,就變成了電泵。類似的改造成千上萬,這個“人力器械+人造能源的”公式造就了工業革命。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享受的所有服務,幾乎都來源于此。

    現在我們要用 AI 做同樣的事情。 我們用網絡傳輸 AI, 把 AI 加載到諸如電泵之類的東西上,就得到了聰明的電泵。類似的改造做上幾百萬次,就會掀起再一次的工業革命——AI革命。那麼将來汽車行駛在高速上,它不僅有 250倍馬力,還有 250倍的腦力。這就是自動駕駛汽車。它是一種新的商品,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AI 将會在網絡、在雲端傳輸,就像電一樣。是以凡是可以用電的地方,都可以用 AI。 

   是以在這裡我可以預言說:未來一萬家創業公司的秘訣其實非常非常簡單:拿來某樣東西,加上 AI。未來公式 = 萬物 + AI = AI(x)。這個公式就是我們将要不斷踐行的。我們将以這種方式來掀起新的工業革命。

未來的成功方程式

三、我們将AI實體化, 就得到了機器人

    工作就是完成一系列的任務。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曾經需要我們親力親為的任務。以後,我們的工作将會被重新定義,一部分任務将交給機器人來完成。與此同時,也将産生一大批不同種類的新任務,一批以往我們沒有意識到要去做的任務。它們甚至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職業——我們感興趣的新工作,就像自動化帶來的許多新事物,我們之前并不知道會需要它們,但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它們了。 

    是以機器人帶來的工作機會比它們搶走的要多。我想我和我的很多同僚都已經體會到這方面的機會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交給它們的都是需要效率或生産率的任務。如果一個任務,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可以用效率或生産率來衡量,那麼就應該交給機器人來完成。需要效率的事情交給機器人好了。 

    我們擅長的是浪費時間,這并不是一種貶義。

    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低效的。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很多試驗和嘗試都徒勞無功,成功從無數次的失敗中誕生,否則我們也學不到什麼東西。事實就是,科學研究沒有什麼效率。 

    創新從定義上來說也是低效的。畢竟我們需要制作原型,需要做各種嘗試,經曆各種失敗。 

    探索是低效的。藝術是低效的。人際關系也是低效的。這些都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因為它們都是低效的。​高效是機器人的使命。​還要認識到我們将和 AI一起工作,因為它們的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

    在“深藍”戰勝世界國際象棋冠軍後,人們以為國際象棋沒什麼玩頭了。但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最厲害的國際象棋冠軍并不是AI,也不是人類,而是由人類和AI組成的團隊。最棒的醫學診療師既不是醫生,也不是AI,而是他們組成的團隊。也就是說我們将和AI 一起工作,你将來的薪酬,很可能取決于你跟機器人合作得如何。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AI是不同于我們的,它們是技術裝置,我們将與它們合作,而非競争。就像你學着使用你的手機那樣。

    那麼,未來會如何? 

    我想,25年後我們回頭再看 今天對AI 的了解,我們會說:“你們那都不叫 AI。你們甚至都還沒有真正的網際網路,25年後的網際網路才能叫網際網路呢。 我們也還沒有真正的 AI 專家。而大量的資本正湧向這個領域,動辄數十億美金,這是一個巨大的産業。但我們尚未擁有真正的 AI 專家—— 如果跟20年後相比的話。 我們還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所有一切才剛剛開始。​網際網路的曆史才剛剛開始。美好的未來才剛剛開始。未來20年最受歡迎的AI産品、最普及的 AI 産品,還沒有被發明呢。 

    也就是說,我們還有機會。加油!緻敬我們的未來!

*注:文中圖源網絡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