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技術随筆--“長期主義”真相與“複利”謊言引子長期與不變性風險和失敗複利和成長

引子

“長期主義”,“複利謊言” 是最近商業及個人成長類文章中最熱門的話題。近期又讀了幾篇推薦的相關好文,但做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尤其深信鄧小平同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由于對文章作者不熟悉,是以對于文中的很多觀點隻能保持審慎懷疑的态度。不過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的确讓我聯想到了一些曾經深深觸動過我的,來自真正成功實踐者(目前已是全球财富的前兩名)的感悟以及在個人成長方面的切身體會。

長期與不變性

作為一個曾經的Amazon老員工,每當在Starbucks聽道人們讨論對于下一個風口的預測,對于未來的變化預測,就會自然的想起Jeff Bezos的那句 “thinking about what's not going to change.” 今天讀到了這篇談論長期的文章,又一次讓我不禁要把這個長期性和Bezos的“不變性”做一個關聯。當然兩者在觀點和角度上是不同,也許是我在Amazon工作太久,已經被Bezos洗腦,我個人會更欣賞Bezos的觀點,并且他已經用行動和Amazon的市值證明了他的理論。這就遠遠好過很多紙上諸葛亮和鍵盤俠。

“people often ask me to predict what will change over the next decade, but asking what won't change over 10 years can offer potentially more valuable insight.” — Bezos

這些長期不變的事情是可以讓你有信心去持續投入,并且确信在今天的投入,都會在将來獲得回報。

文章中也在談到:投入,甚至所謂堅持投入并不是最難的部分,找到值得長期投入的事才是最難的部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再來看看Bezos的回答:

"You don't have to do a lot of research. These things are so big and so fundamental -- you know it."

當然,這樣的事對于Amazon而言就是就是客戶不變的需求:更低的價格,更快的物流和更豐富的選品。至于Elon Musk所做的事就更加符合Bezos所說的“big and foundation”了。

那為什麼很多企業家找不到這些值得長期投入的具有不變性的事業呢?原因除了是自己覺得沒有能力做,更多的時候也在于經不住短期趨利心态的影響。

”You can't be a mercenary, you have to be a missionary“ — Bezos

風險和失敗

風險和失敗往往是你放棄長期投入的重要因素,但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你做的真的是一件有價值的事,一件可以值得長期投入的事,那麼風險和失敗就是不可以避免的了。當然,誰不會想要找所謂風險比較小或者風險完全可控的好生意呢?真的有這樣又符合長期标準的好生意嗎?如果有,我想Bezos也會比你先做。

"You have to take a risk. If you come up with a business and there's no risk, it's probably already being done well... At Amazon, we still take risks all the time." - Bezos

既然風險不可以避免,那麼很多時候我們就不得不面對失敗。面對失敗的态度,就成為了成就偉大公司的關鍵。Amazon一直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接受失敗的公司,我在公司的7年間,見過和參與過的失敗的項目就多于那些成功的項目。這裡可以給大家一個資料,在Amazon 一個項目最終要能夠上線,就必須要通過Weblab(一種AB test)。在weblab測試中,新的功能必須具有統計學顯著性的優勢是才可以上線,而當年實際上能夠上Weblab的項目為僅64%,上了以後能通過項目則比例更低(個人估計通過率最多30%),這樣可以知道大約隻有20%的新功能是最終被采用了的。

"We need to have billion-dollar scale failures and if we're not, we're not swinging hard enough" — Jeff Bezos

當然,談到失敗,沒有人比Elon Musk更有經驗,他應該是世界上煙火放得最好的人,沒有之一,各種獵鷹号重型煙花。

“Failure is an option here. If things are not failing, you are not innovating enough” — Elon Musk

複利和成長

談到上面問題的時候,由于我缺乏成功的經驗,為了讓内容更可信,也不讓自己成為所謂鍵盤俠,是以引用了公認的最成功人士的經驗和感悟。接下來我想聊一下個人成長。其實,曾經對于複利效應大家都是推崇備至,但現在也出現了不少說複利是謊言的觀點。

這裡我想先談談作為一個技術人員的成長經曆。很多時候技術人員都喜歡學一些馬上就能用到或看到效果的東西,當然很多公司的招聘裡也常常會以這些東西作為必要條件,如,Spring,hibernete一度是很多公司招聘Java工程師的必要條件。這樣就導緻了大量技術人員願意花時間去學習這些技術,學習這些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又有多少工程師會花時間去學習那些看不見基礎知識呢?仔細想想什麼是真正的競争力?如果一個技術你花一周時間可以學會,别人應該也差不太多,這個會是你的競争力嗎?其實很多的軟體工程師連圖靈機這樣的計算機世界的最基本概念都講不清楚,也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如:可計算性理論,程式設計範式,計算機數學,程式構造及編譯技術等知識。

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競争力就像在建一個房子,學習那些快速可使用的技術就好比在地面上砌牆,你和周圍人都可以很快看到效果,但是以這樣方式,樓是砌不高的。學習那些貌似用不到的基礎知識,就好像在往地面下挖坑,沒有人能看見你的付出,直到有一天,當你的地基完成之後,建起一座摩天大廈,其他人就隻能高山仰止了。我想這一過程就需要你有堅定的複利思想了,堅信複利會讓你能夠于甘于寂寞,堅持付出。延伸來看,其實對于公司發展也是完全一樣的。

最後,關于個人成長,我也想再次提及一下我在另一篇文中的觀點“過度忙碌使你落後”(全文參見:https://www.sohu.com/a/419255167_355140)

對于 IT 人而言忙碌已成為了習慣,加班常挂在嘴邊。“996”工作制似乎也變成了公司高效的标志。而事實上過度的忙碌使你落後。經常遇見一些朋友,在一個公司沒日沒夜的幹了幾年,沒有留一點學習時間給自己。幾年之後倒是對公司越來越“忠誠”了,但忙碌的工作同時也導緻了沒有時間更新知識,使得自己已經落後了,連跳槽的能力和勇氣都失去了。

過度忙碌會導緻沒有時間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尤其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在工作經曆中發現過度繁忙通常會帶來以下問題:

  • 缺乏學習導緻工作能力沒有提升,而面對的問題卻變得日益複雜。 
  • 技術和業務上沒有更大的領先優勢,隻能被動緊緊追趕。試想一下,要是你都領先同行業五年了,還會在乎通過加班來早一個月釋出嗎? 

反過來上面這些問題會導緻你更加繁忙,進而更沒有時間提高自己的技術技能,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并最終成為井底之蛙。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Steve Jobs

以下為文中提及的最近讀到的三篇文章:

  • https://mp.weixin.qq.com/s/6eQ3HlYNuyXb1MB1xIDbzw 《被吹爆的「長期主義」到底是什麼原理?》
  • https://mp.weixin.qq.com/s/ifmfMTyQS8I2_ZJrcFkd6g 《别怕踩腳》
  • https://mp.weixin.qq.com/s/1pJSuOSrNIj4KPB0F8O54A 《複利的謊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