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快看】四海如一 讓伏羲文化傳得更遠

作者:看看航空公司
【甘快看】四海如一 讓伏羲文化傳得更遠

來自上海的張思鄉正在虔誠地祭拜伏羲。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萍 萬及敏 王梓懿

思鄉思鄉,尋根問祖。

6月19日10點,在天水市伏羲廟廣場前,有關2023(癸卯)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當記者穿過廣場,走到伏羲廟中院時,遇到了正在虔誠祭拜人文始祖伏羲的張思鄉。

大約一周前,她從上海來甘肅旅遊,途經甘南、蘭州等地,張思鄉把天水列為了本次旅遊的最後一站,“伏羲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肇啟了中華文明,而天水作為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我一定要來看看。”

但令張思鄉遺憾的是,她沒有時間見證6月22日伏羲廟的盛況——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将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甘快看】四海如一 讓伏羲文化傳得更遠

伏羲聖像。

伏羲一畫開天,肇啟中華文明,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火種,奠定了中華民族千載傳承、繁榮昌盛的深厚根基,為中華民族奠基和中華文明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稱為“人祖”“人宗”“羲皇”。

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就有民間和官方祭祀伏羲的傳統和習俗,自秦漢至明清祭祀不斷,相沿成習,留下了卦台山等曆史地理标志和伏羲廟等文化遺址。

如何傳承傳播伏羲文化,讓海内外華夏兒女從創造、包容、和合、進取、創新、堅韌不拔的伏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成為答案。

【甘快看】四海如一 讓伏羲文化傳得更遠

在台灣供奉的伏羲聖像。

1988年天水恢複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2014年,海峽兩岸首次實作共祭伏羲;在2023(癸卯)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上,台灣新北市也将舉行兩岸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公祭伏羲大典已經成為天水乃至全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也成為海内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重要載體,更是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和文化符号。

【甘快看】四海如一 讓伏羲文化傳得更遠

“華夏正聲”——中國傳統樂器專場音樂會現場。

“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創造八卦、制琴作瑟、造埙制箫,祭祀天地……”6月20日晚上9時許,一陣悠揚的洞箫聲從天水古城風雲廣場傳來,身穿中式漢唐風服飾的天水師範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國樂教研室主任、天和之聲琴箫會館藝術委員會主席靳振彪正在進行洞箫獨奏。

這是公祭伏羲大典相關活動“華夏正聲”——中國傳統樂器專場音樂會現場。台上,演奏者以中國傳統樂器伏羲琴、洞箫、竹笛、伏羲埙、中國順笛為載體,通過獨奏、合奏等表演形式充分展現中國傳統樂器的特性與魅力;台下,所有觀衆都沉浸在動人的樂器聲中,音樂會結束仍是意猶未盡,久久不願離去。

“這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每個人在這裡都可以找到歸屬感。”靳振彪說,“琴箫文化是伏羲文化的一部分,今天的演出對于傳播伏羲文化有很好的引領作用,我們将繼續深入挖掘伏羲古樂文化,并通過開發多種形式去進行廣泛的傳播,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我們行列。”

也是今天,在距離天水市300多公裡的西北民族大學,舉行了“漫步羲皇故裡·溯源始祖文化——隴台大學生文化研習營”開營儀式。

活動通過造訪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探尋華夏文明之源,讓兩岸青年學子共同領略、體悟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脈絡傳承,進一步強化兩岸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助力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甘快看】四海如一 讓伏羲文化傳得更遠

祭拜人文始祖伏羲。

曆史記憶和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長盛不衰的根基,而文化“走出去”是堅定文化自信,邁向文化強國的重要路徑。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根文化的本源,積澱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着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神韻,已成為海内外華人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紐帶,也成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厚的文化根基。

放眼新時代,伏羲文化要走出去,除了形式出彩,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了解其中承載的文化内涵。

天水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冬梅說,天水市正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以建設“一個中心、三大展示區,即在城區建設伏羲始祖文化傳承保護示範中心;在伏羲廟建設伏羲文明功績及祭祀禮儀展示區、在卦台山建設伏羲畫卦及易學研究展示區、在大地灣建設史前文化高地展示區”為重點,持續提升文化内涵和建設水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宣傳伏羲文化,講好伏羲畫卦故事,傳播擴大伏羲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吸引海内外華人追思中華人文始祖創世功績,感悟偉大祖先創造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新甘肅“梓懿”工作室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