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親的育兒血淚史,養孩子就該跟養豬一樣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親的育兒血淚史,養孩子就該跟養豬一樣

在育兒的問題上,陳志文一度感到自責和不安,“我曾經犯過很多錯誤,比如過度關注孩子、比如給孩子補短,我甚至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随着孩子漸漸長大,他發現這些教育中的不足,恰巧勾勒成孩子生命裡那些需要翻越的山。

“其實我們所有父母之前都沒做過父母,我們也是在摸索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的。”陳志文坦言,“我覺得我們盡力了就好。”

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又認可了自己,作為一名新手父親的良苦用心。

陳志文深耕教育領域數十年,與這些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來說,他認為在育兒路上走了很多彎路。父親節來臨之際,騰訊育兒獨家專訪陳志文,從這位教育從業者的育兒經驗中,看到一位父親在養育孩子路上的付出和反思。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親的育兒血淚史,養孩子就該跟養豬一樣

陳志文和兒子

01

嚴母與慈父

陳志文覺得,現在有很多父親處在兩個極端,一種是不大關心孩子,缺失孩子的成長,也就是“喪偶式育兒”,另一種則是過度關注下極度疼愛孩子、甚至是“嬌慣”孩子。

而他自己在帶孩子的時候,就有點太仔細、太在意了。“我自己檢讨是一個過度關注孩子的父親。”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為了實時監控孩子的生活環境,他在搖籃的床頭和床位各放置了一個溫度計。然而,從床頭到床尾的距離隻有不到一米,根本不會有什麼溫度的差異,長期成為家裡人的笑柄。

這短短的一米距離,映射着他無法做到随境而安。

或許是因為孩子的出生是一個意外,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和焦慮。“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是這樣,第一個孩子照書養。到了第二胎、第三胎,這種焦慮感才會慢慢釋懷。”

“讓我現在重新養一個孩子的話,我堅信我會放下很多!”然而,對于陳志文來說,這樣的重複卻是不可及的奢望。

陳志文認為,古話中的“嚴父慈母”自有它的道理,“父親不應該過度關注,而要在關鍵性、原則性的時候出現;母親是一個更加日常的角色,唠叨一些也是正常的。”

陳志文的家庭表面上也是典型的嚴父慈母,他對孩子的基本要求很嚴。但是這位嚴父,“過于懂孩子,體諒孩子,又有點“慈父”,比較分裂。”

在他的印象裡,妻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比自己更有分寸,更有智慧。“她該出現的時候出現,不該出現的時候就不出現。”

02

直面父子沖突

由于妻子常年在國外留學,陳志文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這也意味着父子關系出現沖突時,沒有了母親角色的緩沖。

孩子在國外讀完了國小部分階段的課程,之後便回國,完成後續的國中,高中。

陳志文沒有想到的是,随着照顧孩子的任務一起到來的,還有孩子猝不及防的青春期。

單身父親帶着青春期的兒子,已經足夠湊出一部災難片的全部素材。

“我顯然太重視他的心理情緒變化,形成了一種心理嬌寵,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陳志文常常這樣自我反思,“讓他失去了一些磨砺的機會。”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摔跟頭、不斷受傷害,并且不斷修複、變得強大的過程。然而,父親的過度保護,很可能讓孩子失去自愈和涅槃的機會。就好比鳥學會飛,家長不可能一直馱着孩子飛,孩子必須得自己學會如何飛翔。沒飛好摔地上了家長可以提供營養補充,鳥巢保護,但學會如何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直到孩子成年以後,他們交流的方式才逐漸變得和諧。

“青春期前後他認為我什麼都不懂,現在遇到問題他都會請教我的意見。如果他媽媽晚上加班,他會打好幾個電話問媽媽需要不需要去接、有沒有吃晚飯。這是我現在感到最幸福、最滿意的地方。”

對此,陳志文總結道,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在小時候嚴格管理、立好規矩,注意抓大放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即使父母再不情願,也必須要放手,最好閉嘴,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闖蕩。

這既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父母的漫長修行。

03

從不雞娃

“他一直上蹿下跳的”,陳志文這樣形容孩子上學的經曆。從幼稚園到大學,孩子應該上什麼樣的學校、應該如何完成學業,從來都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也沒有系統規劃過,基本都是随遇而安。 

選擇幼稚園和國小的标準,是離家近;臨時出國讀書,也是因為媽媽要出國留學。後來,孩子的中文說得颠三倒四的,于是他又把孩子接回國内讀書,要守住“中國芯”。學奧數,也是孩子自己想起了臨陣磨槍。 

在很多雞娃爸媽的眼中,如此缺乏規劃的教育,幾乎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

但是陳志文不這麼想,“在某種程度上我不關心他的學業問題,我更關心他的成長,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學業一直不錯,從來沒有讓我們操心過。”

在陳志文看來,教會孩子為自己負責,成為一個自律的學習者,比成績和分數更重要。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親的育兒血淚史,養孩子就該跟養豬一樣

兒子從小熱愛騎車

哪怕是在很多家長心中的雞娃天花闆“爬藤”,也不是他們刻意規劃的結果。“我和他媽媽從來沒想過,他必須上一個什麼著名大學,那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他們從不在學習上雞娃,沒有給孩子挑選最好的幼稚園和國小,僅有的一次擇校也是孩子自己的要求與規劃,他們隻扮演配角。在孩子提出報課外輔導班時,還經常和孩子讨價還價,甚至拒絕,目的是希望培養孩子學習能力,而不是依靠外面的拐棍。

他們關心的事情往往在學習之外,比如良善、責任和健康。 

04

刻意揉搓淬煉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陳志文在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中發現,成功的育兒經驗往往不可複制,但失敗的育兒經曆卻是值得反思,幫助家長避過一些坑。

正因如此,他從自己走過的彎路中,總結出了教育孩子的零星灼見。

“首先是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一定要抓大放小。”其中,“大”指的是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小”則是具體到每件事應該如何去做。

比如,很多男孩子小時候都不願意做家務,但陳志文會要求孩子參與家庭勞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習慣去做小事,告訴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其次,陳志文覺得養孩子就像養豬一樣,粗糙些,放手讓孩子在“經曆”中成長。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不要過度關注,一旦過度關注,往往過度參與,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摔跟頭,甚至不斷被傷害的過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修複、變得強大的過程。”如果父母不能保證孩子的一生皆是坦途,那就不要阻止孩子應對複雜的情況,讓孩子在揉搓與淬煉中成長。

陳志文還提醒,“補短”往往是很多家長愛犯的錯誤,家長都不自覺地給孩子補短。其實人生的核心是“揚長,如果一個孩子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學習,做一個書呆子,從事科研又有什麼不好呢?”

人是有差異的,不可能所有孩子都是綜合能力很強的,父母要懂得挖掘孩子的長處,幫助孩子把優勢發揮到最大,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補短,把素質教育變成另一種層面的唯分數論。

如果說有什麼是陳志文覺得值得肯定的事,那就是他和妻子做人做事,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而家族裡的老人,也給了孩子最好的榜樣。

陳志文從未要求過孩子考第一。“人是有差異的,盡力就好。”陳志文反複強調,“與其雞孩子的學習,不如雞孩子的成長。”

尾聲

“爸爸在管教你的方式上也有很多不足,也讓你很不喜歡,或者不适應,但爸爸想告訴你,爸爸已經盡力,爸爸是一個合格的爸爸!”

孩子回國的第三年,陳志文在給孩子的新年寄語中這樣寫道。

做人做事,盡力就好,不強求他人,也别為難自己。這是陳志文教育孩子的懇切箴言,也是他對自己——一名父親的角色要求。

放手讓孩子經曆他們該經曆的,給孩子自由的生長空間,哪怕坎坷阻滞、風雨侵襲,也不過度保護、嬌慣放縱。

為人父母,便是山水一程,目送孩子漸行漸遠,走向自己的一片天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