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亲的育儿血泪史,养孩子就该跟养猪一样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亲的育儿血泪史,养孩子就该跟养猪一样

在育儿的问题上,陈志文一度感到自责和不安,“我曾经犯过很多错误,比如过度关注孩子、比如给孩子补短,我甚至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发现这些教育中的不足,恰巧勾勒成孩子生命里那些需要翻越的山。

“其实我们所有父母之前都没做过父母,我们也是在摸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的。”陈志文坦言,“我觉得我们尽力了就好。”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又认可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手父亲的良苦用心。

陈志文深耕教育领域数十年,与这些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来说,他认为在育儿路上走了很多弯路。父亲节来临之际,腾讯育儿独家专访陈志文,从这位教育从业者的育儿经验中,看到一位父亲在养育孩子路上的付出和反思。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亲的育儿血泪史,养孩子就该跟养猪一样

陈志文和儿子

01

严母与慈父

陈志文觉得,现在有很多父亲处在两个极端,一种是不大关心孩子,缺失孩子的成长,也就是“丧偶式育儿”,另一种则是过度关注下极度疼爱孩子、甚至是“娇惯”孩子。

而他自己在带孩子的时候,就有点太仔细、太在意了。“我自己检讨是一个过度关注孩子的父亲。”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为了实时监控孩子的生活环境,他在摇篮的床头和床位各放置了一个温度计。然而,从床头到床尾的距离只有不到一米,根本不会有什么温度的差异,长期成为家里人的笑柄。

这短短的一米距离,映射着他无法做到随境而安。

或许是因为孩子的出生是一个意外,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焦虑。“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样,第一个孩子照书养。到了第二胎、第三胎,这种焦虑感才会慢慢释怀。”

“让我现在重新养一个孩子的话,我坚信我会放下很多!”然而,对于陈志文来说,这样的重复却是不可及的奢望。

陈志文认为,古话中的“严父慈母”自有它的道理,“父亲不应该过度关注,而要在关键性、原则性的时候出现;母亲是一个更加日常的角色,唠叨一些也是正常的。”

陈志文的家庭表面上也是典型的严父慈母,他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很严。但是这位严父,“过于懂孩子,体谅孩子,又有点“慈父”,比较分裂。”

在他的印象里,妻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比自己更有分寸,更有智慧。“她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不该出现的时候就不出现。”

02

直面父子冲突

由于妻子常年在国外留学,陈志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也意味着父子关系出现冲突时,没有了母亲角色的缓冲。

孩子在国外读完了小学部分阶段的课程,之后便回国,完成后续的初中,高中。

陈志文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照顾孩子的任务一起到来的,还有孩子猝不及防的青春期。

单身父亲带着青春期的儿子,已经足够凑出一部灾难片的全部素材。

“我显然太重视他的心理情绪变化,形成了一种心理娇宠,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陈志文常常这样自我反思,“让他失去了一些磨砺的机会。”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摔跟头、不断受伤害,并且不断修复、变得强大的过程。然而,父亲的过度保护,很可能让孩子失去自愈和涅槃的机会。就好比鸟学会飞,家长不可能一直驮着孩子飞,孩子必须得自己学会如何飞翔。没飞好摔地上了家长可以提供营养补充,鸟巢保护,但学会如何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直到孩子成年以后,他们交流的方式才逐渐变得和谐。

“青春期前后他认为我什么都不懂,现在遇到问题他都会请教我的意见。如果他妈妈晚上加班,他会打好几个电话问妈妈需要不需要去接、有没有吃晚饭。这是我现在感到最幸福、最满意的地方。”

对此,陈志文总结道,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在小时候严格管理、立好规矩,注意抓大放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即使父母再不情愿,也必须要放手,最好闭嘴,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闯荡。

这既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的漫长修行。

03

从不鸡娃

“他一直上蹿下跳的”,陈志文这样形容孩子上学的经历。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应该上什么样的学校、应该如何完成学业,从来都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也没有系统规划过,基本都是随遇而安。 

选择幼儿园和小学的标准,是离家近;临时出国读书,也是因为妈妈要出国留学。后来,孩子的中文说得颠三倒四的,于是他又把孩子接回国内读书,要守住“中国芯”。学奥数,也是孩子自己想起了临阵磨枪。 

在很多鸡娃爸妈的眼中,如此缺乏规划的教育,几乎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

但是陈志文不这么想,“在某种程度上我不关心他的学业问题,我更关心他的成长,也可能是因为他的学业一直不错,从来没有让我们操心过。”

在陈志文看来,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成为一个自律的学习者,比成绩和分数更重要。

爸爸不内耗丨一位父亲的育儿血泪史,养孩子就该跟养猪一样

儿子从小热爱骑车

哪怕是在很多家长心中的鸡娃天花板“爬藤”,也不是他们刻意规划的结果。“我和他妈妈从来没想过,他必须上一个什么著名大学,那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他们从不在学习上鸡娃,没有给孩子挑选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仅有的一次择校也是孩子自己的要求与规划,他们只扮演配角。在孩子提出报课外辅导班时,还经常和孩子讨价还价,甚至拒绝,目的是希望培养孩子学习能力,而不是依靠外面的拐棍。

他们关心的事情往往在学习之外,比如良善、责任和健康。 

04

刻意揉搓淬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志文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成功的育儿经验往往不可复制,但失败的育儿经历却是值得反思,帮助家长避过一些坑。

正因如此,他从自己走过的弯路中,总结出了教育孩子的零星灼见。

“首先是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一定要抓大放小。”其中,“大”指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则是具体到每件事应该如何去做。

比如,很多男孩子小时候都不愿意做家务,但陈志文会要求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习惯去做小事,告诉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其次,陈志文觉得养孩子就像养猪一样,粗糙些,放手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不要过度关注,一旦过度关注,往往过度参与,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摔跟头,甚至不断被伤害的过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复、变得强大的过程。”如果父母不能保证孩子的一生皆是坦途,那就不要阻止孩子应对复杂的情况,让孩子在揉搓与淬炼中成长。

陈志文还提醒,“补短”往往是很多家长爱犯的错误,家长都不自觉地给孩子补短。其实人生的核心是“扬长,如果一个孩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学习,做一个书呆子,从事科研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孩子都是综合能力很强的,父母要懂得挖掘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把优势发挥到最大,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补短,把素质教育变成另一种层面的唯分数论。

如果说有什么是陈志文觉得值得肯定的事,那就是他和妻子做人做事,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而家族里的老人,也给了孩子最好的榜样。

陈志文从未要求过孩子考第一。“人是有差异的,尽力就好。”陈志文反复强调,“与其鸡孩子的学习,不如鸡孩子的成长。”

尾声

“爸爸在管教你的方式上也有很多不足,也让你很不喜欢,或者不适应,但爸爸想告诉你,爸爸已经尽力,爸爸是一个合格的爸爸!”

孩子回国的第三年,陈志文在给孩子的新年寄语中这样写道。

做人做事,尽力就好,不强求他人,也别为难自己。这是陈志文教育孩子的恳切箴言,也是他对自己——一名父亲的角色要求。

放手让孩子经历他们该经历的,给孩子自由的生长空间,哪怕坎坷阻滞、风雨侵袭,也不过度保护、娇惯放纵。

为人父母,便是山水一程,目送孩子渐行渐远,走向自己的一片天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