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本篇内容為系列策劃《塞爾維亞體育為啥這麼強?》的第二篇。

在上一篇解讀了塞爾維亞人的體育天賦和成績之間的關系後哇“塞” | 約基奇、德約稱雄體壇,塞爾維亞體育為啥這麼強,我們接下來看一看這個體育大國的精神核心。

————正文分割線————

就像尼古拉·約基奇最為人所知的綽号——小醜(Joker)一樣,他,可是很多面的。

2021年的一場NBA正常賽,世人記住了他兇悍、睚眦必報的一面。當時,約基奇在球場上被熱火的莫裡斯撞了一下,約基奇怒不可遏,立刻幾個跨步沖上前去,右肘以巨大的力量頂在了莫裡斯後背上,身高2.06米、體重111公斤的莫裡斯如同小孩子般跌飛出去,踉跄倒地。說這一肘力量巨大,是受到了當事人親口認可的。因為這一肘,莫裡斯一口氣休戰了30場。時間這麼長,就有網友社媒發表觀點:看上去約基奇那一下子也不重啊,莫裡斯太脆了。莫裡斯看到這裡生氣的在網上回怼:“這是真的受傷!想象一下,有個

136公斤的胖子全力沖擊你的脊椎!我說了我很快就會回來。”

關于莫裡斯的回歸,一度有傳聞說,他會對約基奇複仇,直到比約基奇還睚眦必報的哥哥也下場為弟弟撐腰,莫裡斯才勉強咽下這口惡氣。

而與這樣的約基奇形成極大反差的是,隊友眼中的他低調謙遜,境界高到足以忽視被恩比德剝奪的MVP三連莊,心無旁骛地追随更進階的永恒榮耀——總冠軍,以及家鄉松博爾的幾匹馬。這個超過250斤的大孩子,和小球迷互動時稍不小心磕着碰着都會一臉羞赧地逗笑他們,自打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又多了一重“女兒奴”的身份。不過奪冠後,還是如哲學家一般說了句:“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應該仰望我,他們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

但故事的另一面,約基奇幾乎每年都會成為NBA賽場“全武行”的主角。從2021年對卡梅隆·佩恩那記用力過猛的“強硬犯規”,到今年場邊對太陽隊老闆伊什比亞下的“黑手”——不過這兩次沖突的雙方都在約基奇不再“上頭”後冰釋前嫌,倒是那年和大莫裡斯結下的梁子,非但沒有誰服軟,甚至還上升到家族層面的“茬架”。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約基奇今年季後賽與太陽老闆發生沖突,但第二場兩人就冰釋前嫌。

因為站在金字塔尖而被世界審視地更透徹,約基奇就是這樣的沖突共同體。其實推而廣之,從迪瓦茨、佩賈這些把塞爾維亞送上世界籃球之巅的前輩,到德約科維奇為代表的個人項目翹楚,塞爾維亞的體育巨星總給人相似的印象——打球聰明,靈活,巧妙,甚至帶着些蔫壞;可同時總有一絲不輕易言表的不安全感,夾雜着睚眦必報的執拗,或許與近30年裡這一代塞爾維亞人的經曆有關。

深剖他們的精神核心,并不為臧否,隻是證明了人是曆史與環境的造物。

沖突體:友善親近但沒有朋友,各為其主但沒有敵人

這話聽着拗口,卻是德約科維奇對于競技體育殘酷性的最好概括。

前不久被問及他和“天王”費德勒的關系,德約并沒有說那些永遠不可能錯的場面話。他的回答有些讓人意外:“我們從來不是朋友,對手不可能成為朋友;但我們也從來不是敵人,我一直很尊敬羅傑(費德勒)。”這話同樣也适用于他和納達爾。隻是比起性格溫和的瑞士人,棱角更分明的塞爾維亞人和西班牙人,在場上場下互掐近20年後,全都化作費天王退役賽上的眼淚汪汪和溫情脈脈。

曾經擔任德約教練多年,自己當球員時同樣個性鮮明的鮑裡斯·貝克爾,在德約身上也看到了性格的沖突和多元。“在球場上,他像機器一樣,是冷靜的、充滿智慧的競争者,總是想赢得比賽。在球場下,他則是一個可親可愛的人。如果你需要,他會把自己的最後一件襯衫送給你。”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德約很尊重費德勒,卻也認為競技場上沒有真正的朋友。

其實并不難了解。在競技體育賽場上結識的朋友,注定及不上血脈聯系的兄弟、朝夕相處的家人。可你要說長年各為其主,甚至劍拔弩張,就必定會滋生仇恨,那也未免大謬不然。對于塞爾維亞人來說,真正稱得上仇恨的情感,是留給侵略者的,是掠奪、轟炸、封鎖和殺戮帶來的。

把賽場上和賽場下的世界變得泾渭分明,會更清醒,以及省去很多麻煩。當年同樣以性格耿直聞名的“大炮”羅迪克,在2008年美網期間列舉了德約的一連串傷病名來諷刺他“詐病”“詐傷”(此舉堪比2011年NBA總決賽詹韋VS諾維茨基的“咳嗽門”),可最終德約也隻是稍稍拌嘴沒将事态擴大,畢竟自己是場上的赢家。到後來,“95後”的克耶高斯都敢口無遮攔地對德約陰陽怪氣,在列舉網壇GOAT時故意發問“德約是誰”;可德約甭管是作為長者、前輩還是境界更高的球員,始終是相逢淡淡一笑。

如此看來,這些年在季後賽期間頻繁“上頭”的約老師,還處在德約10年前年輕氣盛的狀态。但今年,特别明顯,性格随着球技一樣迎來了質的蛻變。跟太陽老闆伊什比亞推推搡搡被罰下場後,下一站賽前就笑盈盈地把一個球遞給對方,親切擁抱,冰釋前嫌,還聲稱要伊什比亞幫他把2.5萬美元的罰款交了。到了總決賽,2年前推倒大莫裡斯并引發“兄弟茬架”的往事又被重提,可别忘了當年帶頭堵門的巴特勒還在呢。可約老師态度非常明确,絲毫不理會這些可能引發輿論讓人分心的細枝末節。

所謂睚眦必報,都留在場上;而場下的人生,屬于自己,未見得要示人。

當年事:戰火紛飛的年代,帶來了惶恐卻也塑造了堅韌

德約曾經訴說過這樣一段年少往事:“有一天,我獨自一人在樹林裡,遇到了一隻狼,我感到深深的恐懼。”可後來,他與這匹狼凝視了十秒鐘,卻驟然感受到了某種“靈魂的連接配接”。

這是德約童年記憶裡一匹真實的狼,而那個年代的塞爾維亞年輕人心中也許都有一匹抽象的狼,那就是戰争。

"我的成長環境和很多球員不同,我來自一個沒有網球傳統的國家,我的家人沒有什麼資金,我的童年還經曆了戰争。”德約說,“我的家人中沒人打網球,他們不得不問很多網球方面的專家,我是否真的有潛能,然後就全身心地相信和支援我。我的母親讓所有家人團結在一起,而我的父親則是我見過的信念最堅強的人。"

戰争首先帶來的是恐懼和創傷,那之後,在發現沉湎于此毫無幫助之後,它反而内化為一種堅韌的力量。

比約老師更早一輩,出生在1970和1980年代的塞爾維亞人,對于上世紀最後10年這片土地所經曆的劫難,都有切膚之痛般的體會。

1999年,當時的南聯盟共和國遭遇北約長達2個多月的轟炸時,身在貝爾格萊德的德約,和身在大洋彼岸美國的迪瓦茨、佩賈過得同樣煎熬。德約常常因為不期而至的炮彈而在淩晨2、3點鐘醒來,然後和無數受難者一道躲進潮濕難聞的防空洞,眼瞧着大好青春隻能在下棋打牌中虛度,有些少年甚至開始吸毒或從事其他非法勾當。自律的德約目睹這一切,卻更明白自己得赢得冠軍、收獲成功。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佩賈和迪瓦茨是那支國王隊的塞爾維亞雙核。

迪瓦茨和佩賈當時已經在薩克拉門托成為隊友。新秀賽季結束後,佩賈無法傳回祖國,而作為老大哥的迪瓦茨雖然每天靠着禱告和香煙麻痹自己,卻還要安慰年少不經事、還會哭鼻子的佩賈:“沒事,戰争總會結束的。”但短暫的精神沉淪後,迪瓦茨毅然在局勢未穩的情況下傳回了祖國,和妻子一道建立基金會,用于救助戰争中的流離失所的同胞,夫妻倆還收養了一個失去雙親的孤兒。

也是在那一年,紅星隊VS遊擊隊的“貝爾格萊德德比”賽場上,有極端的球迷朝看台發射火箭彈,導緻一名8歲男孩死亡。帶有濃重塞爾維亞民族色彩的紅星隊,遇上軍方背景深厚的遊擊隊隊,近80年的互掐曆史中,從“前南斯拉夫→塞黑→塞爾維亞”的曆史沿革中,除了成為本國足球的造星工廠外,也時刻警醒着人們,戰争的締造者不僅是域外的侵略,也可能是“自己人”的極端思想。當體育成為仇恨的載體時,那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貝爾格萊德德比”經常變得血光四濺。

幸好,對于迪瓦茨→佩賈→德約→約老師這差不多10年一代的塞爾維亞體育人,這些得到機會站在各自領域的塔尖“張眼看世界”的幸運兒,體育非但是從戰争硝煙中的逃離,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塑造。當心中的那匹狼凝視着你卻沒有毀滅你之後,一如德約當年的感受,是恐懼内化成了不屈和堅韌。

新一代:真的戰鬥民族,是高舉着旗幟卻不耽溺于創傷

提起塞爾維亞,以及他的前身南斯拉夫。博班一腳引發内戰的故事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話題。

1990年,克羅地亞的馬克西米爾體育場,代表塞爾維亞人的紅星隊與代表克羅地亞人薩格勒布迪納摩隊打響國家德比。賽前,雙方球迷就已經給開始出現了尋釁滋事的現象,但當地警察并未對此進行管理,這導緻到了比賽中,雙方緊張的氣氛因比賽的高對抗性進一步更新。兩隊球員在比賽中近乎肉搏,飛鏟、肘擊頻繁出現,但裁判卻無動于衷。此時,主場的克羅地亞球迷再也忍耐不住,沖擊球場,追打紅星隊員。而塞爾維亞球迷則立即開始反擊,拿起身邊能拿起的一切,砸向克羅地亞球迷。雙方纏鬥了1個小時,警察才出動鎮壓,但他們卻主要針對克羅地亞球迷。

這惹惱了當時21歲的克羅地亞球員博班。當他看到一名警察追打克羅地亞球迷時,博班沖上去就是一踹。而這一踹的畫面被在場記者用照相機捕捉了下來,并在第二天刊登在當地報紙上。一時間,博班成為克羅地亞的英雄,而南斯拉夫分裂也就此拉開序幕。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如果說,彼時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沖突還隻被當地人知曉的話,到了随後的1990年籃球世錦賽上,這一沖突刺眼地被擺在全世界的眼前。

當時,克羅地亞的獨立運動已經呼聲日高,在比賽現場随處可見克羅地亞國旗。可這并未影響南斯拉夫隊的出色表現。憑借來自塞爾維亞的迪瓦茨和來自克羅地亞的彼得洛維奇的出色發揮,球隊一路打到決賽,并最終擊敗蘇聯取得冠軍。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然而,沖突在南斯拉夫籃球最榮光的時刻爆發。

當所有人在慶祝奪冠時,一名克羅地亞球迷舉着克羅地亞國旗沖進賽場。這使得來自塞爾維亞的迪瓦茨大為光火,他一把槍過這面旗幟,扔在地上。這一瞬間,被全世界的攝影、錄影機記錄下來,并在全球進行傳播。同時,這也導緻了迪瓦茨和彼得洛維奇關系的決裂。從此,他們再也沒能在為同一支球隊效力。曾經是兄弟,如今成仇敵。

把這兩件世界體育史上赫赫有名的事件按時間先後順序梳理起來看,你既為這樣一個體育大國的轟然倒塌而扼腕歎息,也能從中感覺到,塞爾維亞人性格中睚眦必報的一面。這也讓南斯拉夫最終走向了分裂。

随後,随着前南解體後出生的那一代年輕人在各項目崛起,成為世界體壇新的上司者,“前南球員”這個定義也正慢慢淡出曆史舞台。上一代記憶中塞爾維亞與其他族裔的龃龉,不應該由新一代來繼承。

德約本人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與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國的頂尖球隊、球員在公開場合互相支援、褒獎。2018年男足世界杯決賽前,當德約公開表達對克羅地亞隊的支援後,包括拉基蒂奇在内的克羅地亞球員都去給他的社交賬号留言:“謝謝你,傳奇。”跟來自斯洛文尼亞的東契奇惺惺相惜,還冷不丁地出現在斯洛文尼亞男籃聚會的合影中。德拉季奇就毫不避諱地說,我們本就曾是同一個國家的啊。

雖然有别的塞爾維亞的網球選手們曾經抱怨過,本國政府将大量的經費都用來資助團體球類項目,而更重個人的項目則隻得由球員自負盈虧,但在運動員本身,尤其是世界頂級的運動員之間,心思有時格外簡單,尊重強者,不問其他。

哇“塞” | 戰争沒有摧毀塞爾維亞,卻讓約基奇和德約更強大

德約毫不避諱他和前南其他國家球員的友誼。

當然,總有看不慣的人。上面說到的紅星隊部分極端球迷,因為德約與克羅地亞體育界過從甚密的表現,紛紛發來責難:“我們無條件的支援你,無論你是勝利還是失敗,但是你卻選擇支援我們的敵人。”但德約的表現頗有些以德報怨的意思,他數次親臨紅星隊的比賽現場助威,還時常親切地與球迷合影。

這份執念,其實毫無來由。如今的塞爾維亞年輕人們,雖然未必如迪瓦茨、佩賈、德約那幾代球員真的見識過戰争的殘酷,但多數也是在災後漫長的家園重建、民族融合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若是論最近30年的風雨曆程,塞爾維亞人也堪稱真正的“戰鬥民族”。但所謂“戰鬥民族”的要義,更應該是以戰鬥的精神投入各項具有建設性的事業,而非耽溺于戰勝的創傷、誤解、仇恨之中,不可自拔。

是以我們更欣慰地看到的,是像塞爾維亞的博格丹·博格達諾維奇和克羅地亞的博揚·博格達諾維奇,在NBA賽場相遇時因為同一個姓氏而倍感親切,不問那些毫無來由的仇恨。

我們所見證的塞爾維亞體育人,乃至這個民族的精神核心,也随着時間推移悄然發生着變化。帶着這所有厚重的傳統、殘缺的夢想、重生的希望,無論是捧起第23座大滿貫金杯的德約,還是收獲總冠軍和FMVP榮耀的約基奇,他們所承載的塞爾維亞夢想,不狹隘,更具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