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晖

“期待春生被炸就像當年期待素素跳誅仙台。”雖然比喻不算太恰當,但真切反映了觀衆對《夢中的那片海》主角塑造反轉的高期待值。當然,也包括硬糖君——好久沒追一部劇追得這麼在乎“大家後來怎麼樣了”,恨不得能像當年來一份《中國電視報》研究劇情梗概。

一方面,戰場受傷,親人離世,夫妻抛棄,這些苦難接連發生在肖春生身上,讓人感到喘不過氣。另一方面,觀衆又知道他就是一顆錘不爛、蒸不熟、炒不爆的銅豌豆,能夠在逆境甚至是絕境中涅槃重生。

正是因為在肖春生身上投入了太多感情,人們才希望他快速支棱起來。這些感情有對角色的喜愛,也有對年代的追憶,更有理想主義者之間的惺惺相惜。硬糖君不止一次看到群衆感慨春生的“時運不濟”,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的困難壓在一個青年身上。而他每一次的選擇,都引發觀衆對價值觀與人生觀的争辯與反思。

就像當年的《渴望》,“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是一種社會聲音的回報。它宣告,人們喜歡什麼樣的劇和角色以及背後變遷的價值觀念。觀衆對肖春生情有獨鐘,也蘊含了個人書寫與時代叙事的混雜因素。

他是70年代青年的某種縮影,也自然而然地帶着“揚眉劍出鞘”的豪情。畢竟彼時時代與人都正青春,一切新生未定,一切尚待書寫。

近期的“重回什刹海冰場”劇情,更是引發了社交網站的高讨論度:騰訊視訊站内讨論區發帖量破150萬。時移世易,當初的夥伴和戀人再次相逢着實令人唏噓不已。倒不至于像“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但大家确實已經駛向各自的軌道。

高能“什刹海”,觀感很痛快

《夢中的那片海》是由付甯執導,徐兵、周鶴洋編劇,楊曉培擔任藝術總監、總制片,肖戰、李沁領銜主演,劉芮麟、曹斐然、趙昕、崔航、張齡心、魯諾主演的青春勵志情感劇。以70年代的北京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成長追夢的故事,在CCTV-8、騰訊視訊、東方衛視同步熱播。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肖春生,你當年一封信就把我給甩了,就當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嗎?”“我愛過你,我永遠都不會否認。”聽到紅玲說出含茶量這麼高的台詞,硬糖君屬實震驚。送她一句劉能的名言——同甘共苦你不陪,以後輝煌起來你是誰。

賀紅玲看見肖春生站起來時那訝異的表情,就代表她剛知道肖春生已經康複了。合着這麼多年你是一封信也沒寫,一個電話也沒打過,姐妹兒你是真狠啊。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就算沒愛情了,春生和你也是昆明街頭勇鬥歹徒有過命交情的戰友,怎麼好意思對他的健康不聞不問?看到曉梅和春生恩愛,紅玲還一副你倆背着我好上了的表情。當時你可是特意請假跑着去和春生表态的,這才有了那封“分手信”,你還有什麼資格不舒服!

最讓大家着急上火的是,她在冰場上反問春生:“你怎麼不追我?”春生也是把對曉梅的愛護擺到明面上了。“太快了,曉梅跟不上。”其實,這段對話完全是因為紅玲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她以為自己還是“什刹海一枝花”,隻要她願意回頭,春生會義無反顧地去追逐她。

紅玲穿上過去的紅圍巾和紅帽子,是懂“純元故衣”那套把戲的。奈何春生門兒清:往事暗沉不可追,來日之路光明燦爛。當春生在曉梅書房,發現她就是當年的書庫女孩時,他怎麼能不珍惜這兜兜轉轉又來之不易的天定良緣呢。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夢中的那片海》“重回什刹海冰場”的劇情,可比那些空有狗血的“修羅場”緊張,也深沉多了,讓觀衆看到肖春生、佟曉梅、葉國華、賀紅玲都面臨着新的愛情抉擇。而很多時候,選擇哪種愛情,也意味着選擇哪種人生。

肖春生堅定地告别紅玲走向曉梅,不僅僅是感恩曉梅無微不至的照顧,更是在相處期間感受到兩人在價值理念上的同頻共振。肖春生支援曉梅的康複醫療事業,葉芳則告訴春生“曉梅在你的身上投射了一部分理想的自我”。紅玲和國華好事将近,卻發現對方并不能與自己精神契合。國華去意已定,紅玲卻不想離開部隊。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夢中的那片海》劇情引人入勝的原因在于,劇集将每個主要人物的弧光都給凸顯出來了。什刹海依然是那片什刹海,可站在冰場上的人們已經不是那群愣頭青的少年。他們積累的社會閱曆和人生經曆,驅使他們做出符合内心價值秩序的選擇。

理想與現實,人生就是無數次選擇

“紅玲我真的本來很氣,看預告流産了,我又心軟了。”看《夢中的那片海》,許多觀衆都真情實感的代入。不光代入主角,而是去感受劇中每個真實立體的人。

劇集将人物放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展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激蕩、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碰撞。不僅讓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一代人感到親切,也讓沒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年輕觀衆感受了一把激情燃燒的歲月,完成兩代青年的“隔空對話”。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夢中的那片海》的角色都有完整的成長線,每過幾集就能感受到他們鮮明的變化。肖春生從一個心高氣傲、天不怕地不怕、能扛事兒的北京青年,變得更加沉穩幹練。時代變了,但他對兄弟的情義不變,遇事的原則和局氣不改。

有個細節顯示他還是當之無愧的大哥。腿傷恢複後,齊天和宏軍都投來再就業的橄榄枝。春生糾結的地方倒不再于哪個工作更好,而是擔心自己選了一方另一個兄弟會失落。就沖這個思維方式,春生你是我永遠的哥!

葉國華本來和春生交好,卻因為紅玲的出現而産生心理糾葛。他無法正确處理三人間微妙的關系,甚至因為嫉妒而逃避春生。不過,主動說出春生才是戰鬥英雄的行為,仍然說明國華内心有堅守。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正如錢阿毛曾經的分析,人的一生要經曆朋友的再次篩選過程,有共同理想的人才能繼續走在一起。小時候我們的好朋友和兄弟,受生活和家庭條件限制,并不是由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國華的失落,正是他沒有意識到兩人的友情并非因為春生的疏離而變質,而是價值理念的漸行漸遠。

紅玲一直被理想和現實裹挾撕扯。她渴望春生給予的純粹的愛情,但也無法拒絕國華優渥的物質條件,母親的病重和春生的殘疾使她倒向一邊。紅玲絕不是有意辜負,對于一個從小喪父家中有個病母的人來說,看到一切機會肯定要狠狠抓住。她和曉梅是不一樣的,紅玲沒辦法向曉梅那麼從容,更沒有多餘的退路。

紅玲是個太過于要強的人,很多時候她愛的也許隻是那個強大到孤獨的自我。不管是春生還是國華都隻能陪她一個階段,當她的追求進一步膨脹,就會感覺身邊的伴侶并非“良人”。

曉梅想當醫生,不想服從家中安排,她通過自己不斷的堅持等來了康複的肖春生,也等來了自己的事業之春。她始終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規劃和認識:當護士時期,為了成全春生和紅玲,放棄了文工團的名額。考慮到讀完大學年齡的原因,曉梅又選擇了考康複醫師而非聯考。

人生在于選擇,《夢中的那片海》呈現了一個時代一群人的不同選擇。在這幅時代圖卷裡,更細膩地呈現了理想主義的光輝。那些内心堅定者,終将迎來曙光。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年代劇應該怎麼拍?

初看《夢中的那片海》時,硬糖君其實不算看好。青春劇執着于拍90年代的青春,不是沒有原因的,那是主流觀劇人群最大的集體回憶。但事實證明,好的年代劇永遠能穿越時代,讓更廣泛的觀衆産生共鳴和情感連接配接。今天的年輕人不僅關注“父母愛情”,也開始研究“父母工作”。

《夢中的那片海》塑造了年代人物群像,每個角色都有很強的風格和讨論度。葉芳被觀衆稱為“網際網路嘴替”“預言家”,遇事永遠那麼有邏輯和想法,三兩句就把道理和處理方法講清;黑子是那種容許身邊有“月亮”并願意借光的人,他對待落差感的豁達,和國華形成了反差。此前觀衆還在黑子演員的抖音賬号下喊話:“黑子我好氣啊,國華搶了春生用命換的功勞,你能給他一管叉嗎?”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還有齊天對兄弟的真誠,發現黑子掙錢了不去分一杯羹,自己有門路趕緊拉上對方一起幹。他前期對紅玲的守護,後期對肖豔秋的寵愛,都給人滿滿的安全感;肖豔秋作為姐姐,因為時代原因錯過了自己的青春,但她不怨天尤人扛起家庭的重擔,收獲了自己的幸福;趙小惠是個拔尖愛美的姑娘,她對黑子的包容令人印象深刻。一輩子認定一個人的觀念,也是那一輩人愛情觀的代表。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年代劇的核心看點,依然是人物的完整塑造。隻有人物鮮活起來,那個時代才能在熒幕上複現。而為了塑造出這種沉浸感、令人物更為可信,《夢中的那片海》還是造型和年代質感上的細節狂魔。

綠色的軍大衣以及疊搭圍巾的穿搭方式,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劇中每個家庭的布局和裝修,也喚醒了觀衆的年代記憶。比如沙發靠背的鈎針花樣,硬糖君體感90年代還見到過。由于找不到當年的紮啤酒杯,劇組還專門用3D列印技術做了50來個。

為了還原什刹海冰場,《夢中的那片海》在寒冬用草席圍了一萬多平米的冰面。甚至劇中給紅玲媽媽做手術的蘇教授都是真實存在的,蘇鴻熙教授正是大陸心髒外科的創始者。什刹海的冰刀王,則由冰刀王的傳承人出演,難怪動作行雲流水!

《夢中的那片海》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時代視角,以一群北京青年為切口,展現了個體與時代的蛻變和發展,描摹了曆史的縱深領域。那些出現在曆史教科書上的名詞“倒爺”、“外彙券”,一個個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夢中的那片海》,時代與人都青春

從70年代進入80年代,是永遠值得銘記的“大時代”。市場變得更有活力,青年們也抓住時機不負韶華。那個時代青年的熱血沸騰,他們對待事業的向上蓬勃,對待愛情的相濡以沫,對待友情的真心赤誠,都能給當下青年以啟示。

依依回望過去,闊步邁向未來。在改開的浪潮中譜寫一代人的青春之歌,《夢中的那片海》為年代劇的拓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