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雲更新資料庫GaussDB 持續突圍基礎軟體

近年來,華為持續發力底層軟體,逐漸突圍資料庫、作業系統、開發工具等核心領域。

6月7日,在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上,華為雲釋出新一代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表示,華為早在2001年就開始投入資料庫研發,目前,GaussDB已在華為内部IT系統和多個行業核心業務系統得到應用。未來,GaussDB将深耕金融場景,并從金融行業走向其他對資料庫有高要求的行業。

據介紹,近2年GaussDB的外部收入增長84%,并且已廣泛應用于金融行業,在2022年金融行業案例占據70%左右,接下來GaussDB将覆寫更多行業場景。同時華為也進行開源,形成了OpenGauss社群。

對于GaussDB的定位,張平安在媒體溝通會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解決的是确實需要高精尖的資料庫、需要大容量分布式的資料庫、高性能資料庫,需要資料庫的零丢失,這是我們的定位,哪怕它可能是塔尖上的一點點,我們也願意上。”

華為雲要做的并不是低價資料庫競争,“我們對所有中端、低端、小容量的資料庫沒有任何興趣,國内有很多的資料庫的廠家都可以滿足,可能做資料庫,我們的收入利潤較小,但是隻要是攻堅克難的場景,我們願意第一個上。”張平安進一步說道。

資料庫是軟體産業的根技術之一,目前國産資料庫力量在迅速崛起,相關的企業數量也在增加。IDC中國企業軟體市場研究經理王楠指出,中國關系型資料庫市場格局正在重塑,随着疫情管控的開放,資料庫廠商的業務開展步入正軌,企業資料庫建設項目廣泛開展,對于樹立市場新格局而言,2023年将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華為雲更新資料庫GaussDB 持續突圍基礎軟體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突圍資料庫

眼下,國内資料庫産業正進入發展新階段。

一方面,近年行業整體規模持續增長,未來五年也将保持高增速。以占比最高的關系型資料庫為例,根據IDC《2022年下半年中國關系型資料庫軟體市場跟蹤報告》,2022年中國關系型資料庫軟體市場規模為34.3億美元,同比增長23.9%。IDC預測,到2027年,該市場規模将達到102.7億美元,2022-2027的5年市場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24.5%。

另一方面,國内廠商在逐漸發力,國産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傳統資料庫的國際大廠主要有Oracle、微軟、SAP、IBM,如今國内的華為雲、騰訊雲、阿裡雲、達夢、人大金倉、南大通用等奮起直追。

王楠表示,目前,中國關系型資料庫市場中本土品牌已經崛起,前五名本土廠商份額總計從2018年的27.1%上升到2022年的55.4%;前五名國際廠商份額總計從2018年的57.3%下降到2022年的27.3%。

這其中既有中國本土公有雲資料庫服務快速發展的因素,也有本土傳統資料庫廠商近年來持續發力、業務高速增長的原因。本土資料庫産品已經越來越廣泛被使用到關鍵行業和企業核心系統中替換其他存量資料庫,在分布式、雲原生、HTAP等增量資料庫市場,本土資料庫品牌的優勢也愈發明顯。

事實上,在多年前,國内産業界就提出了“去IOE”的概念,轉而采用國産化的IT軟硬體架構。所謂“IOE”指的是,伺服器供應商IBM、資料庫軟體供應商Oracle、儲存設備供應商EMC。而全球化的合作總是複雜,“去IOE”也并非易事,随着産業環境變遷,現在華為在技術攻堅後正式“去O”。

談及GaussDB的使用場景,張平安強調:“對于可以用通用型資料庫解決的,這不是GaussDB資料庫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大家用開源,還有很多小的資料庫軟體解決就可以,對于有挑戰性的難題就交給我們,華為和客戶一起去把難題攻克。”

張平安認為,目前,中國資料庫産業迎來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尤其是面向未來的雲化、分布式等方向。中國資料庫有很大的創新與領先機會,同時也仍存在着一些挑戰。

對此,他提出了五點建議,其一是攻關典型場景,客戶開放更多場景。其二是優化産業環境,打造健康的資料庫商業模式。

根據信通院的調研資料,目前國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家資料庫廠商,部分廠商研發人員平均隻有幾十人不等。張平安表示,隻有整個産業界尊重基礎研究與根技術創新投入,認可基礎軟體應有的商業價值,共同推動市場形成合理的有序競争,才能讓廠商聚焦做好基礎軟體的研發,通過市場應用擷取合理的商業利潤,反哺研發持續創新。

其三是打造繁榮生态,加速應用遷移;其四是培養關鍵人才,産教融合;其五是中國資料庫要走向全球市場,目前,亞洲的很多銀行已經開始選用和測試華為雲GaussDB資料庫,在南美也有很多客戶開始測試。

深耕金融場景

面向未來,GaussDB将持續發力金融場景。為何如此重視金融業?目前,金融産業正迎來智慧化、數字化的新時代,而在數字化的戰場上,金融行業極具更新價值,也是最先擁抱更新的領域。因為金融行業天然具有數字化的屬性,金融業也一直處于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梯隊。

數字化則離不開技術底座。在金融産業數字化業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着功耗增加、需求加快、投入巨大、硬體和架構單一、依賴國外、運維複雜度高、更高的安全保障等諸多層面的挑戰。為了應對挑戰,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在對IT軟硬體體系進行更新。

其中,資料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近年金融行業對資料庫的需求也愈發旺盛,目前最大挑戰來自于業務核心系統的更新。這既有研發難度的挑戰,也有生态上的難題。

據介紹,針對傳統集中式架構在處理性能、資源擴充、業務上線等方面的能力瓶頸,華為雲的金融分布式新核心,基于全雲化底座、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分布式中間件以及可信的開發工具建構,具備了大規模、高性能和高可用三大特點,可實作大機、小機的平滑遷移,支撐業務高效創新。

同時,在自主創新的大趨勢下,國産化的腳步也在加快。有金融機構的IT從業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行業逐漸在用國産資料庫替換Oracle,相關系統都在替換中,但是核心系統難度較大,一個穩定的核心系統,尤其是交易相關的系統,替換資料庫的成本非常高。”

資料庫供應商們也在疊代技術,在性能、安全、便捷等多個次元進行更新。以華為雲為例,據介紹,新釋出的GaussDB是國内首個軟硬協同全棧自主資料庫,擁有高可用、高安全、高性能、高彈性、高智能的技術優勢,而在資料庫替換場景中,又具備易部署、易遷移的特性。

張平安談道,華為資料庫的研發包括嵌入式資料庫、記憶體資料庫、分析型資料庫、交易型資料庫,目前GaussDB已在華為内部和銀行、保險、證券、能源等行業的核心業務系統得到廣泛應用。以華為内部IT系統為例,GaussDB已完成600多套資料庫的全面替換;在華為終端雲,已建設6000多個分布式資料庫節點,目前已經承載高達6個PB資料。

GaussDB還支撐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核心業務,也服務了陝西省财政廳、中海油、國家管網、國網陝西電力、首都公路發展集團等關鍵行業企業。

此外,資料庫生态發展也需要共建生态。會上,華為雲還釋出了GaussDB資料庫金融行業生态發展計劃,首批生态夥伴包括長亮科技、金證股份、軟通動力、先進數通、安碩資訊、恒生電子、神州資訊等。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