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作者:雅婷‍‍

編輯:木村拓周‍‍

豆瓣評分8.7,爛番茄新鮮度96%,Metacritic 網站綜合評分86。這說明再品味刁鑽的影評人和電影觀衆,也難以否定《蜘蛛俠:縱橫宇宙》(以下簡稱《縱橫宇宙》)的精彩。

RogerEbert.com 總編稱,在某個次元上,《縱橫宇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電影”。這個評價也代表了我和很多類似觀衆在影片結束後的共有心情,相比“超長預告”的不甘,看完電影我甚至是松一口氣:等明年春天《蜘蛛俠:超越宇宙》上映時,我們還能再一次看到這麼好看的電影。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好看”正成為評價這部電影的關鍵詞甚至共識。最直覺的,《縱橫宇宙》延續了并超越了前作最具辨別性的視覺風格,即打破由皮克斯自1995年《玩具總動員》所開創的“風格化真實感範式”,不再重複三維數字動畫“将不可信事物做得盡量真實”的創作标準。《縱橫宇宙》引入水彩、波普、塗鴉等藝術元素,加入漫畫分格、對話框和拟聲詞的設計,并用抽幀和延遲等技術重新還原二維動畫的觀感。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蜘蛛俠:平行宇宙》

不隻是視覺風格,音樂、資訊密度和劇情節奏等前作優點,也在《縱橫宇宙》裡被進一步轉換成了更通俗的語彙,持續滲透觀衆心靈深處的感性領域:

格溫所在的宇宙看起來由水彩構成,光影色調配合她渴望被接納卻又恐懼抛棄的内心世界流轉;邁爾斯所在的紐約則讓人想起近幾年被頻繁讨論的賽博朋克世界裡的上城區,把霓虹燈和潮濕的地面當作跳躍的背景;朋克蜘蛛俠霍比則由充滿線條的拼貼畫組成,酷成隻存在于紙媒時代流行雜志裡的人。更不用提那個格溫和邁爾斯倒挂在都市寰宇的時刻,當這些場景接連浮上銀幕,似乎再富麗的語言也難以複現我們目睹它時的感官震撼。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而這一切都關于65号地球的蜘蛛俠格溫,在影片開頭說到的台詞,“讓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吧”——怎麼做從來都比做什麼要重要。

而這個表達核心不僅存在于影片獨樹一幟的表現形式中,更貫穿于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叙事核心當中。《縱橫宇宙》以内容和形式一體化的方式,再度提示了“蜘蛛俠”在大衆流行文化中曾具有的魅力,更重構了他在當下應有的形象、存在和含義。

很多漫畫粉絲都知道的是,蜘蛛俠是超英漫畫裡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青少年超級英雄,在蜘蛛俠出現前,雖然也有巴基(出自《美國隊長》)和羅賓(出自《蝙蝠俠》)等青少年角色,但他們通常擔任“助理”的角色和功能。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斯坦·李将高中生彼得·帕克的生活推上前台。随即,蜘蛛俠就成為了漫威最賺錢的超級英雄之一(2015年前後這個角色相關周邊的營利程度實際大于鋼鐵俠和複仇者聯盟),《神奇四俠》和《X戰警》等以青少年為英雄設定的漫畫也在其後開始風靡。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在提到蜘蛛俠這個角色為何如此受歡迎時,很多評論家認為這是貼合了彼時美國社會階層的演化,以及随之而來的消費需求。

我們曾在《〈怪奇物語〉:青春期的燃燒瓶》一文中,解釋過青春期這個概念的來源。即“青春期”并不是一個自然出現的古老概念,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産力進步及中産階級數量增多後,社會才出現了為13-17歲“青少年”而設的所謂探索自我的學習/消費階段。青春期在文化概念上的流行,其實也和肯尼迪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全球青年反文化運動運動背景中推動美國民權運動的曆史相關。

“蜘蛛俠”作為超英角色的流行也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個角色的出現,既迎合了美國二戰後相對早一波“嬰兒潮”青少年的消費需求,也是在為彼時超英美漫的“僵化”困境提供解決方案,更年輕的讀者們厭倦了被冷戰體系催生出的“高大全”如美國隊長和超人的故事,正期待一個更具平民色彩和大衆生活氣息的英雄出現。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彼得·帕克确實“應該”廣受歡迎。斯坦·李有意識為蜘蛛俠設定了這樣一個家庭背景,和美隊及超人相比,彼得·帕克失去雙親從小在姑姑家長大,最早一版本的他性格實際有些害羞和内向。表面的他雖然雖然可以和同學們融洽相處,内心深處卻還是要處理父母的離開,以及難以向心愛的人表達心意的問題。

獲得超能力的他,不但沒能是以解決心靈煩惱,甚至也動過用超能力謀求意外之财的念頭。而即便他決定将超能力運用至“正義”,他也還是要經曆申請大學和超英拯救世界的日常拉扯,以及本叔叔、格溫和格溫父親的離去。很多時候他會被無法阻止的“丢下”給打倒,比起超能力到底要怎麼用的問題,蜘蛛俠更多會糾結“憑什麼是我擁有超能力”,甚至會因為相關事件出現“自毀”意願和傾向。而關于超英普遍具有的“面具”符号,蜘蛛俠的面具還會具有青春期自我探索後出現的秘密,以及親人能否是以接納自己的含義。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正因為蜘蛛俠是以60年代戰後嬰兒潮一代青少年代言人被創造出來、并流行于青年群體中的,這個形象也就不可能出現社會意義上的“成熟”/“衰老”(即随着年齡增長放棄“年輕”,完全融入主流社會标準當中),隻能不斷提出不同時代蜘蛛俠所經曆的“青春期問題”。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蜘蛛俠:英雄遠征》

馬奎爾、加菲和荷蘭弟不同版本的蜘蛛俠,會因為青少年對理想自我要求/社交媒體對理想青少年的要求,出現陽光/開朗/幽默/科技動手能力強等“疊代”。但就算在荷蘭弟這版看似精神内耗更少,甚至和家庭開明到不用向“梅嬸”隐藏個人身份,不擔心暴露自己“愚蠢”的最不蜘蛛俠版本的蜘蛛俠系列電影中,其相對受關注和讨論的部分,其實都涉及了蜘蛛俠出現起就攜帶的文化基因——反思并質疑“天然”英雄主義(《蜘蛛俠:英雄遠征》),磨練承擔無法挽回失誤的能力和勇氣,在至親摯愛離開的時刻選擇操控命運還是被命運操控。

在這個次元上,《縱橫宇宙》或許塑造出了當下最好的蜘蛛俠們,即将在下部登場的邁爾斯、格溫和霍比等“反抗小隊”,已經給出了和以往蜘蛛俠都不盡相同,卻又更當下的回答。

嘗試談論《縱橫宇宙》對蜘蛛俠青少年文化/群體回答的意義,實則也很難回避本叔叔在去世前留給彼得的叮囑,“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雖然觀衆們已經越來越少在正式的場合聽到它了。迪士尼和整個漫威影業當然是在有意識淡化這句台詞的影響,《縱橫宇宙》也隻是将其作為一個過時老梗輕松調侃了它。這既是因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确實一個自大又過時的宣言,并不能适用于如今“去中心化”,及講究多元和互助的文化消費氛圍。但或許更是因為,這句話也像是對整個漫威乃至超英類型文化消費未來的箴言。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能力”是什麼能力?無論虛構叙事背景用再絢麗的科技、階層、種族或性别議題包裝它,能力其實都是暴力,隻是看似正義的目的合理化了它,并順帶模糊了暴力行使過程中收到傷害的無數無名的人。“責任”又是什麼責任?是使用能力的權力範圍,還是按已掌握權力的人的視角,随意塑造弱者(無超能力者)生活形态?

《複仇者聯盟》系列乃至整個超英類型文化作品,并不是沒有嘗試去探讨這個問題。複仇者聯盟曾有過的短暫“内讧”就是始于這裡,但漫威影業用外星危機的時不我待,憑空而降的種族性别大融合,以及鋼鐵俠的犧牲和美國隊長的老去,溫情化了這些問題。給出的回答是,忍受暫時的失去和犧牲,是為了更平等的未來,或者處理更強烈危機的代價。

當然,忽略和搪塞這個回答,并不意味着超英電影不值得看。隻是,對這個總是弱者更多,超英因為能幫助更多弱者才得以合理存在的世界來說。為了弱者犧牲其他的弱者,總歸不能總是讓人滿意的回答。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整部影片的高潮,從邁爾斯進入2099蜘蛛俠組織的蜘蛛俠總部開始,進入總部的邁爾斯見到了不同畫風、性别、種族甚至是物種的蜘蛛俠,也就是在他震撼于如此“平等”和“多元”的工作氛圍當下,2099蜘蛛俠立馬提出要讓他接受兩個事情。

一個是看似多元的總部裡,他和别人其實沒什麼不一樣,都要接受自己“小犧牲”換“大正義”的命運,另一個則是他因不自知的錯誤被排除在了整個蜘蛛俠總部結構外,且和邁爾斯的個人家庭幸福相比,總部傾盡心血在做的項目才是未來存在的基礎,是以他更沒有什麼餘地來為自己的“犧牲”做讨價還價的餘地。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邁爾斯對這兩個問題的反抗,表面上是為了拯救自己家庭而不得不做的努力,但更實際的部分來說,邁爾斯并不接受這套強者硬賦予給弱者的邏輯。作為被整個結構排斥在外的、看似沒有辦法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出于各種原因必須被犧牲掉的弱者,邁爾斯并不同意外人擅自決定自己父親和家庭的價值。出于有超能力的弱者,他決不站在強者一邊,合理化甚至适應強者看待弱者的視角和方式。如果暴力(毀滅性的力量)總是可以以正義的名義被正當化和合理化,弱者的解放就遙遙無期。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因為暴力從不終結于正義/邪惡的到位,暴力的可怕在于它首先是很多個不斷運作的結構/系統,在這個系統裡,有加害者就有受害者,飽受欺淩受害者很可能也會在他能接觸到的系統裡成為加害者。比如說,那個在《平行宇宙》劇情中,于金并公司裡因量子對撞而失去一切的 Spot。

在這樣的系統裡,處理掉一個/幾個加害者根本難以解決暴力問題,針對立場的争論往往還會催生出更多的暴力。如果超級英雄真的能做什麼,那就是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争取他能争取的每一個來自當下的解放,不再因耽溺未來的幻想,甘于被暴力改寫現在。

《蜘蛛俠:縱橫宇宙》:怎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

這也是《縱橫宇宙》對當下年輕人心理困境的有力呼應。我們見證着太多稱量犧牲的天平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号召人們放棄眼前的幸福。普通人的就業成為新技術、新效率的犧牲品,個體當下的生活和向往追逐的熱情成為“你不xxx将來怎麼辦”的犧牲品,各種邊緣的聲音成為共築主流價值的犧牲品。

《縱橫宇宙》試圖表達的是,對被支配的弱者來說,沒有現在即時的、當下的解放,所謂的忍耐就一直都是犧牲而已。更進一步的,應該被“超級英雄”監視的不隻是“暴力”落入好人或壞人手中的問題,應該被監視的是“暴力”本身是如何形成的,無法參與暴力對抗系統的弱者,能不能以弱者的姿态和存在,守護好他所定義的幸福和無價之寶,而不必擔心自己的生活有受進步/正義/高尚之名被“宏觀”瓦解的風險。

而這,才是我們期待不同種族/性别/文化背景超級英雄出現的原因。他需要邁爾斯反抗小隊這樣的“超能力”,也需要真實作為弱者在社會中生活過的經曆,更需要青少年對“長輩”“成人世界生活”本質般的叛逆、不信任,和抵抗的決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