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就演員群體來說,常駐綜藝,人設出圈,對于他們的演藝事業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所面臨的機遇與風險又是什麼?

文 | 老張

《跑男第7季》播出至今,已制造了一輪又一輪的熱門話題。前兩天的熱搜詞“跑男對女演員的加成”,再次把“跑男”的幾位常駐女嘉賓,推上了風口浪尖。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輿論場撕裂之處盛産流量,綜藝如同一個巨大又充滿誘惑力的漩渦。不論男女,就演員群體來說,常駐綜藝,人設出圈,對于他們的演藝事業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所面臨的機遇與風險又是什麼?這才是更值得我們探讨的問題。

1

機遇:國民度、人氣與曝光量

随着娛樂至上,流量為王的時代到來,不同類型的綜藝放肆瓜分收割視訊流量。這些綜藝需要話題和關注度,那這些本身就擁有大量粉絲的明星,無疑是這些綜藝節目争相邀請的對象。演員參加綜藝給自己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人氣與經濟上的雙重“加碼”。

由于播出時間固定,網絡可以重複收看,内容貼近全年齡段觀衆,在熱門綜藝播出的季節裡,演員幾乎與觀衆的吃喝拉撒捆綁在了一起。當藝人涉足綜藝,特别是“跑男”“極挑”這樣的國民級綜藝,首先帶來的就是人氣上的高漲和穩定的曝光度。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比如Angelababy,在成為“跑男”的常駐嘉賓之後,“女漢子的人設”為她迅速積累了大批粉絲,甚至還扭轉了此前她給觀衆帶來的一些負面印象,影視、商務資源也直線上升。同樣的,白鹿加盟“跑男”後,不僅打開了電視收視群體的國民度,也吸到了不少國小生粉。範丞丞在無劇可拍無劇播出的空檔期,也是靠綜藝維系着曝光度、話題度。可以說綜藝節目給他帶來的高人氣遠比電視劇、電影的周期要長很多。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相比較影視作品的創作周期短、産出慢、投入的物力人力多這些特點之外,綜藝的特點就是短、平、快。而綜藝的背後的高額經濟回報,也讓很多明星甘之如饴。此前就有消息稱,一線明星在一季綜藝的酬勞在2000萬起,最高甚至達8000萬。綜藝的收入比影視作品高出很多,且市場上願意“買單”的人多,演員可以順勢宣傳自己的作品或營銷人設,流量明星則能積累到資料,能吸到粉,能換來資源,制作方對這種互惠互利的模式也樂見其成,故多方面綜合考量,演員參與綜藝節目便是大勢所趨。

但是綜藝幫助藝人提升了人氣,得到了片方、平台、導演的認可,拿到了所謂的“好餅”之後,他們靠綜藝所吸來的曝光量反而成為了一把雙刃劍,成為割裂觀衆和藝人之間的工具。

2

風險:神秘感被打破人設标簽固化

當演員擁有了多重身份,距離感和神秘感就會被打破。因為隻有跟觀衆保持一定距離,演員的神奇魔法才能得以施展。也就是說,演員必須要讓渡一部分的自己給到角色和觀衆,這也就意味着你不能在公衆面前太過暴露自己,要盡量内收,而這顯然是跟綜藝中标簽化的人設相沖突的。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鄧超因為在“跑男”裡的人設過于深入人心,即使他這期間出演了《烈日灼心》這樣一部極為壓抑和虐心的作品,鄧超在片中表演也并無問題,甚至還拿了影帝,但是仍舊讓人出戲,因為大家已經沒有辦法忘記“跑男”裡那個搞笑的他了。由此可見綜藝人設對影視角色的影響之深。綜藝人設對影視角色的亂入和傷害,也非常明顯地展現在黃磊的身上。從《爸爸去哪兒》到《極限挑戰》再到《向往的生活》,随着個人的曝光越來越多,他的神秘性也越來越被稀釋,幾乎再沒有一個能叫得出名字的角色,不論什麼角色什麼故事都被演成了黃磊自己。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更典型的是“浪姐”中的姐姐們,有人受益就有人受損,不少姐姐留下了各種負面标簽,比如後期被指責油膩的萬茜;作妖敗光路人緣的陳小纭;功利心太重想紅卻又沒紅的藍盈瑩......再比如從“花少”到“浪姐”,再到《脫口秀大會》,甯靜身上的标簽,完成了從“人間清醒”到“爹味女星”的大反轉。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綜藝的過度曝光,固化了演員本身的人設,也讓演員的一颦一笑、一舉一動為觀衆所熟知。在爆款綜藝節目的催化下,觀衆習慣了演員的“綜藝感”,一些個性化的反應,深深烙印在觀衆心裡。這種反應一旦在其它影視劇中被捕捉,觀衆就會自動在已有認知裡對号入座。那麼,無論他如何去表達诠釋,觀衆都會代入他在綜藝中的表現。

對觀衆來說,作品優先角色肯定大于演員本人。影、視、綜雖然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這三者之間确實有本質上的差别,當然了,做什麼以及成為誰的選擇權是在當事人自己手上的。

3

如何尋找平衡點

在《我和我的經紀人》中白宇和朱亞文聊到是否上綜藝話題時,朱亞文表示,這可能是障礙,也可能是台階,就看你願不願意踏出這一步了。而他選擇踏出的關鍵原因是,他相信自己有能力通過角色塑造,讓觀衆忘掉綜藝感。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不過事實證明,在上綜藝之後,消耗演員的不是演技,而是更為重要的時間和心境。在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選擇在綜藝中“躺平”未嘗不可,比如鄭恺、陳赫、李晨等,已經很難為大家貢獻出優秀的影視作品,是以他們運用自身性格優勢,順利紮根綜藝。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一些聰明的演員也可以有效平衡影視表演和綜藝表現的比重。比如沈騰和賈玲,因為本來就是喜劇演員,上的也都是喜劇類綜藝,發揮的是搞笑才能和幽默魅力,人設和角色很統一,反而能夠相得益彰。黃渤也常駐“極挑”但也沒“被綜藝影響”。這與他在綜藝裡的人設選擇有關,他在“極挑”裡展現的是高智商、高情商一面,而不是“硬拗人設”“過分搞笑”,回來演電影觀衆并不會有“出戲感”。是以說,并不是不建議演員上綜藝,而是有一個比對度和平衡點的問題。

賺快錢、被反噬,綜藝究竟給演員帶來了什麼?

張震解釋自己拍戲較少的原因曾說:“如果一直不斷地把自己去掏出來給大家看,我很快就消耗完畢,不會有更多新的東西帶給觀衆。大部分時間我們是要去吸收能量,然後在工作的時候,把最好的狀态給觀衆看。而且我對表演還是有一個憧憬和目标的。演戲是為了賺錢還是因為熱愛,這個就分得蠻清楚。錢當然很重要,但對我來講,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錢夠用就好,我一直是這麼覺得。”

作為一個演員,選擇參與綜藝讓觀衆認識你,在短時間内是行得通的。綜藝的錢雖然更好賺,但看似成本效益更高的背後,也有潛在的風險,在選擇上綜藝之前,如何因時因勢取舍才是演員首要考慮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