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作者:一财風尚

明亮純白的空間裡,上千根金屬、鋼絲和滌綸繩纏繞出一個6800平方米的巨型“蛛網”。當觀衆穿着鞋套走進去,渺小得像是被捕食的昆蟲。好奇者撥動“蛛絲”,上千根琴弦随着震顫的聲樂共振,猶如墜入宇宙交響現場。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這是阿根廷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在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規模個展“共生”現場。紅磚美術館空闊的展覽空間,變成這位當代藝術家的魔術場地。展覽中的一系列互動裝置、影像、雕塑、遊戲體驗作品,讓觀者從微觀和宏觀的視角感覺千瘡百孔的星球,反思人類的貪婪與欲望。

薩拉切諾以其對地球環境的關注而聞名,作品常常圍繞人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系,關注自然與人類、社會與現實。他是建築師、藝術家、跨學科的科學研究者,更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實踐者。

“這是一個生态劇變的時代,形勢已刻不容緩。”薩拉切諾說,他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向中國觀衆發出迫切邀請,當人們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震顫的語言,會去反思人類共栖的、詩意的未來,反思我們如何與自然相伴相生、互利互惠。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仰望星空的“蛛網愛好者”

1973年生于阿根廷的薩拉切諾,被稱為“藝術界的蜘蛛俠”。他的母親是生物學家,他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德國法蘭克福學習藝術與建築,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影響,使得他的藝術之路從一開始就沒有邊界。

他是一位充滿古怪思維的瘋狂藝術家,在建築、生物、自然科學、雕塑、工程技術和社會行為等諸多學科之間穿插融合,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觀念和實踐。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薩拉切諾從小喜歡仰望星空,從不同的星光中,漫無目的地幻想宇宙的奧秘。現在,他把蜘蛛作為研究對象,在位于柏林的工作室裡,養着成人手掌大小的金色蜘蛛,用錄影機記錄下蜘蛛織網的過程。他持續十多年研究蛛形綱動物,把它們視為合作夥伴,研究它們的建成環境,以此重構自己作為人類的感受與認知。通過觀察蜘蛛織網的智慧,他領悟到社會組織的主要原則:合作、共居和混雜。

在北京展覽現場,驚人尺寸和遊戲感的大型體驗裝置《算法·韻律》,是薩拉切諾标志性的代表作。從踏入展廳的那一刻,人們就被鋪天蓋地的“蛛網”所震撼。上千根“蛛絲”拉扯出一個龐大而不真實的世界。觀衆似乎變成蜘蛛,穿梭于裝置之間。伸出手指撥動“蛛絲”,就能聽到弦樂的變化,感覺自己的存在。另一件作品《宇宙如何陷入蛛網?》中,藝術家對蜘蛛網進行三維掃描,再用數字化的方式重建,探究蜘蛛網内在的隐秘建築結構。無論從微觀還是宏觀,都讓人對蜘蛛與蜘蛛網産生新的認識與感覺。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他在《一封無脊椎動物權利的公開信》中寫道,人類在地球上存在了20萬年,而蜘蛛卻存在了3.8億年。他邀請人類重新認識蜘蛛,思考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聯系,思考人們如何在一個共享的星球上共生,“生物不是原子化的個體,而是混合體。每個生物體都是一個‘嵌套生态’,以複雜的方式與其他生物聯系在一起”。

薩拉切諾認為,蜘蛛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占據重要地位。它被視為智慧和占蔔之力的源泉,從秘魯古老的納斯卡文明,到當代喀麥隆的曼比拉人,都向蜘蛛請教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問題。

他用《關注之網》來強調無脊椎動物的權利,诠釋地球上的生态系統是如何互相作用,形成一個生态之網,以此告誡人們,正視自然,停止對自然界的剝削,讓人類重新融入自然的生命之網。

“展覽上的任何一件作品,都在向觀衆發出邀請,讓我們注意身邊司空見慣的事物。‘共生’這個詞,指向的是合作,我們要讓不同的元素聯合在一起,互補共進。”薩拉切諾以“蜘蛛網”這種極易被忽視的事物作為藝術核心,提示人們關注自然界最微觀的存在,“否則,一些生物必将走向滅絕”。

飄浮的烏托邦

某種程度上,薩拉切諾像是藝術界的馬斯克,充滿奇異的想象力,既關注地球生物與人類命運,也将視野轉向天空。

2020年1月,薩拉切諾在阿根廷胡胡伊省做了一場行為藝術,創下32項世界紀錄。

在麻省理工學院藝術科學技術中心三位科學家的協助下,他制作了一隻重達250公斤的巨型黑色氣球。當氣球飛上天空,如同巨型的空氣太陽能雕塑。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展覽紀錄片《與Pacha一起,飛入Aerocene》完整呈現了這場行為藝術。巨型氣球僅利用太陽和空氣升空,完全擺脫了對化石燃料、電池、锂、氦和氫的依賴,搭載一名飛行員,實作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零能源的飛行,并獲得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承認。

這隻黑色氣球依靠吸收太陽熱能而膨脹,進而産生動力周遊世界,浮力來自于球體内外的溫度差。氣球最高能續航一個半小時,最大飛行高度272.1米,最大航程2.56千米。

當飛行員載着由薩利納斯格蘭德斯和瓜亞塔約克瀉湖原住民社群寫下的“水和生命比锂更有價值”的資訊升空,展示出藝術家對日益惡化的氣候危機和能源轉型的迫切關注。

藝術界的蜘蛛俠,用奇思妙想讓人類重新融入生命之網

這次飛行更像是一次警示,帶來從南方到北方的急訊。薩拉切諾發現,自500多年前殖民化開始以來,北半球的發展一直以犧牲南半球為代價。當下的能源轉型正對世界産生不平等的影響。

薩拉切諾的腦洞大開,既來自他綜合性的學科學識,也來自他無窮的好奇心與對世界的關注。他設計的蜘蛛網球體,有美國建築師富勒的網狀建築影響。通過研究蜘蛛網結構,他能創造出蜘蛛網球體的懸浮效果,這背後是他與國際蜘蛛學協會及美國宇航局生命科學研究會共同研究的成果。

最近20多年,他在探索人類生活在空中的可能性。這又是一個極其烏托邦的幻想項目,一個可以飛行在空中的“雲城”,由細胞狀搭建起一個個可居住生活的空間。這些細胞狀的空間可以自由遷徙、自由組合。他目前已經開發出模型,想要将這種概念化的人類新型生活方式變成現實。

在他的構想中,這些項目最終會發展成為國際跨學科藝術社群,創造出一個沒有邊界、沒有化石燃料的環境。在他身後,是麻省理工學院、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等諸多學術與藝術機構。

正因這些合作,這位充滿幻想的藝術家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掃描、重建和重新想象蜘蛛編織的空間栖息地的人,并擁有現存唯一的三維蜘蛛網收藏。

在看過展覽後,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邱志傑如此描述薩拉切諾的藝術實踐:“純淨的、強大的、美妙的、深邃的,同時也清晰的一種裝置藝術,把當代藝術内在的政治激情和人道關懷藏在一個如此美的面貌之下,清洗了人們對當代藝術的偏見。”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