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改組的興起,騰訊和微網誌都無法置身事外。短視訊挑戰的到來比預期的要早,很明顯,整個内容行業可能會重新洗牌。
作者:|劉丹茹
由|編輯王曉玲
與隐居的微信帝國不同,微網誌是該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平台,微網誌看起來不那麼穩固,挑釁者可以說,這樣做沒有盡頭。今年,《微網誌殺手》是短視訊平台的熱點震撼,甚至有人說,"在狙擊手快車道上,搖動的語氣先把微網誌放出來。
是的,即使根據最新的财報,微網誌的月活躍使用者超過4億,業務收入連續五個季度保持60%以上的增長率,微網誌還是不能松懈。像騰訊一樣,微網誌長期以來一直在短視訊上,但兩家巨頭都無法為這種新形式的内容建立足夠的障礙。
随着改組的興起,騰訊和微網誌都無法置身事外。短視訊挑戰的到來比預期的要早,很明顯,整個内容行業可能會重新洗牌。對此,《AI财經新聞》采訪了微網誌進階副總裁曹增輝。
曹增輝,微網誌進階副總裁
音樂是本輪内容創作的核心消費點
自2016年"第二次崛起"開始以來已經過去了兩年,堅持使用者下降和内容多樣性的微網誌仍在增長良好,但這并不意味着社交媒體推文離戰争還很遠。
一個不太遙遠的例子是Twitter。曾經被視為Facebook強大挑戰者的社交媒體因未能獲得新形式的圖像,視訊和直播的紅利而感到沮喪。Twitter擁有7億Instagram使用者和超過10億Whatsapp使用者,随着使用者數量的停滞不前,Twitter正處于低迷的未來。
在中國市場,微網誌從未缺少競争對手,在2009年的百博之戰中,微網誌被多家公司包圍,直到2014年戰争結束,新浪微網誌更名為微網誌,此後提到微網誌除了新浪之外沒有分号。但随後微信的崛起對微網誌造成了巨大打擊,微網誌在2014年上市"慘淡"之後又出現了第二次上漲。現在聲音來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是,從小咖喱秀到微網誌故事,微網誌在短視訊中可以說是有布局的,但為什麼沒有建立自己的防火牆呢?
AI财經社:從兩三個月前開始,就有人說"某平台殺微網誌",你在微網誌内部怎麼看?
曹增輝:我以前看過《搖殺速手殺微網誌》這樣的文章,我們不太擅長評價這種行為。對于微網誌來說,做好定位和内容是很重要的。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早期産品中,微網誌和微信是兩個吸引更多使用者流量的社交平台。短視訊平台發展之後,會有一些新産品問世,但大家的定位都不一樣。橫向上,這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使用者使用的時間長短,但搞笑娛樂的内容,影響不一定是微網誌。
AI财經社:說到短視訊,微網誌其實讓短視訊内容在中國也比較早。
曹增輝:其實從資料上看,微網誌4、5月的視訊播出資料相比,去年年底是曆史新高。其實每個平台都在做視訊,我們都知道視訊是未來使用者傳播、消費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内容生産的趨勢。但每個平台做視訊的方向,視訊在每個平台的角色可能都不一樣。從去年到頭大家都在談論垂直屏,仿佛整個視訊行業都充斥着垂直屏。但對于微網誌來說,微網誌的興起讓PGC成為頭号使用者,到目前為止,橫屏專業PGC内容,依然是微網誌中視訊内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AI财經社:跨屏視訊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内容平台,微網誌是基于什麼?
曹增輝:橫向看其他平台,你會發現很多平台主要是做條紋,也就是一些曆史版權電影,搞笑内容通過編輯工具進行批量剪輯,然後發行。說實話,以這種方式獲得流量的門檻很低,獲得流量的能力比原始的要強。但微網誌與這些平台不同,我們主要在跨屏視訊的布局中做原創PGC内容。包括微網誌支援MCN,做酷火,都希望通過機構提高原作者的視訊制作能力。微網誌不會放棄原有的生态,因為這個市場的核心仍然是創造有價值IP的内容。
AI财經新聞:除了橫屏,微網誌去年還做了一個豎屏"微網誌故事",但這款産品似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一直在調整。微網誌現在如何看待垂直内容?
曹增輝:微網誌去年開始做"微網誌故事",坦率地說有一些彎路。早期我們主要參考Facebook的做法,但後來發現國内消費習慣和國外消費習慣存在一些差異。是以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我們還在優化"微網誌故事"産品。
從消費習慣來看,垂直屏無疑是視訊消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它更接近于内容直接在手機上制作的方式,隻要是表現力的,作者不受制作能力的束縛,就能産生非常好的内容。無論是水準還是垂直螢幕,微網誌的核心好處也源于社交。使用者為什麼在微網誌上釋出内容?因為通過制作好的内容,可以在微網誌上積累粉絲,實作社交資産。粉絲喜歡和吸引更多使用者的内容,以及作者制作的内容。
3月下旬,微網誌上的垂直屏視訊約占微網誌上視訊總分發量的40%,微網誌故事隻是視訊的一部分。我們是否能夠幫助作者制作更好、成本更低的視訊,吸引使用者并幫助作者積累社交資産,這一點至關重要。
AI财經社:早在震撼之前,肖彩秀在微網誌上也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火熱,但最終這個産品失敗了,這個産品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微網誌是否錯過了一波垂直螢幕的機會?
曹增輝:小卡秀當時已經上映了,可惜産品不可持續。這一次震撼之後,音樂成為這一輪内容創作的一部分,是使用者消費點非常核心的一部分。當小咖喱表演出現時,情況并非如此。
現在看看小咖喱秀,我們會覺得,首先,它太依賴明星了,一些展現實力的個人,并不能在這個平台上成長,沒有産生新的流量,明星流量是有限的。其次,如果他的制作停滞不前,對創意平台的需求會特别高。事實上,因為建立内容的成本高于PGC建立的成本。這種生産頻率和生産規模能持續多久?
其實小咖喱秀也面臨着這個問題,比如每天拍明星,然後拍了一會兒不知道該拍什麼對嗎?例如,我認為這仍然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高度營運的平台,生産能力和生産内容的多樣性。
AI财經社:未來微網誌會加大對垂直内容的投入嗎?垂直螢幕将來會取代水準螢幕嗎?
曹增輝:去年年底,我們開始逐漸瞄準"微網誌故事",制作垂直螢幕形式的可傳播内容,核心是讓頭使用者,讓人們有能力用"微網誌故事"制作可分發的内容。今年我們更要讓它的内容高品質、可傳播,讓它和微網誌網絡更好的融合。
我認為微網誌故事在今年理順之後,應該還是有很強的增長潛力,微網誌的整體網絡結構已經理順了。我認為未來的垂直螢幕會越來越多,成為年輕人消費視訊内容的一部分,未來你說的水準垂直螢幕,我不認為它能說誰比誰大,但它真的會成為兩種非常重要的視訊形式。
所有平台都在進入彼此的領域
"新玩家擊敗老巨頭"的故事一直是人們的最愛。最近,巨頭們一直忙于進入彼此的市場,甚至複活了已經停止的産品。頭條新聞是這種擴張的典型特征,騰訊今年也紛紛效仿,除了短視訊平台Microview,該平台已被廢棄了好幾年。更不用說,資訊流等産品已成為所有平台的标準。
在這種趨勢下,平台擴張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AI财經社:微網誌本身也做過流行流媒體這樣的産品,看來今年大家都在做對方?
曹增輝:從表面上看,我們是在做彼此,但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微網誌做推薦資訊流,主要是引導使用者建立新的關系,讓使用者在微網誌上與自己的興趣相比對,把"找好賬号的能力"的門檻降下來。比如,一個新使用者來了,裡面的關系資訊流資料為零,他也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好賬号和好内容。流行的資訊流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終目标是提高發現優質客戶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好内容。
AI财經社:那麼微網誌對從内容資訊平台建立社交關系有什麼看法,如果這些平台也能建立社交關系,會不會對微網誌産生影響?
曹增輝:我們做了一個流行的資訊流來為社交媒體提供資訊,并幫助使用者發現和促成關系。這個邏輯需要更籠統,對吧?但是一個推薦系統,已經是一個使用者非常低成本的内容來看一個平台,你建立關系。說實話,我從未見過純粹推薦的平台倒向社交平台。
因為這個東西是由流量和基因決定的。形狀決定了流動的位置,并确定了産品的位置。如果使用者在關系流中沒有占到你消費的絕大部分,那麼社交關系絕對是沒有意義的。
AI财經新聞:一些新興的内容社群也在崛起,比如極右、Instant等垂直社群,甚至小紅書,還有B站,這些平台是否有機會成長為大型社交媒體,進而影響微網誌?
曹增輝:利基社群當然有價值,但很少有具有非常濃厚的社群氛圍的産品能夠最終突破人氣。這兩件事自然可能會發生沖突,如果利基圈子特别強大,這是受歡迎的障礙。當它想要普及時,它将面臨原來人群的巨大阻力,老使用者會覺得文化受到了影響、挑釁,可能會失去老使用者,新使用者不一定是過去。
微網誌堅持做一個大平台,其實是以犧牲一些社群文化建設為代價的。微網誌從來沒有特别強大的線下組織使用者引導,做這個引導難免會讓微網誌的普及面臨一些沖擊,比如可能會産生一波又一波的人,抱着一個文化的東西來面對新人,這就是問題所在。是以微網誌是沒有态度的,沒有文化的,沒有官方的色彩,微網誌最重要的保證就是公平。
微網誌不會屏蔽潛在競争對手
今年5月,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親自在朋友圈吐槽騰訊:"微信的借口是屏蔽,微視抄襲的步伐無法阻擋震動的聲音。此後,兩家公司就微信封殺搖環節打過幾輪口水戰。
事實上,在令人不寒而栗的初創公司的早期,主要位置是微網誌。
AI财經社:如今很多微網誌的競争對手,早就随着微網誌火力的蔓延,微網誌未來因為害怕老虎繁殖而早早被封殺的對手?
曹增輝:核心是内容制作者如何看待它。比如一個自媒體,他當然想獲得更多的粉絲,更多的影響力。基于這種情況,他不太可能隻在一個平台上釋出内容。關鍵是他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時,他會依靠哪個平台。任何平台成為使用者增長的唯一平台都是不現實的。
微網誌是社交媒體,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做得更好,這是微網誌的核心競争力。但微網誌不可能是媒體的全部故事。哪裡有流量,既然媒體會在哪裡運作,但最終選擇的平台還是必須幫助他積累社交資産的平台。是以現在從媒體核心平台來看,一個是微信,一個是微網誌。
AI财經社:微網誌和微信相當于兩個中央生态平台,所有内容生産者都在分發内容,如果使用者在微網誌上分發來自其他平台的内容,微網誌會進入哨聲嗎?
曹增輝:我們不會。關系流是統一的分布規則,例如互動的高曝光率。在這裡,無論是通過一個故事還是一次改組,競争都是一樣的。對于我們來說,微網誌在過去幾年裡已經成長起來,正是這樣一個網絡結構,使用者自然會把大量高品質的内容集中到微網誌這樣的平台上去釋出。這就是為什麼微網誌是該國唯一的社交媒體平台,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您的内容将非常有競争力。因為使用者發現好内容的能力總是比站端強。
AI财經社:但去年微網誌在所有垂直領域都計劃簽下一批獨家大V,今年還堅持這個政策嗎?
曹增輝:去年和現在的競争環境不一樣,但核心還是什麼?一個大V自然是需要使用多個平台,這是市場需求造成的,無論一個平台有多大,都不應該破壞這個最基本的邏輯。如果Big V有積極的号召力,我們将提供更多的資源來支援他。如果Big V沒有積極的吸引力,微網誌就不必推出這個東西了。這是不可限制和不合理的。
知道自己是什麼比你想做什麼更重要
抖動的興起在其他平台上引起了高度的緊張,從文本到圖檔再到視訊,内容形式的每一項創新都催生了一組新的巨頭,同時也讓一些錯過趨勢的公司逐漸消失。這對微網誌和微信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AI财經社:現在微網誌的挑戰主要來自自身還是競争?
曹增輝:最大的挑戰是微網誌能否成為使用者在視訊化過程中以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平台。内容制作者是社交媒體上的關鍵群體,需要敬畏。在微網誌演進的過程中,能否成為更好的自媒體來展示自己,積累粉絲,進而商業化最高效的平台,這是我們永恒關注的問題。
AI财經社:如何考慮競争的影響?
曹增輝:關鍵是微網誌要知道它是什麼,這比做什麼更重要。無論是面對微信的競争還是現在,我們都會思考微網誌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在競争中我們必須堅持什麼。
AI财經新聞:視訊化的趨勢是否意味着文字會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
曹增輝:微網誌沒有放棄文字,從資訊流權重、互動方面,我們一直在不斷完善。人們還是想展示一個完整的自我,無論是普通使用者還是頭部使用者,他都想在文字出現想法時形成不可替代的形式。到目前為止,言語一直是公衆讨論的核心,在思想和公衆讨論中是不可替代的。相反,文字是我們強大的内容形式。
微網誌的核心是公衆讨論。這種公開讨論是社會性的、跨群體的、跨階層的、跨知識的,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還沒有平台與微網誌相提并論。比如,圍繞洪茂藥酒的讨論,有醫生、律師、各級人士,這種對抗對全社會的價值是其他平台不可替代的。平台的長遠發展還必須有價值、有知識,還要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
AI财經新聞:既然大家都在談論去中心化,未來社交媒體是否會呈現出去中心化的趨勢,有多個社交媒體而不是一個?
曹增輝:社會粘度之是以高,是因為團結性很強。比如社交媒體,統一平台的溝通效率和溝通效率是最高的,無論是微信還是微網誌,都符合這一特點。在社交平台的大方向上,未來肯定是趨于統一的。權力下放後無法實作效率。比如我是網際網路大V,在一個平台上我有機會見到一位醫生,和他讨論的話題是一樣的,這就是這個平台的社會價值。很難将其傳播到多個平台上。Big V和微網誌上其他平台的唯一差別,其實就是這種跨界互動。這種多樣性讨論更有價值。這給使用者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感覺,以及個人成長的動力。
AI财經新聞:每個産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微網誌現在到了那個階段了嗎?您現階段的優先事項是什麼?
曹增輝:我們從二年到現在,已經從二年上升到現在,在此期間,使用者規模大約翻了一番。使用者的規模不太可能無限制地增長,而且速度肯定比前兩年慢。對于微網誌來說,我們早期的使用者以一二線城市為主,現在三四線城市使用者占比很大,然後下行可能到了五六線城市以下。如何解決微網誌在五六線城市的使用者接入能力,無疑是微網誌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可能也是一個挑戰。
AI财經社:使用者下沉是目前網際網路競争的主旋律,如何與其他産品競争?
曹增輝:微網誌的核心是社交媒體的形式,它決定了我們在哪裡擁有獨特的使用者和消費者内容,即使進入五六線城市,微網誌仍然是基于社交媒體的定位。現在微網誌從内容形式來看,有文字、文章、圖檔、視訊、直播。從内容品類來看,有明星、美食等很多内容,但内容形式越豐富,内容越多,進入沉沒的市場就越複雜。
是以我們做了微網誌版,極速版就是挑出五六行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内容,隻要内容給使用者就足夠了。但快遞版也叫微網誌,在5、6線城市我們也堅持社交媒體定位。
AI财經社:今天的标題是擴充多個app,為什麼微網誌一直在做微網誌,沒有其他産品?
曹增輝:"有一件事來(微網誌CEO王高飛)之前說過。一個微網誌的早期投資人,每次看到他都問一句話,你還在做社交媒體嗎?隻要他在,他就繼續持有微網誌的股份。
微網誌的核心是堅持自己的定位和作用,然後在這個定位上适應使用者的變化。例如,如果我們觀看更多的視訊,我們将更好地制作,消費和與它們互動。創新不僅僅是制作一堆新應用程式或特殊的新功能。
幾年前我們面對微信的挑戰,微網誌沒有采取措施做類似的app,我們仍然堅持微網誌定位。在那個階段之後,微網誌的内容已經初具規模,創造了目前微網誌内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每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立的生态,這種基于形式的創新可能更為重要。就是不是創新不知道,反正使用者付費。
AI财經社:微網誌早期,微網誌上讨論了大量的公開事件,随着微網誌政策、内容娛樂、嚴重網絡暴力等糾紛的不停,微網誌對這些糾紛怎麼看?
曹增輝:微網誌的早期使用者主要是名人,關注社交熱點的媒體人。有些人對微網誌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到那一年,認為微網誌依然是社交熱點,觀看明星八卦的平台。是以他不明白為什麼微網誌MAU當時隻有1億,而現在已經超過4億。微網誌現在是活躍使用者,16~25歲占60%,使用者喜歡消費什麼内容,會有更多的内容生産者來制作。
這不是平台想要對使用者或内容做什麼,而是使用者需求驅動的東西。微網誌内容的生态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年長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更難找到他們曾經感受到的相同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