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财經報】村落徽州:将保護利用進行到底

編者按

作為徽文化的發祥地,黃山市如何推動資源優勢轉換成産業聚勢? 如何将美麗鄉村轉化成美麗經濟?近日,中國财經報以《村落徽州:将保護利用進行到底》為題聚焦徽州村落保護。全文如下:

【中國财經報】村落徽州:将保護利用進行到底

310處國家級傳統村落、492處省級傳統村落、4072處曆史建築,作為徽文化的發祥地,安徽省黃山市如何推動資源優勢轉換成産業聚勢? 如何将美麗鄉村轉化成美麗經濟? 且看——

村落徽州:将保護利用進行到底

“五一”期間,安徽省黃山市共接待遊客332.5萬人次、同比增長313%,較2019年增長32.76%;旅遊總收入22.56億元、同比增長832%,較2019年增長34.77%。

黃山市作為徽文化的發祥地,留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産,擁有310處國家級傳統村落、492處省級傳統村落、4072處曆史建築,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全省首位。

近年來,黃山市實施“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統籌集聚鄉村發展要素,發揮政策性金融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将徽州古村落保護利用與保護農村原生态、豐富農業新業态有機結合,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探索出有價值、帶動廣、可操作、可借鑒、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黃山模式”。

【中國财經報】村落徽州:将保護利用進行到底

風景如畫的呈坎古村落

以市場思維解決“錢”從哪來

鄉村振興離不開資金的持續投入。自2012年黃山市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去年開展“五微”行動以來,累計投入資金72億元全域推進淨化、綠化、亮化、彩化、美化“五化工程”,實施“微改造”項目1.5萬個、覆寫90%以上行政村,培育鄉村微景區176個,跻身全國首批9個民宿産業發展示範區,美麗鄉村建設遍地開花,連續9年走在全省前列。

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僅靠各級财政顯然難以為繼,是以,鄉村建設可持續投入成為黃山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22年,徽州區率先破題。該區與黃山市農發行合作,以徽州古村落保護利用為切入點,實施“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深度挖掘整合村落的土地、閑置農房、生态資源、曆史古迹等一切可利用、可流轉、可經營資源,對資産進行評估、确權,采用作價分紅、流轉租賃、托管營運等方式,設立鄉村營運公司,将“鄉村資産”變為“營運資本”,分類植入綠色金融産品,讓抽象的“村落徽州”品牌成為一個個具象的強村富民産品。農發行安徽省公司成立徽州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下的皖南鄉村振興路徑探索課題組,充分評價和挖掘“村落徽州”項目的價值,邊實踐、邊評估,確定項目可持續發展。項目一期以臨河村、坑上村、蜀源村和石崗村為試點,總投資4.8億元,其中農發行授信3.8億元,目前已累計用信2.77億元,其餘正陸續投放到位,初步實作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政策性金融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知名企業、優質資本成為鄉村振興的合夥人。深圳名家彙、南京大千、杭州四維、東方桃源、京東集團、景域驢媽媽集團等先後來徽州區考察洽談,吸納社會資本計劃投資近10億元;江蘇力合集團谷山地塊高端度假酒店項目計劃投資3.2億元;廣東聖豐集團裡塘度假村項目計劃投資2億元。“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點“綠”成“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中國财經報】村落徽州:将保護利用進行到底

遊客正在參觀西溪南鎮坑上村湖畔藝術館

以産品思維“滴灌”鄉村産業

傳統村落保護,關鍵是振興鄉村産業。在“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探索實踐中,黃山市始終堅持資金跟着項目走、項目跟着業态走、業态跟着市場走,讓金融産品精準賦能鄉村産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和内生動力,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在“村落徽州”一期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徽州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綜合考慮産業規劃、古村落活态利用、非遺市場開發等因素,以整合各村評估形成“資産包”為基礎條件,以清晰的産業發展規劃為依托,找準各村獨特定位,深度謀劃項目建設内容,精準對接“村落徽州”産品融資需求,探索形成了政銀協作、項目設計、産品包裝、市場評估、信貸審查、放提款等一整套流程,打通了從資産資源向“真金白銀”變現管道,推動了農業與生态觀光、養生養老、農耕體驗、農業創意、鄉村手工、研學修學等産業深度融合。打造三産融合的“一村一品”,不僅實作了政策性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而且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通過一期4個子項目、18個小項目的實施,徽州區深度盤活傳統村落4800餘畝土地、茶園和90餘戶閑置民房,成功打造“藝蔬”臨河、生态坑上、康養蜀源、紅色石崗4個“一村一品”主題村落,使農民“冷資産”變成“熱财富”。預計一期項目建成後,4個村合計年接待遊客将超過20萬人次,每年帶來綠色農産品銷售、民宿經營等收入超過4000萬元,直接創造鄉村就業崗位和機會超400個,項目覆寫到的村民戶均年增收約5萬元。

以整體思維推動模式創新

“村落徽州”項目實施一年以來,通過樹立整體謀劃、整體設計、整體支援的融資理念,有效破除了過去農村發展“分多統少、分多統弱”等問題。黃山市以政銀企緊密合作為基礎,以縣域發展規劃為導向,以資源高效整合為關鍵,以建構市場主體為抓手,根據每個村落資源禀賦,系統推進業态策劃、村莊規劃、項目導入、産業植入、品牌營銷、形象提升、人才培育等,呈現出從局部突破到整體推進、區域性成片開發,從各村單打獨鬥到區、鄉鎮、村三級關聯,從财政主導到社會資本參與的态勢。完善了利益聯結機制,打通了鄉村資源價值轉換通道,探索形成了政府、銀行、企業、集體、村民五方共建共享的“黃山模式”。

地方政府通過設計相關制度、協調各方資源促成項目建成,推進生态治理和産業發展并增加财政收入。市場主體通過整合鄉村資産、提升産品業态,實作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參與項目營運,激活了農村閑置資源,帶動了村民本地就業,實作了村集體增收。當地村民通過“村落徽州”項目的土地流轉和民居補償,每戶每年可獲得約4萬元的額外收入;通過有機農産品加工銷售、就地務工,每戶每年可增加約1萬元的收入。銀行通過開展相關綠色金融工作,開拓了業務發展藍海,履行了社會責任,充分實作了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自身價值。

“村落徽州”項目整合鄉村各類資源,對接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實作了生态産品價值資産化,探索了古村落保護的綠色金融模式,形成了金融賦能加持的鄉村振興路徑。如今,“村落徽州”項目的示範效應和推廣價值不斷凸顯。全市已累計申報“村落徽州”項目8個、獲批6個,合計授信近30億元,累計投放超10億元,實作全域覆寫。

該模式被“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國家發改委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案例”關注,銀保監會、安徽省銀保監局對該模式高度認可,安徽省農發行将其作為“醉美鄉村徽風皖韻貸”典型案例全省推廣,引導和帶動更多類似區域喚醒鄉村“沉睡資本”。同為古徽州區域的宣城市績溪縣也參照該模式申報“村落徽州”項目,獲批授信1.5億元,實作生态産品價值外溢。同時,該市探索這一綠色金融産品向排污、碳彙等領域進一步拓展,以期進一步放大效益。

來源:中國财經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