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有關Esri要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消息不時地出現在媒體上,這是Esri在美國之外建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人們都在期待着這個研發中心揭開神秘的面紗。 或許是為了回應這種期待,同月23日,新浪微網誌裡出現了以“Esri研發中心_北京”的名義釋出的第一條資訊:淩波微步笑傲江湖。當然,這個微網誌持有者經過了新浪認證——Esri(北京)軟體研發中心(以下簡稱“Esri研發中心”)。這似乎在預示着,Esri研發中心已經躊躇滿志,做好了在中國這個江湖闖出一片天地的準備。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2010年10月26日,作為外國獨資 企業 的Esri研發中心通過注冊;2010年11月11日,Esri研發中心獲得營業執照。至此,Esri研發中心具備了在中國營運的資格,剩下的就是完成辦公場所的裝修, 招聘 适合研發中心的員工,等待正式開張營業。
2011年的農曆除夕,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刻,Esri總部在其官方網站對外宣布了Esri研發中心正式成立的消息,這對于為Esri研發中心努力的人們來說是份非常好的新年禮物。這也足以看出Esri對這個研發中心的重視,以及對中國GIS市場的信心。
“Esri在空間技術、軟體開發和資訊管理等方面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我們會将這些經驗通過Esri(北京)軟體研發中心帶到中國,為GIS使用者提供本地化的軟體和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Esri軟體開發總監Scott Morehouse如是介紹Esri研發中心的作用。
但在過年之後,似乎就沒有太多關于Esri研發中心的消息。直到6月3日,Esri研發中心在微網誌上與博友進行了一次互動,這才又一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2011年6月8日,Esri 研發中心在北京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辦開業典禮。在此之前,3sNews記者專訪了曾在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管理過産品開發的Esri(北京)軟體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劍宇先生。
3sNews:Esri去年釋出了ArcGIS10,并推出中文版本和幫助,這被大家看成是Esri開始本地化的一個信号。那麼現在,Esri研發中心的成立是否也是本地化的一種展現?
張劍宇: Esri在中國發展已經二十多年,總裁Jack Dangermond也來過很多次,并且每年都會有從業人員來中國,是以,Esri很早就開始對中國市場非常重視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一些變化,像中文版的釋出、研發中心的建立都是水到渠成,支援本地化的服務。
如果從全球GIS來看,會發現,最近幾年GIS技術的發展實際已經到了一個關口:GIS不再局限于傳統行業的應用,而且開始很容易被其他行業應用。這帶動地理資訊産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環境,中國也不例外。
另外,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講“個性化”,不同的國家、行業和企業都有各自應用技術的不同方式,在中國也肯定有自己的方式。是以從本地化的角度來講,大家的确能看到和感受到Esri現在确實加快了這些方面的投入。
但是對于本地化,大家要從兩方面去了解。一個是傳統的漢化工作,也就是把英文的東西翻譯成中文。Esri在這方面最近投入了很多,比如說幫助文檔等,而且還會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包括資料、書籍的漢化,因為這有大量的需求。但漢化本身并不是Esri研發中心要去做的事情。
作為研發人員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了解漢化。中國作為世界上學習英語最刻苦的一個國家,不能老指望什麼東西都要經過漢化才去了解。如果大家想要在技術領先,就必須進入技術發展的洪流裡面,不能總是等着有人給開出一條渠,把水引進來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之後才去被動地學習。是以,從技術角度來講,一定要去接觸外面新的知識,将自己置身于真正最先進的技術裡頭,但那可能不是漢化的東西。
本地化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把技術變成更适合于這個國家的應用,而不是簡單的漢化。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不一樣,工作流程不一樣,如何讓技術和産品更适合中國的環境,這是Esri研發中心真正要關心的問題。
3sNews:研發中心在Esri的整個研發體系中将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否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等這樣的機構有相似之處?
張劍宇: Esri研發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微軟亞洲研究院是類似于純學術的研究機構,更傾向于做基礎研究。而Esri研發中心不會去做基礎研究,不會去發明GIS模型算法。
從Esri整個技術發展規劃來講,Esri研發中心是研發部門的一部分,它們不是分割開來的,還是會對GIS的技術發展進行統一的規劃,比如現在要去做雲計算,那麼我們也會參與很多雲計算的工作。
再一點,Esri研發中心做的東西會對中國有一定的針對性,會根據中國的情況進行創新,但同時從技術上要能夠保證,這個創新的東西不僅是為中國,而且可以給整體的ArcGIS産品增加性能、功能,能夠拿出去讓全世界的使用者使用。
Esri研發中心對自身的定位就是不做測試漢化,不做公司外包,不做項目開發,而是真正的做軟體開發。當然我們也不會閉門造車,還是希望要跟不同行業接觸,和科研機構或者合作夥伴開展合作,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3sNews:那麼,Esri研發中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來實作這樣的目标?
張劍宇: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從現在GIS的發展狀況和我們的定位來看,Esri研發中心需要的不是工匠,就隻負責做一些裝飾、維修的工作。這裡需要的是建築師、設計師,是真正能夠創造的人。這種人除了具備最基本的技能外,還要有做軟體的一些素質,不是說配置設定給他一攤事情,他把程式寫完就完了,還必須要有一種去創造的動力才行,要能夠發自内心地渴望創新,做出更好的軟體産品。
同時,這種人還要有一點理想主義,希望做出的産品能夠對社會産生價值,并不是說僅僅找個工作養家糊口。
我也希望把Esri研發中心變成開發人員的樂園,為大家提供相應的環境和機制,合适的人才進來之後能夠利用這的肥沃土壤做出一些新的東西來。
當然,這樣的人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是以在未來一兩年Esri研發中心可能就隻保持20個人左右的規模,然後再看發展情況進行擴充。
3sNews: Esri研發中心接下來的開發計劃是什麼?
張劍宇: 這就是跟整個ArcGIS産品的方向是一緻的,包括整體化ArcGIS,雲計算,使用戶端覆寫所有使用者能夠接觸到的通路資料的視窗——不管是桌面還是移動裝置,讓GIS無處不在,發展到其他的領域裡。
Esri研發中心接下來要參與的也是這樣,但偏重點會有所不同。比如說雲計算,雖然類似于亞馬遜這樣的公有雲因為國内政策等原因不會很快出現,但是私有雲的發展肯定會逐漸成熟起來得到真正的使用。像大的企業搭建自己的雲計算環境,數字城市建設需要的雲計算環境等。是以在保證總體方向一緻的情況下,Esri研發中心會偏重私有雲計算的開發,利用國外成熟的技術,再結合國内的實際情況開發出适合于中國的應用。其他還有移動GIS,三維影像處理等。
此外,還會跟一些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進行合作,共同将前沿的技術轉化成使用者可以使用的軟體産品。這個工作也會逐漸開始。
3sNews:我們看到Esri總是能夠及時地将IT前沿的技術引入ArcGIS産品,那麼它是如何保持對技術的敏感性?
張劍宇: 我想這個和公司的體制有很大的關系。首先,Esri不像其他的大公司有一層一層的結構,而是扁平化的模式,是以從管理角度來講,沒有說這是他的事兒,别人都不要管,他做完就算完成了任務。
其次,Esri提供了自下而上的環境,很多新的東西由開發人員做出來之後,如果得到上司的認可,就能夠迅速地到達公司高層,然後增加投入将它變成一個産品。
還有一個就是公司自身的傳統。Esri的總裁Jack Dangermond本身對這個行業裡的技術發展就非常關注,而且Esri并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在經營業績上。是以,他每天工作關心的事情就是使用者需要什麼,企業需要什麼,政府需要什麼。如果下面有一個開發人員做出來一個好東西,他很快就能看到,産生共鳴,馬上就做了。
Esri自上而下都有這樣一個氛圍,好像讓你覺得沉浸在技術發展的汪洋大海之中,随時會吸納新的知識。是以幾次大的變革,比如從過去大型機到PC,再到網絡,基本上都能夠把握住,迅速推出新的産品。
國外的技術環境也提倡分享、交流,不管是個人還是開發小組,都能夠不斷從中吸取很多東西,而且參加這種交流活動也能夠獲得其他人的回報,這對公司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Esri研發中心也會繼續秉承着這種精神,倡導分享、貢獻、創造和引領,讓大家能夠感受到“GIS可以是美麗的,科技可以是時尚的,程式設計可以是藝術的,産品是可以欣賞的,使用者是應該陶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