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作者:澎湃新聞

記者 楊偉

重大革命性曆史劇《穿越鴨綠江》,經過一組CCTV高位播出,不僅收視率表現亮眼,在豆瓣上還獲得了8.6分的超高評價。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穿越鴨綠江》由中央廣播電視台主營電視劇紀錄片中心制作,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該劇由董亞春擔任導演,餘飛擔任總編劇,唐國強、丁永軒領銜主演,展現了對北韓戰争的艱苦反美援助和對北韓運動的大力反美援助。

總制片人王偉在接受燕報采訪時,回憶起《穿越鴨綠江》的創作過程,感歎該劇取得了如此好的播出效果,在中央廣電台的支援下,主創的努力和2500人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找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情

王總回憶說,他于2019年6月底接到《穿越鴨綠江》的制作任務,項目于8月正式啟動。"這個項目掌握在我手中,我非常榮幸地知道,自從我們在我國有一部電視連續劇以來,它們都沒有成為展示反美援助北韓的全景史詩,"王說。我不認為這是一部電視劇,它是70年後,祖國在異國傳播士兵的鮮血,是英雄的贊美。我希望呈現給廣大電視觀衆,一定是一部思考深刻、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在電視劇史上能留下的一件作品。我經常說,我想找最專業的人來做最專業的事情。"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渡過鴨綠江》

為了拍攝《穿越鴨綠江》,主力團隊準備彙編130萬字的資訊,我們仔細研究曆史資料,細心對待每一個拍攝細節,大到一戰設計,小到一電報,都努力尊重曆史,還原曆史。例如,毛澤東的《菊翔書屋》就是團隊大量參考曆史圖檔和文字資料,按比例修複生産。書架上的書都是有線的書,書中的每一個書簽都是由道具組模仿毛主席的字型手寫的。劇中的海量戰圖,美軍使用的地圖和志願軍使用的地圖不同,每個戰役地圖圖示也不同,即使每張地圖都要求軍事顧問校對。

《穿越鴨綠江》原定于2020年1月開播,首播冬季雪劇,由于新冠疫情突然到來,推遲開拍。直到2020年6月底,項目才重新開機,據播出時間報道,"我們了解到,牡丹河在去年11月隻有雪,按照100天的拍攝期,一定是8月15日,11月25日關閉,幸運能夠拍攝到最後一階段的雪。準備期為50天,整個後期期僅為15天。是以,《穿越鴨綠江》的後期制作前沿,與該系列的拍攝同步,并主持了30多人的後期處理協調會,會議要求"不僅要拍攝側面剪裁,彩色配音特效也要同步"。保證完成拍攝,幾乎完成剪輯。據王偉介紹,現在項目已經完成,所有後期人員都覺得後期上司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決定,它不僅可以使拍攝周期短,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後期各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增加他們的參與感。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提前制造重裝裝置也是保證船員順利啟動的重要環節。4架道具飛機,9輛坦克裝甲車,1000多件各類道具槍械,400多個場景,375個命名人物,4萬多場群演,500多場藝術布景隊,8萬多發子彈,重建中南海、克裡姆林宮、白宮......如此驚人的投資,就是為了實作《穿越鴨綠江》全景史詩的呈現。對此,王總表示,從這樣宏觀的角度呈現,就是站在曆史的尊重上,全方位地讓觀衆了解這段曆史。

"我們在跨境鴨綠江上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國人一直熱愛和平,不想打仗,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貧窮和白人,浪費。我們隻是想建立一個新的中國。美國似乎每年生産8700萬噸鋼鐵,而中國隻生産了60萬噸,相當于中國同胞的4億多。當我們陷入困境時,我們是否打架?特别是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在這樣的前提下,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當時在反複思考、艱難抉擇中,最後一句話是:"一拳,以免百拳而來。"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應該抵制美國對北韓的援助。我們節目的前七集都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

我真的感受到了戰争的殘酷

王晖回憶起《穿越鴨綠江》的拍攝過程,他遇到了無數的困難。"在牡丹河拍攝時遭遇台風和天雨,道具坦克在泥濘的山路上行走特别困難,拍攝前隻能有幾米長的卡車到現場,然後用起重機到拍攝地點,剛好運輸,在那種泥濘的路況下,路面很窄,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東北緯度高,冬曉早暗也早,天黑,冷手伸不出,拍攝時間很短,劇組經常在半夜一兩點開始,二三點就開始,白天就上拍攝。這樣,當天隻能拍攝不到10個小時。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後來,牡丹河的溫度下降到零下十幾度,拍攝更加困難。"挖溝很難,土壤也結冰了。王回憶說,在拍攝冰雕時,扮演冰雕的演員和士兵,每次拍攝都要屏住呼吸30秒到一分鐘,因為一口氣,在極寒的環境中會霧蒙蒙的。"即使演員們穿着棉質褲子,在雪地裡躺了一會兒後,他們仍然會被凍僵站起來。想想我們的演員仍然穿着棉質褲子,其中一些還有羽絨服,年度志願軍人?零下幾十度,這麼穿得稀薄。"

王說,當戲劇制作時,創作者接受了精神洗禮。"他們真的感受到了戰争的殘酷。想起你的祖先并不容易。在拍攝前,他們都說我們"橫渡鴨綠江"的拍攝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說,我們可以完成它,70年前我們中國民用志願軍步槍、刺刀、手榴彈敢打敵的飛機、坦克、大炮,敢打16國刺刀,今天我們隻是在拍電視劇, 什麼沒有做?"

據悉,《穿越鴨綠江》全劇有近5萬個爆破點,大量驚心動魄的爆破劇,是該劇戲劇中最具關鍵性的視覺元素。王說,他和導演董亞春同意劇中的戰争場面突出一個"炸彈"字。"敵人有飛機,坦克,大炮,炸彈是什麼?"這是我們年輕志願者擔任的職位。"對于整部劇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和心碎的場景。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王偉介紹,《穿越鴨綠江》組織了一個特别的特技拍攝組,僅這個組就有100多人,7台錄影機,"我們整個組一共有20多台錄影機,5組,每組平均45台,但這個組就7台了。"很多戰争和爆炸場景,如果用後期特效完成,一個是困難的,另一個非常耗時。或者實時拍攝可以更高效便捷的解決方案,特技隊專門拍攝戰争的特技素材,"晝夜轟炸,冬季爆破夏爆雪,轟炸車隊,轟炸坦克,轟炸火車,轟炸橋梁,炮擊,飛機轟炸。整個特技團隊,任務非常龐大和艱巨。但這個特技團隊為我們整個團隊解決了很多危險問題,也提高了拍攝效率,7台錄影機,一個爆炸拍攝,特寫,視覺,半視,全景鏡頭都有。"

"從某種意義上說,北韓戰争是當今世界格局的結果,也是北韓戰争的結果,是為了確定新中國剛剛順利走過起步階段。這場戰争的殘酷和激烈令人難以回想。正是這一點,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應該更加記住這場戰争。今天的和平與發展來之不易,拍這部電影不僅是為了全體中國人民,也是為了熱愛和平的人民。王說。

專訪丨《跨過鴨綠江》總制片人王雁:年輕人是時代的中流砥柱

當被問及他最想通過這部劇向觀衆傳達什麼時,王說他想向中國人展示人民志願軍人民和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不懼怕強者的愛國主義,包括他們的鋼鐵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同時,他認為,反美援助北韓元輩的精神,并沒有與時俱進,也沒有被當代年輕人遺忘。"每個時代,青年都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流砥柱。

"當我們回顧曆史時,重要的是要注意每個時代都需要英雄,英雄,英雄,"王說。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優秀,例如,在90000之後,這場抗擊疫情的鬥争中,這些年輕人迅速成長,當國家和人民需要它時,站起來承擔既危險又困難的工作。在每一個時代,從兩枚炸彈和一顆星星,到對北韓的反美援助,到中國制造業,再到北鬥航海,這些非凡的曆史背後都有年輕人。雖然時代在變,時代的主旋律在變,但每個時代的年輕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向上、進步的決心,其實是不會改變的。"

責任編輯:程娛樂

校對:劉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