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閑聊一二
“不想多花錢去加錢購買,也不能一直等華為”
前段時間,筆者在網上看到了這麼個報道:根據權威機構canalys的資料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500美元以上的手機銷量,前十五位置竟然出現了小米13和華為 Mate 50。華為能出現在榜單上倒是意料之中,倒是小米13能夠賣得這麼好,有些出乎筆者的意料了。
很多人應該跟筆者沒入手小米13Ultra以前一樣,對小米手機還停留在“成本效益”的認知裡。殊不知這幾年,小米手機在高端領域也闖出了一片天。這裡面的原因是為什麼呢?為此,我采訪了兩位從華為蘋果手機轉到小米手機的朋友AB,以及一位特邀嘉賓朋友C。
朋友A華為老粉:有點無奈
朋友A目前在國内某汽車大廠上班,從大學到畢業4年了,用的都是華為手機。目前手持華為Mate 30。雖然我這位朋友是華為粉絲,但是卻很理智,畢竟Mate 30确實還能用。這也是他雖然有錢,一直用着幾年前手機的原因。不過自從華為Mate 50出來後,他便選擇了入手小米。
他的理由是“不想多花錢去加錢購買,也不能一直等華為”。一是買不到,二是128G的記憶體現在非常吃力了。他逛了一圈其它廠商,最後決定入了小米13Pro。理由是配置很全面,價格也算能在接受範圍内,主要是好評比較多,本來想試試13标準版,但是因為用了,是以還是選了Pro版本。至于系統問題,他說用了一個月後就習慣了。最後我問了他為啥不買它以前的子品牌榮耀,他回了我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朋友B 蘋果老粉:換換新鮮感
朋友B是一個國中就開始用蘋果手機的道地果粉,蘋果上新後基本是閉眼入。是以,每年釋出會後我都能看到她給我介紹說自己換手機了。不過最近幾年我看她掏出來新手機時,我還以為是舊手機(原諒一位沒有用過蘋果的人),畢竟真的分不清新舊,外觀太像了。
去年我們約吃飯時,卻見她拿出了一台我想不到的手機——小米 12s Utra。她說用太久蘋果了,試一下其它手機,聽說這款拍照能力強,是以就入了。而且這種誇張狂野的外觀設計,她還蠻心水的。保守的iPhone手機,說句好聽的是傳承,不好聽其實就是擠牙膏不思進取。有實力入手iPhone的,其實不會太在意價格,把特點做出來,國産高端手機還是能搶到它們的使用者的。
朋友C 安卓海王:成本效益不錯
這位朋友可以說是将國内所有的安卓手機品牌都用過了,包括不限于OPPO、榮耀、vivo、中興、以及它們的子品牌,還有曾經不是鴻蒙系統的華為。一句話形容就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妥妥渣男了屬于是。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誰配置高,價格合理就用誰。是以,他用過了蠻多小米手機,不過一般是千元到3k之間的。就在去年,這家夥突然開始說要做“老實人”了,準備入手一台高端手機“養老”,然後他就入手了台小米13Pro,螢幕續航都不錯,拍照其實跟Ultra差別不多,配置無短闆,陶瓷背闆也漂亮,後面的攝影模組不是滾筒洗衣機。再三權衡下,他還是咬咬牙入手了,目前使用正常,發揮穩定沒問題。
說在後面:
個人總結是,小米配置确實沒話說,然後高端款式多,不同款式的特點也不一樣,閱聽人面廣。最重要是,從過去成本效益口碑積攢下來的使用者,其實都是潛在的高端手機閱聽人,如果拿捏的好,轉化效果是沒問題的。是以,你們覺得還有什麼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