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胥河,定埠,童年的記憶

作者:宣城曆史文化研究

周生元 呂觀林

微信版第1345期

定埠古稱鄧步,春秋時代形成聚落,明嘉靖年間更名定步,清乾隆後稱定埠鎮。定埠以胥溪河為界,分南、北定埠兩個小鎮。老百姓稱郎溪定埠為河南,高淳定埠為河北。

從明代起,胥溪河上就建有上橋、中橋和下橋三座三孔兩墩石闆橋,其中中橋(又名通京橋)是皖南山區茶葉、木耳等山貨北運的重要通道。胥溪河兩側建有清一色的青瓦白牆的徽派建築,亭台樓閣,河水清清,景色不遜于馳名中外的古鎮周莊。定埠地處蘇皖兩省三縣交彙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加上胥溪河從東向西縱貫其中,水運便捷,遂成商賈雲集、物資集散之商埠,素來有“小上海”之稱。

胥河,定埠,童年的記憶

定埠集鎮布局極具特色,胥溪河南北分别形成商賈林立的市場街面,延綿1公裡左右,中心地段臨河建有高架的“水閣子”樓房,開設酒館、茶樓和客棧,路面都是清一色青石鋪成。兩岸分别建有石砌的“水埠頭”供人們取水洗刷之用。同時建有幾處停靠航船的貨運碼頭。水運直通溧陽、常州、無錫和太湖流域各地,是百貨、糧油集散的重要口岸碼頭,每天還有定時的“小火輪”和“班船”(靠纖夫和風帆為動力)來往各地。南北兩邊的外街都是集中連片的民居。

定埠不僅有當地的商家,更有知名的數家徽商店鋪,像知名的河南“田仁和”和河北的“德泰源”“汪德源”等商号都是徽商大賈的“分号”,經營京廣百貨和南北雜貨。糧行、鹽行、酒樓、茶樓、中西藥店生意興隆,每年還有農曆二月初八、二月十八、七月二十四、八月二十四的四大知名廟會集市,引來江、浙、滬許多商家來定埠設攤賣貨。

定埠有四大姓,河南有周家和呂家,河北有芮家和楊家。分别建有周氏宗祠、呂氏宗祠、芮氏宗祠和楊氏宗祠。這四大宗祠都是明代建築,規模恢弘,不亞于績溪縣龍川的“胡氏宗祠”。抗日戰争時期,日軍在周氏宗祠内築有碉堡,被戰火所毀,解放前夕在原址重建。儲存最好的數“呂氏宗祠”,解放後定埠國小就設在内,雕梁畫柱,名人石碑儲存完好。明弘治十二年(1499),定埠人呂盛(字定庵)中進士,官至雲南屯田副使,告老還鄉後,閉門課徒,族人敬重,人稱“副使公”。直到解放後仍保留有“進士第”和牌坊等不少古代建築群和文物。

真正的定埠人是郎溪的“土著”,真正的定埠話屬吳方言,一般外地人聽不懂。例如:“格老”—這樣,“過老”—那樣等等。太平天國失敗後,大量的湖南、湖北、河南人遷來定埠,被稱為“客民人”,定埠的語言才混雜起來。

胥河,定埠,童年的記憶

定埠是個重教育、興文化的地方。南宋時,定埠呂氏一世祖就在竹墩頭辦學。1907年,高淳縣和建平縣聯合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學校,設在定埠呂氏宗祠内。清末民初,定埠有兩所完全國小,分别設在祠山廟和呂家祠堂。郎溪縣定埠國小由于辦學品質好,吸引了郎溪縣内一些鄉鎮如崗南、淩笪、下湖不少學子前來就讀,高淳定埠的一些學生也過河來上學。定埠國小逐漸成為郎溪知名的國小,不少優秀教師來校任教。

名師自然出高徒。記得1955年定埠國小29名畢業生就有17名考取了郎溪初級中學,占當年郎溪國中招生數110名的15.5%。解放後從定埠國小畢業而成為國家建設人才的就湧現出錢克明、周傲英、高明等二十多位博士。

胥河,定埠,童年的記憶

定埠的米俗文化也很精彩。逢年過節都要請無錫、蘇州等地京戲班、錫劇班(定埠人稱他們“下江班子”)搭台唱戲,連演數日,定埠的平劇愛好者還請師教戲,組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劇班子,為當地群衆演出。千年古老的民間祭祀神舞“跳五猖”,氣勢宏偉的定埠呂氏“小馬燈”曆久不衰,享有盛譽;每年為紀念唐代張巡組織的“降福會”更是隆重,熱鬧非凡。

如今,胥河已拓寬為三級航道,終年可通千噸級輪船,并設有年吞吐量千萬噸級的碼頭。老橋已撤除,改建為四座公路和人行大橋。

胥河,定埠,童年的記憶

(作者均為郎溪縣定埠人,周生元曾任宣城市計生委主任,呂觀林現任胥河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