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胥河,定埠,童年的记忆

作者: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周生元 吕观林

微信版第1345期

定埠古称邓步,春秋时代形成聚落,明嘉靖年间更名定步,清乾隆后称定埠镇。定埠以胥溪河为界,分南、北定埠两个小镇。老百姓称郎溪定埠为河南,高淳定埠为河北。

从明代起,胥溪河上就建有上桥、中桥和下桥三座三孔两墩石板桥,其中中桥(又名通京桥)是皖南山区茶叶、木耳等山货北运的重要通道。胥溪河两侧建有清一色的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亭台楼阁,河水清清,景色不逊于驰名中外的古镇周庄。定埠地处苏皖两省三县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上胥溪河从东向西纵贯其中,水运便捷,遂成商贾云集、物资集散之商埠,素来有“小上海”之称。

胥河,定埠,童年的记忆

定埠集镇布局极具特色,胥溪河南北分别形成商贾林立的市场街面,延绵1公里左右,中心地段临河建有高架的“水阁子”楼房,开设酒馆、茶楼和客栈,路面都是清一色青石铺成。两岸分别建有石砌的“水埠头”供人们取水洗刷之用。同时建有几处停靠航船的货运码头。水运直通溧阳、常州、无锡和太湖流域各地,是百货、粮油集散的重要口岸码头,每天还有定时的“小火轮”和“班船”(靠纤夫和风帆为动力)来往各地。南北两边的外街都是集中连片的民居。

定埠不仅有当地的商家,更有知名的数家徽商店铺,像知名的河南“田仁和”和河北的“德泰源”“汪德源”等商号都是徽商大贾的“分号”,经营京广百货和南北杂货。粮行、盐行、酒楼、茶楼、中西药店生意兴隆,每年还有农历二月初八、二月十八、七月二十四、八月二十四的四大知名庙会集市,引来江、浙、沪许多商家来定埠设摊卖货。

定埠有四大姓,河南有周家和吕家,河北有芮家和杨家。分别建有周氏宗祠、吕氏宗祠、芮氏宗祠和杨氏宗祠。这四大宗祠都是明代建筑,规模恢弘,不亚于绩溪县龙川的“胡氏宗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周氏宗祠内筑有碉堡,被战火所毁,解放前夕在原址重建。保存最好的数“吕氏宗祠”,解放后定埠小学就设在内,雕梁画柱,名人石碑保存完好。明弘治十二年(1499),定埠人吕盛(字定庵)中进士,官至云南屯田副使,告老还乡后,闭门课徒,族人敬重,人称“副使公”。直到解放后仍保留有“进士第”和牌坊等不少古代建筑群和文物。

真正的定埠人是郎溪的“土著”,真正的定埠话属吴方言,一般外地人听不懂。例如:“格老”—这样,“过老”—那样等等。太平天国失败后,大量的湖南、湖北、河南人迁来定埠,被称为“客民人”,定埠的语言才混杂起来。

胥河,定埠,童年的记忆

定埠是个重教育、兴文化的地方。南宋时,定埠吕氏一世祖就在竹墩头办学。1907年,高淳县和建平县联合创建了第一所公立学校,设在定埠吕氏宗祠内。清末民初,定埠有两所完全小学,分别设在祠山庙和吕家祠堂。郎溪县定埠小学由于办学质量好,吸引了郎溪县内一些乡镇如岗南、凌笪、下湖不少学子前来就读,高淳定埠的一些学生也过河来上学。定埠小学逐渐成为郎溪知名的小学,不少优秀教师来校任教。

名师自然出高徒。记得1955年定埠小学29名毕业生就有17名考取了郎溪初级中学,占当年郎溪初中招生数110名的15.5%。解放后从定埠小学毕业而成为国家建设人才的就涌现出钱克明、周傲英、高明等二十多位博士。

胥河,定埠,童年的记忆

定埠的米俗文化也很精彩。逢年过节都要请无锡、苏州等地京戏班、锡剧班(定埠人称他们“下江班子”)搭台唱戏,连演数日,定埠的京剧爱好者还请师教戏,组成了远近闻名的京剧班子,为当地群众演出。千年古老的民间祭祀神舞“跳五猖”,气势宏伟的定埠吕氏“小马灯”历久不衰,享有盛誉;每年为纪念唐代张巡组织的“降福会”更是隆重,热闹非凡。

如今,胥河已拓宽为三级航道,终年可通千吨级轮船,并设有年吞吐量千万吨级的码头。老桥已撤除,改建为四座公路和人行大桥。

胥河,定埠,童年的记忆

(作者均为郎溪县定埠人,周生元曾任宣城市计生委主任,吕观林现任胥河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