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科院地湖所研究發現:極端氣候事件加劇湖泊藍藻水華反彈

作者:中國江蘇網

本站記者 蔡偉實習生于清河

為什麼太湖藍藻在廣泛、高強度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複後會反彈?針對這一"反彈混亂",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上司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氣象學、水文學、生态學、生物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取得了最新進展,提出了"區域極端天氣條件加重水華"的正回報體系。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水資源研究》雜志上,這是水資源和環境領域國際知名的領先出版物。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區域極端天氣事件會進一步惡化湖泊水質,增加湖泊富營養化和水華。秦說,以2017年太湖藍藻水回升為例,主要是由于2016年太湖盆地洪水造成的高外荷載和2016年和2017年明顯溫暖的冬季帶動了節流。

研究表明,2015年和2016年的超級厄爾尼諾事件結合了北大西洋年際濤動(AMO)和太平洋十年濤動(PDO)等溫暖階段,這些事件共同引發了2016年太湖盆地的強降雨和随後的溫暖冬季。

秦伯強分析,異常高的降雨量造成盆地内大量含氮磷污染物沖入太湖,2016年底至2017年初是1960年以來最溫暖的冬季,導緻冬季藍藻生物量高,當時太湖藍藻大量繁殖面積甚至超過了以往夏季的平均水準。"太湖盆地冬季藍藻的生長主要受溫度影響。秦說,與1970年代和1980年代相比,目前的變暖趨勢在冬季尤為明顯,太湖地區冬季氣溫一般為5-6攝氏度,正好達到藍藻生長的下限。冬季的高溫使藍藻在冬季大量繁殖,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現象。

水花發生後,藍藻光合作用、微生物降解等過程導緻水體pH值升高,湖底溶解氧濃度降低,促進底土營養鹽的礦化和降解。再加上太湖平均深度較淺,底泥更容易重懸,向水柱釋放大量氮磷,進一步加劇水的爆發,進而形成"養分鹽積累-水花-内源釋放-富營養化加劇"的惡性循環,為持續爆發的水源提供不間斷的養分源。這也是當年5月至11月大面積藍藻大量大量綻放的主要原因。

如何切斷藍藻反彈的這種正回報機制?該研究對太湖治理和保護政策以及生态恢複計劃的下一步有何建議?秦伯強認為,底泥治理必須注意:一是繼續開展底泥造成的内源性污染治理工作,二是通過草基生态系統的逐漸恢複,遏制底泥懸浮和養分鹽的釋放。此外,秦伯強提到,可以加強雨水污染分流建設,提高污水處理排放标準,開展地表污染防治,降低太湖地表徑流負荷。"事實上,極端天氣作為藍藻循環的刺激因素,在大型,淺層和富營養化的湖泊中更為明顯,是以不同的水體必須由湖泊處理。

秦說,在全球變暖、富營養化和全球水資源膨脹的趨勢下,是以,深入而不斷地推動漁業回湖,恢複自然濕地,調節氣候,節能減排是我國"雙碳"承諾的正确意義,也是太湖藍藻水處理反彈顯得更加迫切。同時,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管理,同時也提醒市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社會各界應更加關注氣候變化,增強環保意識,攜手保護生态環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