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周雙碳大事:50萬人湧入SNEC光伏展;隆基鈣钛礦疊層電池轉換效率突破31.8%;獨角獸“國鴻氫能”再沖港交所

作者:36氪

整理 | 周愚 鄒金儒 張玉瓊

編輯 | 雪小頑

政策動向

國家網信辦釋出《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生态環境資料資源體系持續完善,總量達169億條

5月23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釋出《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大資料、遙感、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生态環境保護和治理中應用不斷深化。生态環境資料資源體系持續完善,新接或補充更新空氣品質鄉鎮站監測資料、入河入海排污口資訊、危險廢物處置轉移資訊等33類資料,新增數量17.72億條,資料總量達到169億條。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态系統碳監測衛星相繼發射并在軌穩定運作,大陸天基碳監測體系建設邁出重要一步。首個國家碳計量中心成立,開展碳計量重大問題攻關,加強碳計量資料的采集、分析、評價和應用。(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

國家能源局:豁免部分分散式風電項目電力業務許可

36碳獲悉,國家能源局組織起草了《關于進一步規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電力業務許可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豁免部分分散式風電項目電力業務許可。在現有許可豁免政策基礎上,将全國範圍内接入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電網的分散式風電項目納入許可豁免範圍,不再要求取得電力業務許可證。

《征求意見稿》顯示,調整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機組)許可延續政策。不再開展水電機組許可延續工作。水電機組申請電力業務許可證時,不再登記機組設計壽命。

《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标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征求意見稿)釋出

5月22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标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其中指出,到2025年,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标準體系基本建立。針對低碳技術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工業領域行業發展需求,制定2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标準。

重點制定基礎通用、核算與核查、低碳技術與裝備等領域标準,為工業領域開展碳評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術支撐。加快研制碳排放管理與評價類标準,推動工業領域深度減碳,引導相關産業低碳高品質發展。(工信部官網)

能源觀察

陽光電源曹仁賢:預計2023年大陸光伏将成為第一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源

5月24日至26日,SNEC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大會暨展覽會在上海舉行。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在緻辭中表示,中國光伏産業已成為全球最完整的産業鍊,并在各環節上都保持全球領先。中國光伏行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态勢,預計2023年,大陸光伏累計裝機将首次超過水電,成為第一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源。

曹仁賢還預測,随着傳統能源的枯竭和價格的持續上升,光伏發電将很快成為最具經濟性的電力形式。由光伏延展出的一系列新業态、新産業也在逐漸形成,都将實作爆發式增長,包括“光伏+儲能”、“光伏+氫能”、“光伏+汽車”。

更多關于SNEC的資訊資訊,詳見36碳報道:《逛完超50萬人參加的SNEC,我們整理了新能源五大趨勢》《巨頭熱議光伏:行業正面臨三大挑戰》

隆基綠能釋出創新成果,鈣钛礦疊層電池轉換效率突破31.8%

在5月24日的SNEC大會上,隆基綠能舉辦科技創新釋出會,宣布了一項電池轉換效率的創新成果。

經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SE)權威認證報告,隆基綠能在商業級絨面CZ矽片上實作了晶矽-鈣钛礦疊層電池31.8%的轉換效率,這也是目前基于商業化CZ矽片上疊加鈣钛礦所獲得的最高國際認證轉換效率。(中國能源報)

鵬輝能源:拟130億元投資建設年産36GWh儲能電池項目

36碳獲悉,鵬輝能源于5月22日釋出公告稱,公司拟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投資建設儲能1号項目,建設年産36GWh儲能電池。項目共分三期,将分别建設年産12GWh儲能電池項目,總投資約130億元。項目一期計劃于2023年9月底前開工建設,于2024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産。

氫燃料電池“獨角獸”國鴻氫能沖刺港交所,市值超70億

5月22日,氫能賽道獨角獸之一的氫燃料電池廠商國鴻氫能,再次遞交招股書,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國鴻氫能曾于2022年11月22日首次遞表港交所,尚未通過聆訊。

國鴻氫能成立于2015年6月,主營業務為氫燃料電池電堆及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産和銷售。招股書顯示,國鴻氫能自2016年11月至2022年9月,共經過10輪外部投資。最後一輪融資中,嘉興氫港以每股16元的價格注資5.46億元,此輪融資後,國鴻氫能投後估值達74.8億元。

在競争格局方面,2022年按出貨量計,中國氫燃料電池電堆的市場規模約為716.6兆瓦,其中前四大公司約占市場總規模的70.6%。2022年,國鴻氫能氫燃料電池電堆的出貨量為175.2兆瓦,占有24.4%的市場佔有率,行業中排名第一。(澎湃新聞)

國家能源局:大陸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突破8億千瓦

國家能源局25日消息,截至今年4月底,大陸風電裝機3.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4.4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達到8.2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的30.9%,其中風電占14.3%,光伏發電占16.6%。

今年1月至4月,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6251萬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4%,同比增長11.5個百分點。其中,風電新增1420萬千瓦、光伏發電新增4831萬千瓦,分别占全國新增裝機的16.8%和57.2%。今年1月至4月,全國風電光伏發電量達到48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8%,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7.2%,較去年同期增長3個百分點。(中新财經)

創投動态

儲能系統方案提供商“國瑞協創”完成超億元Pre-A輪融資

近日,深圳國瑞協創儲能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國瑞協創”)完成超億元Pre-A輪融資,由混沌投資領投,松禾資本等機構跟投,光源資本擔任财務顧問。本輪融資資金将用于持續加強全系列儲能産品及核心部件研發投入,進一步擴張産能。

“國瑞協創”成立于2021年,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覆寫源網和工商側不同顆粒度儲能産品的研發、生産制造、銷售服務以及智能運維,現已推出“源、網、荷”場景全覆寫的儲能産品矩陣,并實作批量出貨。(光源資本)

“騰聖”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推出微型逆變器及微并網産品

36碳獲悉,蘇州騰聖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騰聖”)完成數千萬的A輪融資,由普洛斯隐山資本領投,本輪融資金額将主要用于光儲産品的研發和疊代、研發生産中心的擴大等。勢能資本擔任獨家财務顧問。

騰聖成立于2019年12月,專注于微型逆變器和儲能産品研發,旨在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儲能和智能能源綜合平台,提供光伏解決方案。

利用二氧化碳生産實心磚,“清捕零碳”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36碳獲悉,“清捕零碳”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元禾原點、住友商事亞洲資本及其他産業方投資人出資。本輪融資将用于持續落地二氧化碳礦化産線的建設規劃及技術研發。

“清捕零碳”主要的研發方向是将捕集而來的二氧化碳用于制造固碳混凝土建材,實作廢棄二氧化碳的高效封存。團隊方面,“清捕零碳”所開發的技術源自浙江大學清潔能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CEU)。

企業ESG

富達釋出《中國企業的ESG實踐》報告:47%受訪企業拟重新審查ESG量化目标

富達5月25日釋出的《中國企業的ESG實踐》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上市公司對ESG的接受程度和ESG意識表現出成熟穩健的發展态勢。三分之二受訪企業計劃在接下來的十二個月内對自身在ESG重點領域的表現進行評估。超過半數受訪企業将加大在技術和資料能力方面的投入,進而提升ESG資料收集工作的效率。除了ESG戰略評估和優化資料收集,47%受訪企業也計劃重新對其ESG量化目标進行審查。

該報告依托于經濟學人智庫的研究網絡和資源,問卷共覆寫了262位中國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層以及總監級别的高管。(上證報)

網商銀行ESG報告:2022年普惠小微、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穩步增長

5月22日,網商銀行釋出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網商銀行在普惠小微、農村金融、小微綠色金融等三大核心領域穩步增長,其中,小微金融健康度、綠色金融成為關注重點。

這是網商銀行第二年披露ESG相關工作進展,此前曾表示業務方向與ESG目标100%契合。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金曉龍表示,一年來,網商銀行不斷探索具有網商銀行特色的ESG發展方式,已開始嘗試将“金融健康”的理念融入到業務實踐中,全方位助力小微客戶提升金融健康水準。(經濟觀察網)

綠色金融

2022年全球碳定價收入近1000億美元,創曆史新高

根據世界銀行5月23日釋出的《碳定價機制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2022年,全球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收入達到約950億美元,創曆史新高。報告顯示,雖然新興經濟體對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和碳稅的采用率不斷上升,但高收入國家仍然占主導地位。

與2021年相比,2022年碳信用發放和退役量略有下降。世界銀行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宏觀經濟狀況、對碳信用和碳抵消的批評以及發放瓶頸。(上觀新聞)

人保财險簽發首單碳資産質押融資保證保險保單

人保财險近日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并在上海簽發人保财險全國首張碳資産質押融資貸款保證保險保單。該保單由人保财險上海分公司聯合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張江分行共同為上海迪賽諾化學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碳資産質押融資服務,标志人保财險普惠金融闆塊在“雙碳”綠色金融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所謂“碳資産質押融資貸款保證保險”是指,保險人以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合同為底層合同,為碳資産所有權人(投保人,即企業)貸款提供增信支援,保障金融機構實作質權差額補償。(澎湃新聞)

重慶首批地方法人銀行碳減排支援工具落地

目前,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已發放首批地方法人銀行碳減排支援工具資金7668萬元,支援重慶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法人銀行向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生物質能源利用設施建設和營運等碳減排項目發放貸款14筆、金額1.28億元,權重平均利率為2.89%,預計每年帶動減排二氧化碳2.3萬噸。

下一步,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将繼續推動轄區金融機構用好用足碳減排支援工具,加大碳減排重點項目融資對接力度,推動碳減排貸款增量擴面,積極助力實作“雙碳”目标。(中國金融新聞網)

前沿技術

大陸科研團隊開發可折疊單晶矽太陽能電池

5月2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的最新成果。狄增峰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最新的柔性單晶矽太陽電池,它的厚度僅有60微米,可以像紙一樣彎曲折疊,但優異的便攜性能并沒有影響它的光電轉化效率,未來在空間應用、綠色建築、便攜式電源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央視财經)

新興海洋碳捕集技術,将從海洋中直接提取十億噸碳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成立的碳清除公司Captura提出了一項被稱為“直接海洋捕獲”(direct ocean capture,DOC)的新興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公司的專利電滲析工藝可實作直接海洋捕獲,從海水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淨化後的水釋放回海洋。這項技術僅使用可再生電力和海水作為輸入,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據悉,這套DOC技術未來能夠從海洋中提取十億噸的碳。(環球零碳)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萬噸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消息,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聯合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和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同行,合作完成一項最新研究。

研究發現,在氣候暖濕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萬噸的增長速率持續增強。不過,未來随着青藏高原氣溫持續升高,凍土融化可能加速,碳釋放量可能增加,這将會削弱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中國科學網)

海外熱點

國際能源署:預計今年全球太陽能投資将首次超過石油

當地時間5月25日,IEA釋出2023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報告指出,今年用于清潔能源技術的投資将超過1.7萬億美元,而用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投資約為1萬億美元。清潔能源投資與化石燃料投資的差距正越來越大。

目前,化石燃料和清潔能源的投資比為1:1.7;五年前,這個比例是1:1。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對太陽能的投資将首次超過對石油生産的投資。(國際能源署)

歐盟将推進聯合購買氫和關鍵原材料計劃

5月22日消息,歐盟表示将推進聯合購買氫和關鍵原材料的計劃。此前,歐盟聯合購買天然氣的首次嘗試獲得超額認購。消息稱,歐盟計劃推進平台建設,為對綠色技術至關重要的氫和其他原料的買家和賣家牽線搭橋。

多家領先的能源公司參加第一輪聯合天然氣采購,滿足了天然氣買家109億立方米的需求——超過歐盟年底135億立方米目标的80%。(界面新聞)

世界最大單體煉油廠在奈及利亞建成投用

5月22日,由奈及利亞丹格特集團和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投資建設的丹格特煉油廠建成投用。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煉油廠。

丹格特煉油廠位于奈及利亞經濟中心拉各斯的萊基半島,占地面積達2653公頃,總投資超過180億美元,每天最大可處理65萬桶原油,将原油提煉為柴油、汽油、煤油和聚丙烯等不同用途的石油産品。據了解,丹格特煉油廠項目中的土建工程和核心裝置安裝任務由中國企業承擔。(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