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阿斯利康:錯過中國科技崛起就錯過下個十年,藥物研發創新目标并非隻有“全球領先”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梁枭

提到阿斯利康(AZN,股價74.79美元,市值2318億美元),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它是中國市場業績最好的醫藥MNC(跨國公司)。

以2022年為例,藥融雲等平台資料顯示,阿斯利康全年營收443.51億美元,在全球制藥巨頭中排名第九;其中國區實作收入57.92億美元,在公司新興市場收入中占比近半(49.3%),在全球制藥巨頭中排名第一。

環境瞬息萬變,“本土化”沒有盡頭。随着醫保談判和集采重塑國内醫藥行業,2022年,阿斯利康在中國的營收同比下降4%;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在中國的營收同比增長11%,占全球營收的14.73%。

今年是阿斯利康進入中國市場的第30年。在2023年阿斯利康生态圈大會暨30周年慶典期間,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賴明隆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内的媒體采訪。

王磊表示,本土化本身是圍繞中國患者的需求去做藥物和解決方案,在國家醫保制度下,既要與政府緊密合作,争取以價換量,又要看到中國制造業和供應鍊的強勁韌性,以及中國科技崛起的機會。

“任何公司錯過了這個機會,那麼它錯過的可能就是下一個十年。”王磊說。

過去30年:中國創新的投資價值

在賴明隆看來,阿斯利康中國的30年時間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10年的主題是創新藥引進,主要是公司注意到中國患者的巨大需求,推動3款覆寫心血管、消化和呼吸領域的臨床急需創新藥品進入中國市場;第二個10年,公司看到中國生産的能力和有效性,于是大量投入本地生産,為中國、亞太乃至全球近70個市場輸送世界級“中國造”藥品。

在最近10年,阿斯利康看重中國本土的創新程序,發現有些藥物、器械、診斷、數字化相關的成果和模式可以通過生态圈模式去助力打造,是以通過中國智慧健康創新中心CCiC、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和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産業基金“三駕馬車”推動中國本土的創新成果落地,同時推向全球。

王磊表示,阿斯利康進入中國的30年是以總部所在地劃分的:第一個10年,總部設在中國香港,分支機構在中國内地;第二個10年,總部設在新加坡;第三個10年,阿斯利康中國獨立出來,管理國際市場。回憶起這個過程,王磊認為充滿挑戰,但能率先行動已經很有遠見。

對話阿斯利康:錯過中國科技崛起就錯過下個十年,藥物研發創新目标并非隻有“全球領先”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

圖檔來源:企業供圖

“率先行動”的其中一步是制造本土化。2001年,阿斯利康投資超1億美元建立無錫供應基地,成為當時阿斯利康亞洲最大供應基地,此後又陸續建立亞太區域包裝中心和收貨中心、新針劑廠房、中國物流中心、新藥開發及供應大樓等,并在泰州建立了生産基地,截至目前公司已向近70個國家和地區供應世界級“中國造”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與許多跨國藥企選擇通過出口向海外市場供應藥物不同,阿斯利康在多個市場都有非常重資産的工廠投入。王磊表示,制造本土化是紮根本土的重要展現。中國人口多、市場大、成本優勢明顯,“In China for Global”可能是制造業最好的選擇。

另外,中國創新的投資價值與制造比肩。王磊注意到,很多國外企業隻把中國看作營銷或者制造的地方,卻忽視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回國,未來中國将擁有巨大的創新能力。實際上,即便是“本土化”功課做得不錯的阿斯利康,在過去的30年裡,也有動作要比時機“慢一拍”的遺憾——“如果能更早地意識到中國的創新引領,現在會更穩;如果更早地、更堅決地把供應鍊引進中國,現在會更好”。

“我們剛剛在青島投資了工廠,接下來加碼中國制造是我們的一個方向。我們最近在研發上投了真金白銀,包括我們在藥監局申報的一類新藥,一個禮拜申報3個。就是這種速度,我們害怕在這上面落後,要用中國的創新補齊全世界的創新。”

王磊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後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是在一個月的時間内,把阿斯利康的董事長、CEO、全球惡性良性腫瘤研發負責人帶到中國,參與和中國政府、民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三位上司者看到了中國的高度開放,看到了中國供應鍊的高度韌性,看到了中國政府對科創的支援比任何國家的政府都主動,對于中國的印象大大加深。“這勢必會加強對中國的投資信心。”

現在:不談競争,領先的企業最好多談合作

“企業分兩種,一種是打工心态,一種是以患者為中心,把這個當事業做。”王磊認為,阿斯利康是後者,一大例證是公司驅動創新的“三駕馬車”。其中,AZ-CICC Fund是阿斯利康全球唯一一支市場化營運的私募基金,截至目前在管資金已超30億元,投資的十多家企業涉及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診斷服務、數字醫療領域。

過去三年,中國醫療健康産業競争愈發激烈,王磊通過AZ-CICC Fund接觸了大量的創新企業,有時也有“心慌”的感覺——“發現人家做得非常好,好到你得承認自己做不過他”。但與之前一樣,阿斯利康中國大多數時候不會選擇正面競争,而是收購、合作。

王磊表示,這是大藥廠的好處,即雖然需要通過融資、借貸去換取現金用于醫療投資,但本身有非常好的現金流,并不完全依賴融資,可以借助投資赢得未來的現金流。

同樣地,生态圈創新也是合作的一種,其底層邏輯在于患者需要全方位的解決方案,阿斯利康作為領先的跨國醫藥企業雖然無法解決患者的所有臨床問題,但可以影響、上司整個治療領域,即利用公司本身的優勢帶動周邊供應鍊或者合作夥伴發展,這種合作不僅是出于經濟動機,還是要補齊産業生态。

“把阿斯利康當作創業的地方。患者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什麼——甚至這個不是我們的藥,不是我們賣的東西。這其實是一個态度,也是一個戰略。”

這容易嗎?王磊的态度是否定的。他認為,生态圈會大大提高公司在整個治療領域的影響力,但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上司企業的難點在于怎麼同時管好裡面和外面,如果外面管得越好,裡面可以管得越少。而在合作過程中,如果資料不理想或程序不符合預期,合作可能會終止,這也是全球範圍内常見的現象。

例如,去年8月,阿斯利康與藥明生物(HK02269,股價44.55港元,市值1884億港元)就新冠預防中和抗體組合藥物的本地化生産達成戰略合作,未來合作視市場需求而定;如果二代中和抗體藥物對目前流行的變異株都有效,公司還會尋找合作夥伴推進該藥物在中國上市、保護脆弱群體。

未來10年:“與中國創新一起出海”

“考驗我的是能不能本土化,考驗中國本土企業的是能不能國際化,這兩者一點都不沖突。”

據王磊觀察,中國醫藥産業創新中,第一代創新是Me-too,創新程度較小,更多的是劑型創新或化合物結構創新;第二代創新是Me-Better或Me-aster,其中成本合适的新藥會進入開發中國家,Me Better則可能進入歐美市場;第三代創新是Me-First,由科學家将手中的技術進行成果轉化,而這意味着中國的創新真的開始了。

不過,從研發力度看,2022年,阿斯利康研發投入高達97.6億美元,是國内創新藥龍頭百濟神州的近6倍。這意味着較短時間内中國創新藥産業趕超國外巨頭的可能性不大。

但王磊認為不宜過度悲觀,中國醫藥産業的研發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未來3~5年一定會展現出彎道超車的勢頭。在此背景下,阿斯利康中國下一個10年的戰略是“與中國創新一起出海”,并且出海不會局限于“一帶一路”國家,也包括歐美國家。

以康泰生物(SZ300601,股價29.23元,市值326.47億元)和艾德生物(SZ300685,股價26.43元,市值105.23億元)為例,2020年8月,康泰生物與阿斯利康簽署《許可協定》,阿斯利康獨家授予康泰生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區、澳門特别行政區、台灣地區)對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進行研發、生産及商業化,之後又增加了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的授權;艾德生物與阿斯利康達成全球合作,推動HRD、HRR、BRCA等多項伴随診斷在中國、歐洲及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賴明隆提到的公司未來10年的四個重點方向均聚焦“走出去”,包括憑借阿斯利康全球的研發能力,支援中國創新藥走到全球;助力在中國的全球首發成果出海;通過阿斯利康的全球網絡和資源幫助中國企業實作全球化發展;将在中國市場培育的圍繞多個治療領域的創新診療一體化模式複制到“一帶一路”國家,甚至帶去全球。

據王磊透露,2023年,阿斯利康中國将以巴西、沙特、阿聯酋、印尼四個比較大的開發中國家為出海地,計劃在每個業務闆塊配置設定一個國家,選擇合作夥伴進行嘗試。

“出海是一個結果,國際化也是一個結果,是中國創新成功的結果,不是我們組織出海。我們有一個願景,讓全世界的人用上中國的創新藥,但這個結果一定是我們創新的東西足夠好才行。目前,全世界還沒形成一定要吃中國新藥的想法,但是這種想法會很快到來。”

但王磊也承認,中國創新藥企業出海并不容易,最終結果與企業的野心和标準有關。

“能扶得起來的百裡挑一,最終殺出去的是鳳毛麟角。很多企業并不了解海外的情況,每個國家都要注冊、報批,找經銷商、合作夥伴、技術轉移、政府官員,還需要學習當地語言。像阿斯利康在海外,光是負責注冊工作的就有兩三百人。”王磊說。

産業展望:政策創新速度非常快,企業要加強技術創新

基于阿斯利康中國的30年發展史,賴明隆認為,一家企業由大變強首先需要了解當地的需求,從疾病預防到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到治療,深入了解患者的診療路徑,才能打造最個性化的方案。同時,一家企業力量還是不夠,必須要發動更多的合作夥伴去搭建生态圈平台,發展産業上下遊的鍊條,尋求一體化方案,最後要考慮怎麼從中國本土的生态圈去搭建到國際的生态圈。

賴明隆強調,藥品研發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想要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還需要長期投入。目前,阿斯利康已将近40種創新藥物帶到中國,公司已經投入了180多個進行中的産品管線項目,未來5年内,預計将有80個新藥和新适應症在華獲批,預計到2030年将為中國市場帶來至少15種新藥。

對話阿斯利康:錯過中國科技崛起就錯過下個十年,藥物研發創新目标并非隻有“全球領先”

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賴明隆

圖檔來源:企業供圖

如果按疾病劃分,賴明隆認為,惡性良性腫瘤、慢性病領域還存在許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其中惡性良性腫瘤的需求在于通過“早發現、早治療”赢得更長的生存期,慢病的需求在于加強醫生和患者的聯系,提高慢病管理品質。

未來,阿斯利康計劃深挖中國區域創新中心,每個區域有不同的定位和主題,例如北京的社群比較發達,醫療機構和專家資源領先,其對應的主題包括基層醫療和科研成果轉化;合作夥伴綠葉制藥把血脂康的生産基地放在成都,是以成都的主題是中西醫結合;杭州有數字化的天生優勢,主題是數字化;青島政府多年來支援罕見病創新,罕見病是青島的定位;上海則以AI醫療見長,将圍繞人工智能開展。

據賴明隆觀察,國内外醫療需求差異主要源于中國患者多,老齡化正在加速。未來,如何讓全國醫療體系與慢性疾病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相比對,需要産業内共同探讨、支援。

“從醫療體系上面彎道超車,需要政策創新和技術創新齊頭并進。”賴明隆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政府的政策創新速度非常快,企業要做的是加強技術創新,并且加以應用。技術會不斷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把技術和應用連接配接起來,數字化是中國的優勢,正好可以連接配接技術和應用。

另外,随着全球行業競争加劇,企業創新效率提升是另一大趨勢。在此背景下,中國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公司的一個重要目标,是走到全球領先的創新水準;同時,創新研發領域也有其他機會,那就是“足夠好的創新”。

“我感覺行業研發創新要考慮幾條路,第一條路是領先全球的創新,第二條路是滿足患者可及性的創新。目前,全球有很多市場對于産品可及性的需求巨大,比如像印度、巴西、印尼這些比較大的(國家),也需要可及的創新。”賴明隆說。

封面圖檔來源:阿斯利康公告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