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金融》|王曉明:改善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個體工商戶是我國最基本的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韌性和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金融澆灌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之一。進一步完善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提高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将在更大程度上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的生命力,對促進發展、擴大就業、惠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金融服務個體工商戶困難重重

個體工商戶有三個突出特點:個體規模小但總量大,單戶經營範圍有限但整體覆寫面廣,資源投入小但社會效益大。目前,我國個體工商戶擁有9500多萬戶,是市場主體數量最多的企業,帶動就業2億多人,在經濟繁榮、穩定就業、促進創新、友善人們生活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為個體工商戶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可以促進個體工商戶的可持續經營、生産、收入的擴大,通過生産、就業、收入、消費和再生産的連鎖反應帶來正外部性,促進社會效益的擴大。同時,個體工商戶也是我國最"脆弱"的市場主體,投入小、技術輕、管理不善、利潤微薄是其基本特征。由于規模小、标準化差、資訊匮乏等先天性缺陷,加上金融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不适合它,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對于個體工商戶來說相對較差,長期處于金融供給蕭條之中。

從需求方面看,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承載能力不足。一是經營活動穩定性差。大量個體工商戶集中在農貿市場、餐飲和便利店等領域,同質化競争嚴重,極易受到環境、季節等因素變化的影響,經營穩定性不足。其次,缺乏可用的抵押品。個體工商戶規模小,資本少,固定資産中持有的資産少,大部分經營場所均為租賃,缺乏信貸以增加信貸。第三,資訊不規範和可用。大量小規模個體工商戶缺乏專業管理,沒有财務報表或财務報表不規範,生産與生活物資的界限模糊,難以界定和區分,無法提供準确、完整的現金流、應收賬款、存貨等資訊。

從供給側看,改善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服務面臨三大困難。一個是成本高。個體戶位置分散、缺乏抵押品、金融賬目不清、經營活動不穩定等因素導緻金融機構支付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資源,為個體工商戶提供金融服務,承擔較高的客運成本、風控成本和交易成本。其次,風險很大。受個别工商戶地理位置和成本限制,金融機構進行貸前調查、貸後管理難以有效開展,同時,個體工商戶信用違約成本相對較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較為突出。第三,金融服務與需求比對度不高。個體工商戶對資金規模、利率、期限、還款方式、時效性等有不同的要求,企業傳統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難以有效滿足個體工商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總的來看,要完善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服務,既要通過政策引導推動金融供給能力的提升,又要超越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塊狀服務架構,通過融合創新解決制約個體工商戶金融承載力的突出問題。

天津金融服務個體工商戶新探索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對個體工商戶領域金融服務,從小額信貸到小額信貸再到普惠金融,金融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同時,新技術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為有效解決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受阻的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援。在此背景下,天津創新打造"小兩生"服務平台,以"支付加"賦能個人工商戶金融服務,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慢,形成普惠效率、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金融支撐個體工商戶的新模式。

建立聚合的支付包容性金融服務模型。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引導金融機構打造基于銀聯雲閃購APP的"小兩生"服務平台,以早餐車、菜攤、餐廳、便利店等個體工商戶為目标。通過銀行和合作技術公司為商戶提供線下"聚合收款碼",支援消費者通過雲Flash支付、微信、支付寶等多管道碼掃碼消費,将資金實時結算到商戶的銀行賬戶,為商戶節省提款費用,并在限額内降低費用,降低商戶費用和開支。同時,還可以為商戶提供現金核算、大資料分析、消費者轉移等增值服務。通過聚合商戶交易資料,為商戶設定電子賬本,不僅有助于金融機構充分掌握商戶的業務情況,監控商戶的業務熱度,還可以解決商戶财務資料不足的問題,提高商戶的金融承載能力。截至2021年6月底,"小兩條命"服務平台已累計個人工商戶12萬戶,活躍商戶占80%,日均成交額70萬,6000萬元。

緩解"白戶信貸"先貸難的問題。在商戶認可的基礎上,"小兩生"服務平台利用聚合支付方式,收集商戶的日常交易流資訊,提供給合作銀行,形成單個商戶的完整營運資料,并通過鎖定交易地理位置,對店鋪注冊的地理位置進行對比分析, 交易使用者資料及接收賬戶名稱等,對彙總資料進行過濾,確定交易場景真實。銀行制定信用評估模型,根據商戶交易流程資訊,結合工商、司法等多資料對商家情況的描繪,一般收集信用後45天正常日常交易流程,進而幫助無貸款記錄、無抵押但現金流穩定的"信用白戶"獲得資金支援。商戶肖像和信用評估僅作為銀行信用的依據,不向"小兩生"服務平台提供或公開釋出,充分保障商戶資料安全。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12000家商戶獲得信貸10.32億元,個體工商戶準許率達到80%;

滿足商家"短頻、短頻"的資金需求。個體工商戶通過銀行APP申請貸款,銀行借助網際網路、大資料等金融科技手段,對商戶的營業收入資料進行線上批量分析處理,并采用背景資料模式自動審批,全程無需人工參與,有效降低銀行貸款稽核成本。個體工商戶線上申請貸款,線上還款,手續簡單快捷,友善商家及時獲得資金,信用額度在一年内随貸款、回收,信用期滿後可繼續被信用。在"小兩生"模式下,個體工商戶戶信用貸款戶為6萬元,平均筆數為4.2萬元,平均授信審批時間僅為3~5分鐘,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務與個體工商戶"短頻"資金需求的比對。

使用政策工具指導降低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将把所有工商戶的信用貸款納入再貸款和信用貸款支援計劃支援範圍,拓寬銀行利潤空間,直接向個别工商戶發放政策紅利。同時,引導銀行依托"小兩生"服務平台,基于真實交易資料,準确評估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能力、盈利能力、開發能力和償付能力,提高科學定價水準,降低營運成本和貸款利率。通過這種商業模式,銀行實作了資産、負債、客戶和社會影響力等收入,實作了服務實體經濟、提升綜合效益的雙重效果。"小兩人壽"信用貸款産品的年利率低至3.95%,平均每商戶利息支出降低約30%。

金融服務微營運商的國際經驗

在國際上,與我國個體工商戶一般對應的主營業務包括個體戶、小企業等。該領域金融服務的國際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了解支付資料應用的價值。通過應用數字支付系統,擷取小企業和商戶的交易資料,掌握其實際運作情況。阿根廷中央銀行開發了一個移動數字支付平台(PPM),墨西哥中央銀行與墨西哥銀行家協會(ABM)和墨西哥大衆金融協會(AMSOFIPO)合作,推出了一個國家數字支付平台(Cobro Digital),允許商家使用移動裝置進行實時支付,同時提高商家财務資料的品質并增強商家信貸的可用性。日本金融科技公司NetSTARS建立了一個聚合支付平台,彙集了37家移動支付機構,覆寫約30萬家商戶,并在此基礎上為商戶提供支付以外的增值服務,如多元化的金融科技産品。肯亞金融科技公司Kopo Kopo推廣在小型微商戶中使用移動聚合支付,通過分析其曆史支付資料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融資服務。

實施"開放銀行"發展模式。英國于2015年推出了開放銀行計劃,允許銀行與第三方共享和使用銀行零售客戶許可的資料,例如客戶交易,個人身份資料和客戶财務曆史。在"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可以利用更多元度的資料,優化信用風險管理和定價體系,向商戶和微型企業放貸,并提供定制化的信貸産品。桑坦德銀行使用金融科技資料,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Kabbage共享資料,為小型微型公司提供信貸。瑞典金融科技公司Tink與包括ABN Amtek和BNP Pari在内的銀行合作,将金融科技技術內建到銀行的移動應用程式中,使銀行能夠利用他們提供的多樣化資料為微型企業提供更豐富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澳洲支援并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金融産品,讓消費者有權通路企業持有的消費者擁有的資料,并将其提供給消費者認可的第三方機構。

開發數字識别技術。法定、唯一和數字識别碼(ID)是提高微商融資效率的關鍵要素。塞爾維亞為所有商家提供唯一的數字識别碼,簡化了商家的銀行盡職調查程式,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印度開發了一個國家數字身份系統(Aadhaar),該系統将商家和小企業主的資訊聯系起來,金融機構能夠在提供相關金融服務時,通過查詢數字身份系統進行審計和驗證來降低服務成本。

建立信用機構服務平台。通過資料積累、共享和發展,為金融機構提供财政支援。美國的小企業金融資料平台(SBFE)專注于為小型微型企業提供服務的貸款機構,收集總結美國各地商家的信用資料,授權信用局處理分析,并形成信用參考産品,包括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分,供具有平台成員資格的信用機構使用。日本經濟産業省與中央銀行聯合建立了信用風險資料庫(CRD),為銀行提供信用風險評級、認證、預測等服務,友善小型微型企業的信用管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員已覆寫日本近70%的銀行。

推出特殊時期服務計劃。針對新一輪肺炎疫情的影響,一些國家通過提供低息信用貸款和加強政策保障,加強了對小額經營者的财政支援。美國中小企業局(SBA)為小企業,自雇人士和其他人推出了工資保護計劃(PPP),以1%的利率提供低息信用貸款,包括工資,租金,水電費,健康福利,抵押貸款利息等。愛爾蘭小額信貸項目為微型企業啟動了一項緊急貸款計劃,在發放利息前六個月取消支付利息,以減輕危機期間的初始債務負擔。英國為微型企業推出了"反彈貸款計劃",為高達50,000英鎊的貸款提供100%的政府擔保。德國聯邦政府已向德國複興信貸銀行提供了8220億歐元的擔保,以支援其向自雇人士和微型企業提供的貸款。

進一步提高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品質

個體工商戶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金融服務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凸顯出來。完善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不僅要立足當下,着力解決突出的障礙點問題,而且要着眼長遠,堅持普惠性和商業可持續性的雙重定位,完善金融政策和服務體系,提供覆寫面廣的金融服務, 個人工商戶高比對度強。

改善數字金融服務。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精準畫像,為個體工商戶,并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個體工商戶開發個性化、便捷的線上信貸産品,滿足其"短頻"融資需求。加強金融機構與數字支付平台和本地信用平台的合作,拓展挖掘支付結算資料、政務資料等信用替代資料的應用價值,探索金融服務個體企業主新模式,擴大金融服務覆寫面。推動"開放銀行"發展,支援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按照各自職能和分工,在業務發展、資訊共享、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整合創新,特别是利用多元化資料,為個體工商戶提供合适的信貸産品,加強比對, 金融服務的可用性和商業可持續性。

加強對個體工商戶融資的支援。降低政府融資擔保機構準入門檻,加大對個别工商戶貸款的擔保支援力度,适當降低擔保費。深化政府融資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合作,探索開發滿足個别工商戶融資需求的擔保模式和擔保産品,引導金融機構對享受擔保的個體工商戶貸款給予優惠利率。通過貸款貼現、風險補償等方式實作風險共擔,鼓勵金融機構提高首次貸款和信用貸款的比例。建立健全個體工商戶信用檔案,實作信用資訊交換共享,加大資訊評價和應用力度,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戒,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完善金融服務政策體系和配套設施。加強對個體工商戶融資的政策支援,提高政策準确性和直接可及性,完善支援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的統計監測、評估和評價機制,引導和支援金融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增強金融服務供給與個體工商戶需求的比對。加快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供給體系,提高個體工商戶的可得性和融資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加強跨部門協調合作,支援個體工商戶發展,提高行政協調效率,有效解決個體工商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動各項财政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見效。探索建立個體工商戶數字化服務平台,研究建立個體工商戶無貸款融資培育銀行,以稅收、就業吸收、信用狀況為準入依據,在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過程中為身份識别、信用評價等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作者|王曉明,"中國民銀行天津分行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18期

本文摘自《中國金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