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護心》好好的一部仙俠劇,卻擁有着幼兒特效。

侯明昊飾演的靈龍天曜成親時被夫妻素影抽筋剝骨,化回原形隕落時,被他庇護的小精靈們蜂擁而至幫他撿鱗片粘回去,但是被反噬直至灰飛煙滅。

乍一聽這個劇情是合理的,但是當觀衆看到小精靈們一個一個頂着向日葵,五顔六色仿佛會飛的水果,再加上他們奶聲奶氣七嘴八舌地喊着龍主,如“萌雞小隊”的卡通片,有種在看金鷹卡通的錯覺。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還有首富給全城發紅包放煙花時,竟然出現了玉兔在月球上看煙花的場景,頭一次在仙俠劇裡,能看到地球的縮略圖,這在所有古裝劇中都是非常炸裂的存在。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更離譜的也不是沒有,天曜成為雁回妖仆之後,某一次雁回進七絕堂打探消息,而天曜則不被許可進入被放到了“妖仆”寄存處,一群人身妖臉的妖仆說着人話圍上去寬慰他,它們說的話越正經,這個畫面就越顯得好笑且詭異。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以及數不勝數的一口金塊變小一次的吞金獸,恢複到原身仿佛寵物的小妖怪,甚至連天曜的靈龍原型也遊走在卡通和仙俠之間,共同構成了這部劇的特效奇觀。

總的來說,有一種”清澈的愚蠢,真誠的擺爛”,是以這部劇也被稱為“适合中國寶寶體質”的仙俠劇,倒也是另一番耳目一新。

但同樣的,如此卡通的特效搭配上本就走輕喜風的内容,主角一開頭就經曆人生至暗時刻的痛苦,觀衆這邊的感受上被淡化,倒是讓想單純在茶餘飯後纾解焦慮情緒的觀衆看得輕松,而不會因為主角命運過于悲慘望而卻步。

“中國寶寶”醜萌出道

細數這些年的奇幻、仙俠向影視作品的特效,主要分為兩個方向的變化,一種就是技術水準越來越高,比如《長月燼明》,整體特效市場超過一千分鐘,采用了大量CGI技術,三維特效炫目、流暢、華麗,讓觀衆在看的過程中也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另一種就是《護心》這次的特效,主打“奇襲”,仿佛在告訴觀衆,既然做不了技術水準最超前的,就做最搞笑的、最可愛的,最讓人感興趣的。奇幻、仙俠類影視作品裡,出現了适合國人體質的“中國寶寶”妖怪或者精靈。

這些“中國寶寶”,外形上大多數是“醜萌”的,比如《捉妖記》裡的胡巴,《花千骨》裡的糖寶,看到它們的第一眼時,會疑惑他們究竟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形态,不過當他們在劇情裡反複出現時,觀衆也就習慣了他們的樣貌。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但“萌”卻不止于表面,雖然這些妖怪和精靈往往不會說話,或者奶聲奶氣,可能無法了解人類的語言有多少彎彎繞繞,但是大多數内心是純淨的,甚至因為它們的真誠,為自己的命運增添了一抹悲劇色彩。

胡巴雖然調皮搗蛋但是讓宋天蔭體會到了被愛也被需要的情感;《護心》裡面叽叽喳喳的小精靈們用盡自己的一身力氣蚍蜉撼樹,渺小卻動人,就連劇中攻擊主角的妖怪,在失去别有用心的人的控制之外,展現出的原始狀态就像小動物一樣求抱抱、直勾勾地盯着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同樣是不被污染的可愛。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觀衆看這些妖怪和精靈,能體會到它們的純淨,能找到某種“遺失的童心”,而這些情節反倒不需要多麼環環相扣的劇情,多麼歇斯底裡的大情小愛,隻需要創作者調動出最生活的,普世的情感,這也是這些“中國寶寶”能看起來輕松愉悅的原因。

“中國寶寶”也自然會有中國特色,比起西方故事裡魔幻色彩比較濃重的妖怪,中國故事裡的妖怪和精靈們,呈現出的形态往往是具有獨特的中國元素的。胡巴這樣的“蘿蔔成精”,以及《護心》中仿佛“會飛的水果”的小精靈們,恐怕也隻有我們的影視作品會樂于用這麼接地氣的、可愛的形态。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除了形态,這些妖怪和精靈們往往也從中國特色的意象幻化而來。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山海經》裡的各種妖怪,而他們的招式也有着獨屬于中國人才懂的章程,這是隻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語境下才會出現的意象,是不能被替代的。

“中國寶寶”也要IP化?

目前,仙俠劇在古裝劇市場中的數量占比遙遙領先,如何創新打出差異化吸引更多觀衆,是創作者需要面對的問題。打造“中國寶寶”,或許是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一種降維創新的解決方式。

但結果也不出所料,回報兩極分化。有一部分觀衆正是被出圈的“中國寶寶們”所吸引,但也有很多人覺得特效代表着劇集質感,這樣的制作并沒有打磨得特别好,也是以選擇不去觀看。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對于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特效,《護心》特效公司的從業人員回複網友,稱是劇方主動要求。該劇的制片人也在采訪裡表示其實特效成本投入很高,之是以用動畫風格,是因為想要強網感和強創新性。

他們确實預判了閱聽人的想法,《護心》正是因為“中國寶寶”的另類特效而出圈,甚至擁有了《巴啦啦小魔仙》等平台使用者自發的二創作品,比起正常的衍生品,有相當一部分觀衆要求上線小精靈和小妖怪的周邊,她們給出的原因也正是,“醜萌醜萌的”看起來更有新意。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影視作品的熱播熱映能夠帶動衍生品的熱賣,不僅是當下,彼時《捉妖記》的熱映與《花千骨》的熱播,也帶動胡巴和糖寶的玩偶賣到脫銷。衍生品的市場一直備受關注,IP化也早已延申到線下。

在追求打通産業鍊的當下,奇幻、仙俠劇的衍生品越來越成為IP變現的重要組成部分,《星落凝成糖》的手鍊成為爆款周邊,《長月燼明》還原劇中道具的斬天劍、重羽挂墜也面向緊密關注劇情的觀衆售賣。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曾經和《長月燼明》《鄉村愛情》《甄嬛傳》合作開發衍生品的“錦鯉拿趣”對于經常關注當下電視劇的觀衆來講可能并不陌生,類似它這樣結合影視作品專注于開發内容IP周邊,既滿足閱聽人對于周邊物品的需求,也發揮了内容IP的長尾效應。

仙俠劇也有自己的“萌雞小隊”

然而衍生品的關注度又深受影視作品的熱度所制約,隻有獲得高度關注的作品,衍生品才能被觀衆熱捧。一旦影視作品内容本身的熱度不高,衍生品也很難擷取最大價值。是以對于未來的衍生品開發來說,如何在影視作品衍生主題的基礎上,通過周邊本身的創意吸引到更多閱聽人,反向加持影視作品,通過互相作用力延長長尾效應,或許是設計者需要思考的方向。

結語

從出圈特效到深受閱聽人關注的衍生品,能看出當今的影視市場越來越需要創作者們發揮網感、創新突破,閱聽人遠比創作者們想象中的對于“創意”的接受程度更高。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更多蘊含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寶寶”形象出現,不僅是開發影視作品IP本身,更将獨屬于中國的文化元素,通過創意的形式,讓更多人體味其本身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