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Latitude客戶12月29日:巴樹松:數字經濟時代中國銀行業轉型趨勢
作者:Ba Shusong(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彙豐金融學院執行董事)
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國銀行業的轉型趨勢備受關注。目前,全球化非常分裂,在這樣一個非常分裂的時代,數字經濟是各國都在關注發展的罕見共識,這不僅是短期疫情驅動的,也是對發展趨勢的中長期把握。
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
從全球經濟的相對增速來看,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調整中難得的亮點。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平均名義增長率為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義增長率3.1個百分點;在不同的發展水準下,開發中國家的數字經濟同比增長7.9%,超過發達國家3.4個百分點。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工業網際網路作為生産要素的驅動,通過拉動ICT(資訊化)和TFP(全要素生産率)來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據相關測算,2019-2024年工業網際網路相關投入應用帶來的GDP增長将達到整體GDP增長的13%。
從發展環境來看,生活場景的網絡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但也引發了一些關于資料産權歸屬的争議。生活場景的線上化表現在幾個方面,流量呈指數級增長。與此同時,商品的線上零售額繼續高速增長。在疫情爆發期間,線上零售支援了經濟的運作,尤其是城市。移動支付、短視訊、直播、網購等多模式疊加,釋出了直播運輸的商業模式。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ToB和ToC方面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這導緻了金融市場不同客戶群體的數字化轉型。在ToC端,生活場景的線上化為個人金融服務的全數字化奠定了基礎。移動支付和小額信貸為發展提供了土壤,延伸到智能投資服務和數字貨币等新領域。反過來,移動支付和小額信貸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在ToB方面,線上和智能企業金融服務完全數字化。數字技術與傳統金融機構商業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在風險管理方面,被廣泛使用。
從與資料相關的邏輯、金融機構資料元素的邏輯來看,一個是場景金融,提高金融資料的可用性。二是科技金融,提高金融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為金融機構轉型提供條件。
從金融功能來看,金融行業的基本功能包括資源配置、管道基本定價、交易安全等。這些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之中。
中國銀行業的轉型與探索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我國銀行業一直是金融數字化的一個非常活躍的主體,銀行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次元,推動數字化轉型,以滿足數字經濟對産品和服務模式的新要求,從電子商務、直銷銀行,到金融科技公司、開放銀行等等。
探索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首先是一個電子商務平台。重點是建立一個融入實體經濟的交易環境。該銀行的電子商務平台有信用卡積分市場、接入式電子商務平台、自主電子商務,也有自建的電子商務平台,這是非常積極的探索和努力。然而,從目前的評估來看,總體活動是有限的。
第二個方向是直銷銀行。直銷銀行沒有分行,其低成本的營運模式,在吸引新客戶的同時,也希望有效降低吸引客戶增加收入的成本。但是,當産品模型不斷同質化時,創新并不容易。從直銷銀行的進展來看,自民生銀行直銷銀行于2014年2月上線以來,中國銀行業已成立直銷銀行100多家。但我們統計了2017年至2019年直銷銀行20多萬活躍客戶中的四家,分别是長沙銀行E銀行、江蘇銀行直銷銀行、甯波銀行直銷銀行、貴陽銀行雙雙銀行。雖然直銷銀行在降低接收客戶的成本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個方向是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一般來說,并行使用内部和外部同步的多個模型,但這些子公司的盈利能力模型将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一些大型銀行通過跨境合作和設立子公司介入金融科技。也有不少銀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并取得了積極的發展。
第四個方向是開放銀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同規模、不同規模的銀行都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大中型銀行大多采用自建和共建生态圈模式,其優勢在于充分利用客戶和已經建成的科技基礎,吸引其他合作夥伴進入自己的平台,實作生态圈的建設。大多數小銀行都采取了加入已建立的金融生态系統的形式,或者采取集團升溫的聯合模式來推動銀行的開放。
如何實作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突破?
從目前的觀察來看,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正面臨諸多制約因素。管道,要實作單一管道,缺乏場景,很難準确有效地到達目标使用者。在客戶群體方面,模糊關注的人群占20%,80%的長尾客群體缺乏精細耕作,難以适應客戶行為的變化。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金融應用的需求,巨大的市場需求對IT系統的需求更多。在資料資産的應用中,次元是單一的,依賴于客戶交易資料的處理,缺乏更多的三維多元資料。
如何實作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突破?我們認為有幾個方向可供參考。
第一個方向,實作場景擴充的連接配接。連接配接更多場景,既有數字生态的擴張,也有數字化生存客戶行為的劇變。在子行業,在藍海的場景中實際存在的市場越細分。同時,我們還可以積極推進垂直場景的專業化,為細分行業定制化、專業化、綜合化金融服務。開展場景化創新,以場景為載體,金融服務與生活場景的日常消費行為相結合。
第二個方向,開放平台新連接配接。一是豐富平台更新場景,在場景推廣階段,開放銀行的主要目标是覆寫市場,對接核心平台,對接多元化場景。其次,要降低進入門檻,銀行應選擇數量少、功能成熟、功能成熟的銀行接口,運用科學的營銷政策,積極連結主流平台。三、在建構産品輸出體系的同時,特别是在平台化融合階段,當銀行API市場越來越完整時,梳理交易前、交易、交易及其技術支援和基本支撐,穩定行業的市場佔有率,銀行的重點将回歸其API平台建設, 形成優越的産品。
第三個方向是圍繞資料生産要素重構組織架構,推動資料資産管理新銜接。建立便于資料資産操作的銀行架構。銀行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資料,銀行的日常營運隻面臨資金流、資訊流,是以營運管理應該是智能化的,實作智能裝置的人性化;銀行應加快建設全銀行資料資産管理平台,實作資料資産集中管理、深度挖掘和交叉應用,建構非結構性、半結構化、流資料等差異化資料的處理能力,以資料源為重要戰略資源和績效名額,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銀行不能坐擁金山,找不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同時,架構系統應開放,提高開放輸出能力。
第四個方向,聯邦學習的技術聯系。Federal Learning是一種加密的分布式機器學習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大資料風控的聯合模組化服務,以保護資料隐私,遠端操作,并以低成本快速疊代。與此類似的是隐私計算。與傳統的協同模組化相比,聯合學習具有多重優勢:資料沒有本地環境,不公開底層資料,是以可以使用,但也可以保持隐私。随着對資料隐私的日益關注,我們還可以使用資料,打破資料孤島,促進資料連接配接,這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第五個方向,推動監管數字化。由于金融機構正在數字化,是以監管必須相應地數字化,既要為這些創新活動(通常稱為監管沙盒)提供一些寬松的環境,又要允許金融機構在給定環境中相對寬松地觸及監管架構并進行一些探索。同時,随着數字化程序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業務在網絡中開展,金融機構的業務越來越依賴網絡,是以網絡安全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是在數字經濟中,依托網際網路業務,從一開始就其資料是開放的,非常容易跨境流動。跨境資料流面臨的監管體系、法律體系和應用環境的差異,對監管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以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也必須要求監管的同時進行數字化轉型。(中新緯度APP)
(本文基于巴樹松12月24日在2020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國際論壇上的演講,未經我審閱。)

巴樹松
它受版權保護,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實體或個人不得複制,編輯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緯度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