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作者:屋檐下談史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文|木木

編輯|觀星

二戰後,殖民地國家紛紛進行争取民族解放的鬥争,亞非拉國家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在世界範圍内掀起非殖民化運動浪潮。

非殖民化運動傳到太平洋島國後,薩摩亞率先于1962年獨立,拉開了太平洋島國非殖民化的序幕。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巴新人民在二戰中通過與美國、澳洲等國家士兵的接觸,感受到了自由與民主思想。

建立獨立國家的意願越來越強烈,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巴新人民開始探索巴新的非殖民化道路。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一、曆史關系

16世紀以前,巴巴新幾內亞的人民因自身發展水準的限制和獨特地理環境的影響,不被外界所知道。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這一局面。1511年,葡萄牙冒險家首次發現新幾内亞島。

1545年,葡萄牙人奧爾斯·德·雷特經過此處,仿照非洲海岸幾内亞的地名,将其命名為新幾内亞。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随後,歐洲商人、傳教士接踵而至,自此巴巴新幾內亞與世隔絕的狀态被徹底打破。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内進行殖民擴張。

此時,剛剛與世界建立聯系的巴巴新幾內亞成為各國争奪的對象。19世紀,荷蘭、英國與德國先後在巴巴新幾內亞建立統治,分别管理巴巴新幾內亞的西部、東南部和東北部。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新幾内亞被資本主義國家一分為三,英屬新幾内亞于1906年被澳洲聯邦政府接管,并改名為澳屬巴布亞殖民地,而德屬新幾内亞領地被德國統治,直到1914年一戰。

1884年11月,英國海軍準将莫斯金帶領英國軍隊占領了新幾内亞島的東南部,将該地區劃為殖民地統治範圍。

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與德國、荷蘭兩個國家通過聯合發表聲明、締結條約等形式确定了彼此的領地範圍。新幾内亞島東南部确定為英國領地。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885年,英國政府派遣斯克萊奇利爵士擔任英屬新幾内亞的首任特派專員。與此同時,澳洲各殖民區進行了聯邦運動,由分散走向聯合。

出于自身防務安全的考慮,當時的澳洲昆士蘭殖民區總理塞缪爾·格裡菲斯提出了管理英屬新幾内亞領地的新措施,認為澳洲可以提供經費給巴布亞,但要取得一定的管理權。

此提議得到了英國政府和澳洲各殖民區的同意,并于1888年開始實施。英屬新幾内亞新政府于1888年9月在莫爾茲比港成立,威廉·麥格雷戈擔任新政府的首任行政長官。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901年初,澳洲各殖民區組建了聯邦政府,但出于經濟等方面的原因,直至1906年才正式接管英屬新幾内亞領地。同年,該領地改稱為澳屬巴布亞領地。

1905年,澳洲聯邦議會通過《巴布亞法》,廢除了1888年以來實行的聯合統治制度,設立了新的國家機關,包括巴布亞副總督、立法委員會、政務委員會和下級法院。

《巴布亞法》于1906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1908年,約翰·休伯特·普倫基特·默裡被任命為澳屬巴布亞領地首任副總督。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默裡在任時期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促進了巴布亞領地的發展。

他的政策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從澳洲聯邦政府選任官員,培養忠誠的公職人員;沿用英屬新幾内亞領地的分區管理制度和村警制度;建立農村參議會。

二是經濟方面,先後通過《土著勞工條例》、《土著居民賦稅條例》、《土著居民種植園條例》,以此控制勞工,發展種植園經濟。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三是教育方面,鼓勵教會創辦學校,重點推行英語教學和技術教育。四是醫療衛生方面,設立醫院,派遣巡回醫療隊和醫務助理,選派學生赴澳洲學習醫學。

五是宗教方面,傳播并規勸土著居民信奉基督教。1940年,默裡因病逝世,其後繼者仍延續其政策。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二、領地的統治

19世紀八十年代,德國殖民擴張的腳步邁向了南太平洋地區,經過與其他國家的争奪,最終占據了新幾内亞的東北部地區,從此開始了對新幾内亞領地的殖民統治。

一戰爆發後,澳洲軍隊對在德屬新幾内亞駐守的德軍開戰,經過交火,德軍戰敗,由此澳洲接管了德屬新幾内亞地區。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巴黎和會後,澳洲聯邦政府正式獲得了對德屬新幾内亞的委任統治權,開始了對新幾内亞的統治。

1880年2月,德國銀行家漢斯·馮·布萊赫羅德爾和阿道夫·馮·漢澤曼在南太平洋地區成立南太平洋群島商業與種植園公司。

同時向當時的德國政府建議吞并新幾内亞島。當時的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援他們的提議,并且鼓勵他們成立新幾内亞公司。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882年,德國政府派人到俾斯麥群島建立椰子種植園,這标志着德國開始了對南太平洋地區的殖民擴張。

19世紀八九十年代,德英兩國就新幾内亞領地問題出現争議,通過聯合聲明與簽訂條約,規定了兩國的領地範圍。新幾内亞的東北部屬于德國領地。

1885年,新幾内亞公司獲得了德屬新幾内亞領地的管理權,但後期因種植園經濟失敗,最終放棄了對領地的行政管理。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899年,德國政府接管了德屬新幾内亞領地,先後任命魯道夫·馮·貝甯森、艾伯特·哈爾為總督,對德屬新幾内亞進行管理。兩位總督對德屬新幾内亞的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政治方面,任命村吏,每個村社任命一名村長和一名通訊員,分别負責村内日常事務的管理和消息的傳遞;将沿海的屬地分為八個管理區,每區派一名專員。

建立警察制度,這些舉措有利于德國政府與該屬地的聯系,加強了對屬地的控制。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經濟方面,頒布《勞工法》和《土地條例》,保障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和土地,但也是以帶來了土著人與歐洲移民的沖突。

教育方面,創辦學校,教授德語,培養熟練和半熟練的技術勞工。

澳洲接管并統治德屬新幾内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9月11日,澳洲應英國政府的要求派軍隊在科科波附近登陸。

與德軍交火并擊敗德軍,并通過電台宣告澳洲占領了新幾内亞。德國在新幾内亞的統治結束。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914年,澳洲接管德屬新幾内亞領地後,在該領地實行戰時管制,直至1920年澳洲取得該地的委任權。

在此期間,澳洲對新幾内亞的管理基本延續德國政府的政治和經濟舊制,對該領地的德國人實行寬容政策,隻要他們保持中立就可以參與新幾内亞的管理。

1919年,巴黎和會之後,新成立的國際聯盟将德屬新幾内亞領地的統治權委托給澳洲。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澳洲在接管之後面臨着兩大主要任務,一是處理戰時軍事設施和有關德國的問題,二是提高新幾内亞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促進社會進步。

在戰時軍事設施和德國遺留問題上,澳洲拆除了戰時軍事設施,将德國人在新幾内亞的财産全部沒收并作為戰争賠款的一部分,遣送德國種植園主和商人回國。

在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準方面,澳洲在各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全面提高當地經濟發展,保障居民生活。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在政治方面,延續了德國所實施的村吏制度,繼續聘用村長和通訊員,将新幾内亞地區劃分為七個管理區進行管理。

在法律方面,廢除了德國頒布的法律,于1921年頒布并實施了《新幾内亞法》。

在經濟方面,椰幹等經濟作物的産量得到增加,黃金成為了新幾内亞最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增加了财政收入,頒布《土地條例》。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規定隻有政府才能購買土著人的土地,歐洲人隻能租賃;在勞工方面,頒布《勞工條例》,規定勞工合同的正常期限為三年,最低工資為每月一進制,每周工作時間為五十五小時。

提高了勞工的待遇;在醫療衛生方面,在每個管理區建立醫院,在偏遠地區設立巡回醫療隊,以此保障居民的健康;在教育方面,主要依靠教會辦學。

這些措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問題。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如《土地條例》的頒布保障了土著居民的土地,但是在此之前歐洲人就已經占領或購買了大量土地,是以仍有大量土著居民缺少土地。

同樣,在勞工問題上,很多雇主“陽奉陰違”,不遵守《勞工條例》的規定,用強迫或者欺詐的手段誘騙勞工簽訂勞動合同。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三、軍事統治

1941年1月,新幾内亞首府拉包爾被日軍攻占,成為了日軍侵占南太平洋的主要前進基地。

之後,日軍迅速占領了新幾内亞和巴布亞的大部分領土,甚至企圖攻占巴布亞首府莫爾茲比港。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從1942年下半年起,美澳同盟軍陸續收複被日軍攻占的新幾内亞和巴布亞地區,直到1945年8月戰争結束。随着日軍的攻占,巴布亞和新幾内亞互不聯通的局面被打破。

為滿足戰時管理需要,澳洲決定将兩地合并為澳屬新幾内亞行政機關,進行統一管理。澳屬新幾内亞行政機關對巴布亞和新幾内亞進行分區管理。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在日軍占領區,主要是上司當地軍民反抗和瓦解日軍的侵占;在未被占領的地區,基本維持原有統治,主要是加強巡邏,幫助當地居民恢複被戰争破壞的地區。

在戰争初期,管理者主要是收複被日軍占領的地區,但随着美澳同盟軍在戰場上的接連勝利,管理者日漸重視巴布亞和新幾内亞人民的需求。

開始在兩個地區創辦學校、進行醫療救治等。澳洲對巴布亞和新幾内亞領地的統治,1945年,二戰結束,澳屬新幾内亞行政機關對巴布亞和新幾内亞的軍事統治也随之結束。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0月30日,傑克·基裡·默裡被任命為這兩個地區的第一任行政長官,與澳洲來的文職官員組成臨時文官政府,接管了巴布亞和新幾内亞。

臨時文官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對巴新人民進行戰争賠償和重建巴新人民的家園,恢複該地區的社會發展。

在戰争賠償上,澳洲政府對所有遭受戰争損害的居民進行了賠償,包括被損害的人和房屋、土地等個人财産。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針對因戰争失去勞動力的居民,澳洲政府每月給予3澳洲磅的補償。截至1950年底,政府已累計支付給巴布亞和新幾内亞居民超過200萬澳洲鎊的補償金。

在戰後重建上,澳洲政府予以巴新地區足夠的關注和相對充足的資金支援,臨時文官政府為巴新地區制定了政治、經濟、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未來發展計劃。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通過澳洲政府的支援和臨時文官政府的努力,巴新地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進步與提高,經濟上,到1952年,共發展153個農業合作社,總收入已達80多萬澳洲鎊。

政治上,1950年,第一批地方政府委員會在哈努阿巴達和巴盧安建立,重建了管理站和巡邏隊。

醫療和教育上,1950年,公共衛生事業的經費支出達到了260萬澳洲鎊,是1939年相應支出費用的14倍,政府創辦了77所醫院和613處簡易醫療站。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接受醫療服務的人數已達到85萬。同年,教育經費投入110萬澳洲磅,在巴巴新幾內亞的學校裡接受教育的兒童達到13.28萬人。

自1945年以來,經過五年發展,巴新地區基本實作了重建的目标,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951年,澳洲進行選舉,自由黨和鄉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赢得選舉,孟席斯擔任總理并對政府部門進行調整,将原有的海外屬地部改為屬地部,任命哈勒克斯擔任部長。

哈勒克斯十分關注巴新地區的發展,對巴新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發展”和“均衡的發展”的發展原則,“自上而下的發展”強調的是希望廣大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巴建立設與管理。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均衡的發展”則是強調,巴新不僅要重視經濟、醫療、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發展,更要各方面均勻的發展和平衡的進步。

較之前的托管政府相比,哈勒克斯在任時的巴新托管政府有三大顯著特點:一是巴新從澳洲獲得了高額的補助金。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1962年,澳洲給巴新地區的補助金達到了3458萬澳洲鎊,而在1952年時,補助金僅有1057萬澳洲鎊。

二是巴新政府的行政人員大幅增加,1952年在巴新工作的澳洲公務人員約有1200人。

到了1960年,共有3623名澳洲籍官員以及334名土著籍官員在托管政府工作。同時政府還雇傭了其他行政人員近8000人。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三是澳洲對巴新地區的控制更加嚴密,上屆澳洲政府官員很少關心巴新屬地的事務,但自從在巴新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員之後,澳洲政府對巴新的視察更為頻繁。

巴新托管政府所做的決定也要上報澳洲政府。與經濟、醫療、教育等行業快速發展相比較,巴新地區的政治發展速度緩慢。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其主要原因是,澳洲政府想通過限制巴新地區的政治發展速度,以“均衡”當地經濟、醫療和教育等行業的發展水準,進而忽視了巴新地區政府和人民在政治上的發展需求。

1949年3月,澳洲聯邦議會通過了《巴布亞新和新幾内亞法》,原有的《巴布亞法》和《新幾内亞法》停止使用。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新法律規定:巴布亞領地和新幾内亞托管地合并為一個行政機關,稱巴布亞和新幾内亞領地,以莫爾茲比港為新領地首府。

領地内設立立法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立法委員會是立法機關,由28名成員構成,其通過的法案需要送出給澳洲總督審閱,獲得準許後才可生效。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地方政府委員會是地方管理機構,其成員需經過行政管理提名、澳洲總督的任命。

立法委員會成立于1951年11月,成員由澳洲人、歐洲人、巴新人和新幾内亞人組成,其中大部分的成員是由政府任命。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各項提議和計劃總是能夠以多數通過。這引起了非官方成員的不滿。

淺析二戰後,巴巴新幾內亞非殖民化的動因與背景的組成

他們認為立法委員會“隻能做哈斯勒克和屬地部允許它去做的事情”,沒有表現出立法委員會應有的職能,并提出立法委員會的非官方成員有權對他們不同意的政策進行修改的提議。

這一提議并沒有被澳洲政府采用,因為澳洲政府不允許該地的政治發展速度超過經濟的發展速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