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作者:潮汕民間故事

有德走遍天下

田頭何村公門樓

據2013年出版的《潮州市楓溪區志》第530頁記載:

田頭何村民委員會,位于區管委會駐地東南,東至護堤公路,西鄰田頭村,南界潮安縣浮洋鎮潘劉村。創村于元朝末年,由何梅桐從福建莆田梅嶺遷來,300年前,村中已有紡制紅頭繩,做薄闆尿桶等手工藝。正月初八日為村傳統節日。村中有溫泉資源,水溫高的地方有50°C。

村中的公門樓,相傳是元末起義陳友諒的軍師何野雲洪武年間所建,後在此定居創鄉。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虱母仙給田頭何村建造的公門樓,有什麼奇妙之處呢?在舊時通常建房子,中間的主梁(俗稱梁母)需要找一根又大又粗的杉木,但是這座公門樓,中間的主梁卻是一根細小的竹竿,跟周圍的杉木梁比起來顯得太小了。沒錯,這就是虱母仙何野雲高超的建造技藝,用一根竹竿做公門樓的主梁,而且從明朝儲存到現在都完好如初,還很牢固。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

為什麼虱母仙用竹竿做主棟梁呢?原來,在潮州話中,“竹”和“德”同音,虱母仙用“竹”來教化世人:主梁在房子的重要性,跟道德在做人中的重要性相同。虱母仙希望:田頭何村的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德”,《周易》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有德走遍天下。有因必有果,有德的人,子孫後代必然繁榮昌盛,善惡到頭有報的因果。虱母仙本身就是有本事又有道德的人,是以他成為神仙受萬民敬仰。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虱母仙考論

********************

“虱母仙”與“何野雲”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潮汕地區的概念,我們的概念是“虱母仙”,此名具有唯一性,天下隻此一位。潮汕自古以來的說法,就是陳友諒軍師虱母仙。在潮汕如果對人說“何野雲”這個名字,不一定人人知道,但是如果說“虱母仙”,老幼婦孺幾乎個個都知道;

清初潮陽的第一部縣志康熙《潮陽縣志》(廣州越秀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有藏書),嘉慶《潮陽縣志》卷十二,和後來的光緒《潮陽縣志》,對虱母仙的表述,标題都是“虱母仙”,而不是“何野雲”,因為“何野雲”這個名字沒有唯一性,存在同名同姓者。

而江西自稱的裔孫,換了概念為“何野雲”,問題是,“何野雲”此名不具有唯一性,“何野雲”這個名字不是他們豐城獨有的。我們漢字的性質,會存在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名字是“何野雲”不代表就是虱母仙。

讀者要注意區分概念的不同,如果概念不清晰就會被誤導:

“有心人宣稱大量明清史料,證明何野雲是豐城的”。這句話咋看之下沒有問題,但如果細心點思考,問題是,“何野雲”這名字不具備唯一性原則,同名同姓古來有之,“何野雲”不能等同于虱母仙。本段開頭的那句話,有轉換概念的問題,主體搞錯,不明确。有文字遊戲的嫌疑。

此處要澄清的是:沒有任何一項明清官方史料證明虱母仙是他們豐城的所謂朱棣國師。相反,古代有正史性質的官方地方志《潮陽縣志》,明清存世至今的總共有四部,其中有三部記載了虱母仙。康熙《潮陽縣志》卷十七,嘉慶《潮陽縣志》卷十二,和光緒《潮陽縣志》卷十三,明确虱母仙是從陳友諒兵敗,裝瘋賣傻來到舊時潮州府。并且潮汕各地的曆史記錄,确認虱母仙就是活動在明朝洪武期間,并且羽仙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潮汕三市的多項官方志,和文物古迹,和潮汕三市各村各寨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傳言,虱母仙是陳友諒軍師。并且更關鍵的是,豐城何野雲和潮汕虱母仙,所處的年代還不同。虱母仙是活動在朱元璋洪武年間,陳友諒兵敗後的時期,而他們的“豐城何野雲”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樂時期及之後。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清初康熙《潮陽縣志》和後續版本多次确認

作為地方性正史的古代官方志連續記載虱母仙,清朝初潮陽第一部縣志康熙《潮陽縣志》卷之十七,嘉慶《潮陽縣志》卷十二,和光緒《潮陽縣志》卷十三,多次記載虱母仙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潮。

康熙是清朝的初期,說明清初,民間和官方已經廣泛知曉虱母仙陳友諒軍師。而距清初時間不遠的明朝官方志不願記錄虱母仙,是可以了解的。因為虱母仙是明朝曾經的敵對分子。到了清朝建立後,距明朝末僅僅43年的潮陽的第一部地方志,康熙《潮陽縣志》馬上對虱母仙進行了記載。後來,嘉慶《潮陽縣志》,光緒《潮陽縣志》再次對虱母仙的身份進行了确認。

明朝官方志不願記載虱母仙,證明虱母仙是明朝曾經的敵對分子,陳友諒的部下。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陳友諒的另一位參謀“幕講僧”,作為跟虱母仙一樣的同為陳友諒幕僚的“幕講僧”,明朝官方志不願記載,而到了清朝雍正時期才被錄入官方志《甯波府志》。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清朝潮陽第一部縣志康熙《潮陽縣志》,嘉慶《潮陽縣志》,和光緒《潮陽縣志》關于虱母仙的記載,原文: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扡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後吉兇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分析:

《潮陽縣志》對虱母仙的身份記載,“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可以了解為:

虱母仙,或許名字是何野雲,追随陳友諒後兵敗,假裝瘋癫來到舊時潮州府。

佯狂:[拼音] [yáng kuáng],[釋義] (動)假裝瘋癫

是以,虱母仙的名字是不是“何野雲”,是有疑問的!但是陳友諒下屬的身份,則是肯定的。

陳友諒兵多将廣,有60萬人馬。虱母仙不一定是那位在權利核心的鄒普勝,姓名不一定會被曆史記載。從《潮陽縣志》的考證,虱母仙曾經是陳友諒手下是确定的。

陳友諒軍師,虱母仙化名“何野雲”的含義:

何:不願世人知道他從何而來

野雲:野鶴閑雲任逍遙

注:虱母仙不可能是欽天監,如果是欽天監,他就不必假裝瘋癫躲避明朝的追捕。

*

今人說曆史會真嗎?

《潮陽縣志》是直接說明虱母仙來曆的官方古籍,并且是多次記載。虱母仙活動在明朝洪武年間的各種事迹,跟《潮陽縣志》互相對證,大量古籍官方史料證明虱母仙是陳友諒軍師。

今人說曆史會真嗎?以今人的非官方、非第三方、非客觀、非中立性、自己證明自己的論述、用一本無法考證真僞的族譜,妄圖推翻古代官方的、第三方、中立性客觀的、集合了不少先賢編纂組考證的多個版本的古代《潮陽縣志》。以今人的非客觀的論述,妄圖推翻古代先賢考證的客觀的官方志《潮陽縣志》,合理性有多少?

有心人例舉的任何官方文獻,都沒有直接證明他們的祖先是虱母仙, 隻是靠主觀人為的猜測和推測。

史學考證需要嚴謹,不能靠馬馬虎虎、隐隐約約臆斷猜測。就像一個數字,多一個小數點或者少一個小數點,結果都大不相同。曆史不能靠猜測臆想下結論,不能靠張冠李戴地講故事,不能靠模棱兩可的“好像”“仿佛”“可能”等猜測,就下結論虱母仙是他們的。荒謬的是:豐城何野雲和潮汕虱母仙,所處的年代還不同。虱母仙是活動在朱元璋洪武時期,而他們的“豐城何野雲”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樂時期及之後。

世上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 但天下虱母仙隻有一位。

不是所有名字叫“何野雲”的人,都是虱母仙!

**************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虱母仙”與“何野雲”是不同的?

汕頭電視台報道“虱母仙”

---------------------------------------------------------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

陳友諒軍師,化名何野雲介紹: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元地僊何野雲先生畫像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洪武年間(1368-1393年)陳友諒軍師,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化名何野雲。

何野雲者(公元1325~1393年),據說是湖北人,世稱“虱母仙”、邋遢道士,羽仙後尊稱: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其人上知天文、下識地理、風水五行,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公元1360年,何野雲事助陳友諒,揭西金和鎮仙坡村楊氏二世祖仕崇公跟何野雲一樣同在陳友諒的陳漢政權為官。這就是何野雲與楊仕崇公同朝為官的來曆。後來1363年鄱陽湖一戰陳友諒敗亡。陳友諒兒子陳理率殘部投降朱元璋,楊仕崇公随陳理投降朱元璋。後仕崇公跟随朱元璋轉戰江浙與元軍作戰,屢立戰功。在一次戰役中,仕崇公與元軍作戰力竭暈死,公坐騎白馬駝回。明朝剛建立,官封兵部侍郎,不久公去世,坐騎戰馬絕食而死。戰馬葬于公墓右側,稱義馬墳,現墓仍完好。墓及義馬墳1991年裔孫集資重修。(資料來源:揭西仙坡村楊氏後人)。

而當時陳理投降朱元璋時,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不願投降朱元璋,是以他隐姓埋名流落潮汕。

後來何野雲雲遊到揭西仙坡村,在楊家逗留了三個月,感念舊時與楊二世祖同朝為官之誼,指點楊氏後人建了寨門和祠堂,留存至今。後來,仙坡鄉鄉民因虱母仙幫助開創仙坡鄉大寨門有功,于大寨之東建“三山永峙”廟供祀虱母仙,廟中左邊祀隴尾老爺。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1. 惠來“忠孝”石,表達虱母仙“何野雲”對舊主的思念與忠心。
  2. 虱母仙“何野雲”洪武元年(1368年)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懷念故主陳友諒,同樣是虱母仙“何野雲”對舊主陳友諒的思念與忠心的表現。

***洪武元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43歲,自稱虱母仙裔孫者的祖先才14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1. 虱母仙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虱母仙就算臨終之時,也依然對舊主陳友諒忠貞不渝。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時間證明,符合陳友諒兵敗後的時間

“有心人”說:明朝潮州政府不會讓何野雲逃過明朝對于陳友諒餘黨的清算,不可能留了行迹在此,還有碑刻記錄。“有心人”真是很可愛,選擇性地裝傻。陳友諒軍師取“何野雲”這個化名,不正是為了躲避明朝的清算,才隐去他的真實姓名。那時候的“何野雲”在潮陽,無人知道他是陳友諒的軍師,隻知道“何野雲”。這也導緻了直到現在,他的真實來曆無人知曉。

潮汕人都知道,虱母仙得仙衣,隐變形骸,以邋遢道人的形象遊走于潮汕,化名“何野雲”,躲避官府,是以一直沒透漏身份,一直到臨終,才留了一首遺詩,隻是說了是漢室一丈夫,沒透漏具體身世,也是對鳳港養女的保護,不會受到牽連。就算建廟祭祀,也是祭祀一位神仙,正是這個模糊的身份,不知道具體身世,官府如何追究?追究是名不正言不順。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古代文學體裁,唐詩、宋詞、元曲等,其中元曲的特征是:通俗化,口語化,生活化。

虱母仙何野雲此詩創作于元末明初,文風有明顯的元曲特點,通俗易懂,口語化。

作為對照,同時代的經典名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自于元曲《琵琶記》,也是創作于元末明初。這首曲用了“我本”作為這句曲的開頭,而何野雲的遺詩也是用“我本”開頭。可見他們有同時代的相似風格。

虱母仙何野雲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元末,是以他的文風有帶有顯著的元曲風格,同時從這首詩的文風,證明了虱母仙何野雲遺詩的真實性!

下面是一些時間證明:

洪武元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五皈寺”碑刻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洪武元年,符合陳友諒兵敗後流落到潮的時間。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詳情可參考關于“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鄉,亦有記錄何野雲到華古岩隐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陳氏始祖墓可以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何野雲在潮汕。潮陽明朝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此時何野雲應該是48歲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陳友諒是其40歲左右的中年時期。他曾為陳友諒軍師,故碑碣為國師何野雲。

明陳氏始祖墓碑碣: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間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而不是信仰其他時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但世上虱母仙隻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虱母仙。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洪武元年,1368年,五皈寺記載,何野雲到沙隴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懷念故主陳友諒;
  • 洪武元年,1368年在華古岩避世隐居期間,增建内山門;
  • 洪武二年,1369年,何野雲建陳店草尾村寨門;
  • 洪武六年,1373年,何野雲建潮陽陳氏始祖墓,位于潮陽和平鎮。

種種這些事迹,從時間上證明,明朝剛建立的時候,1368年,虱母仙已經在潮汕了,這個證明自古以來傳言的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從時間上來看是吻合的。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虱母仙”生于1325年,洪武元年,1368年虱母仙是43歲,中年時期是一位風水師的黃金從業年齡。

而最近出現的認祖宗的人(生于1354年),洪武元年,1368年,認祖宗者才14歲。明朝剛建立的時候,認祖宗者還是個未成年的兒童。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做風水師建祠堂或寨門嗎??這說明:虱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衆所周知,虱母仙沒有子嗣,隻有一養女,即鳳港四世祖嫲趙氏,養女給養父養老,并送終造墓,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虱母仙的養女趙氏生于1347年,養女比虱母仙小22歲。這符合人之常理。但是認祖宗者卻比養女趙氏還小7歲,這不合常理,養父不可能比養女小。這說明:虱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虱母仙并非明朝的官員或者官方的堪輿者,明朝的當代官方志沒有記載,這很正常。事實上,民間地理師要引起官方的關注并記載入史志書,史來有幾人?曆朝曆代,大部分的民間堪輿地理師,官方志也無記載。但是,“虱母仙”信仰在民間流傳與興盛,到清朝初期,康熙年間,潮陽第一部縣志《潮陽縣志》對其進行了考證,并記載。明朝的當代官方志沒有記載虱母仙,這恰好證明虱母仙不是明朝的官員或官方的堪輿者,隻是民間的地理師。并且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虱母仙是明朝曾經的敵對勢力人員,明朝官方志也不願意記載。

但是認祖宗者自己宣稱其祖先是明朝永樂年間欽天監規劃皇陵(真假未經考證)。這說明:虱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陳友諒軍師 VS 曆史無記載的所謂朱棣欽天監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衆所周知,1363年,陳友諒兵敗後,其幕僚之一,軍師為了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化名“何野雲”流落潮汕,陳友諒軍師使用何野雲這個化名的時間,是元末到1393年之間。而江西豐城,據說也有一個“何野雲”,他們宣稱其是1413年根據明成祖朱棣賜詞,而後稱“何野雲”,他們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字,是1413年之後。

根據兩者化名的由來可知,陳友諒軍師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号,比豐城的早近半個世紀。直到陳友諒軍師虱母仙在1393年終老,過20年後,1413年後豐城才有另一個“何野雲”。換句話說,潮汕在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3年間的何野雲,隻有一位,即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因為豐城的是明朝永樂1413年之後才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字。據此可知,他們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小結,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曉,洪武年間(1368-1393年)何野雲的各種在潮活動的事迹,就是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的活動事迹。

是以,如果把洪武年間的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的事迹,張冠李戴到永樂年間後的另外一個“何野雲”身上,是不嚴謹的,不符合史實!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同一個時代,同一個行業,會有不少同名同姓的人,下圖例舉小部分當代同名同姓的明星。網絡搜尋,會發現同行業同名同姓的很多。而如果時間範圍擴充到不同時代,同名同姓的人會更多。

而作為同行業裡的人,他們的從業特征,會有類似之處。比如認祖宗者說的“闆凳定向”方法,除了虱母仙使用過,楊筠松楊公,賴布衣賴公等都有傳說使用過“闆凳定向”的技法。是以認祖宗者想象總結了虱母仙所謂十大特征,臆斷說虱母仙和他們的祖宗特征一樣,借此證明是同一個人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是建立在想象之上,違背史學常識。還有首先要清楚的是,虱母仙和他們的祖宗,所處的年代都不一樣。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虱母仙在潮的時間事迹

虱母仙何野雲在潮作品很多,由于年代久遠,大部分何野雲在潮的事迹都沒有時間記錄,或記錄不詳,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時間記載的何仙在潮事迹(詳情可以網絡搜尋相關事迹),歡迎有相關資料的朋友補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被塵封的何野雲事迹和記錄不斷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一起探讨,功德無量!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從上一小結的分析已知,洪武年間(1368-1393年)的何野雲各種事迹,實際就是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的活動事迹。洪武年間的“何野雲”不是豐城的,因為他們是1413年之後才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字。

洪武年間的何野雲其中有一些事迹,是有官方記錄的,比如:

  • 政協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委員會編纂的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虱母仙何野雲到五皈寺登丘念故主陳友諒,以及第107-108頁記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何野雲重修金徑古寺;
  • 《潮陽市志》下冊 (1979~2003) 第816頁,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虱母仙何野雲建仙城寨并掘地取泉,現為文物保護機關;
  • 《潮陽縣志》 1997年版第930頁,記載虱母仙何野雲墓的詳情,盧氏四世祖遵其遺囑葬之于此,盧氏四世祖終老于1394年,故其安葬何野雲的時間是1393年是準确的,虱母仙何野雲享年68歲;
  • 《潮陽縣貴嶼鎮志》第2頁記載鳳港欹寨門為何野雲所建,欹寨門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潮陽縣志》1997年版第924頁亦有記載欹寨門。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清代學者早已發現:虱母仙何野雲被托名冒名現象,且虱母仙何野雲無後裔。本文引用清代學者的論述做一些分析: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的論述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發文,論述了虱母仙的由來,認為:“潮人最信風水之說,其圖谶往往托之虱母仙。虱母仙者,明初何姓名野雲,或雲陳友諒之軍師也。友諒敗,遁來潮,......,虱母仙卒,無後,葬者家皆為之祀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意思是,潮州人最信風水,有人會把一些奇特的建築,托名成是虱母仙。陳友諒敗後,軍師虱母仙隐姓埋名,隐居潮州,虱母仙何野雲去世後,沒有後人,由安葬他的鳳港盧家祭祀。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的這段論述,透露了四點重要資訊:

一是,“其圖谶往往托之虱母仙”,表明清代的學者已經發現存在虱母仙何野雲被冒名托名的現象;

二是,“友諒敗,遁來潮”,肯定了虱母仙是陳友諒的軍師;

三是,“虱母仙卒,無後”,虱母仙無後,虱母仙無所謂的裔孫,如果有就是編造的神話;

四是,“葬者家皆為之祀雲”,虱母仙去世,由安葬他的鳳港盧家祭祀。

清代學者的論述,再次證明了《潮陽縣志》對虱母仙的表述的準确性。

*

清代學者論述“虱母仙無後”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論述的,虱母仙去世後,安葬虱母仙的鳳港盧家,四世祖媽趙氏是虱母仙的養女。養女生于1347年,養女比虱母仙小22歲。這符合人之常情。但是“豐城何野雲”卻比養女趙氏還小7歲,這不合常理,養父不可能比養女小。這說明:虱母仙何野雲和“豐城何野雲”不是同一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豐城的官方資訊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自稱“虱母仙裔孫”的人,否定軍師的身份。豐城的官方,是否也這樣認為呢?在豐城市官方網站,政府資訊公開可以看到,豐城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對何家提案的答複,何家的提案是:“關于挖掘何野雲等豐城曆史名人文化資源的建議”。人大的答複是:何野雲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師。從這裡可以看出,豐城官方也是認可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

自稱“虱母仙裔孫”的人,還宣稱何野雲的墓在豐城,但是從豐城官方的答複看到的是:“何野雲墓位于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鳳港鄉鳳頸下手砂”,這說明,豐城官方也是認為何野雲墓是在潮陽鳳港的,鳳港的墓是文物保護機關。而豐城的所謂何野雲的墓,是2021年建立,也沒見到有曆史的痕迹,沒有古碑,沒有衣冠,沒有骸骨,沒有史書記載。

從豐城官方的資訊内容,我們不禁要疑惑,自稱的“虱母仙裔孫”,提供的資訊有多少是真的?

*

清代學者論述虱母仙何野雲被冒名托名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的論述,清代的學者已經發現虱母仙何野雲被托名冒名的現象,這個得到實際事例的證明。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生活并終老在明洪武年間。但是虱母仙何野雲終老後的其他時代,有其他的“何野雲”托名。目前發現有至少其他三位叫“何野雲”的地理師,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下面表格整理了這四位不同的何野雲的事迹清單:

并非所有名叫“何野雲”的人,都是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四個“何野雲”活動的時期

按照事迹的時間順序,整理了目前找到的關于何野雲活動的時間,發現有四個時期的何野雲存在,時間跨度很大,頭尾橫跨了200多年,下面做對比分析。

第一位何野雲

* 虱母仙何野雲(1325~1393年)

第一位何野雲,即陳友諒軍師,元末明初,洪武年間的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第二位何野雲

* 豐城何野雲(1354~1456年)

虱母仙1393年終老,20年後,豐城有一位何德宏,自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賜詞,1413年後也改名“何野雲”,即“豐城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官方文獻《新修南昌府志》記載,隻有記載:“豐城何野雲”這5個字,并無描述其細節,隻知道是明朝,具體是元末明初、還是明初、明中、明末并不清楚,但是明朝有276年。《新修南昌府志》的“豐城何野雲”,其履曆并不明确。

《新修南昌府志》說的“豐城何野雲”五個字,不能證明是“虱母仙何野雲”,同名同姓古來有之。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而這位“豐城何野雲”自稱的朱棣欽天監國師身份,并沒有官方史料證明,真實性不知!欽天監國師既然會沒有史料記載???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第三位何野雲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在成化年間1475年前後,還有一位何野雲。

洪武年間的虱母仙何野雲(1325~1393年)和永樂年間的豐城何野雲(1354~1356年),在成化年間(1475年前後),這個時期以上兩位何野雲都不在人世了!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第四位何野雲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在萬曆年間(1573-1620年)還有一位何野雲。

而這個時間,洪武年間的虱母仙何野雲(1325~1393年)和永樂年間的豐城何野雲(1354~1356年),這兩位何野雲如果在世的話,都已經兩百多歲了!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根據以上對何野雲事迹時間脈絡的整理,發現明朝時期大概有4位何野雲活動。

甚至在清朝時期,也有“虱母仙”的存在。但是,廣泛認可的,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虱母仙何野雲是從陳友諒而敗後,假裝瘋癫,隐姓埋名流落潮汕的,時代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到明初洪武年間,洪武二十六年,虱母仙1393年仙逝後,另外出現了其他“何野雲”活動的事迹,可能原因有下面幾個:

第一,由于時代久遠,或者其他原因,後人追加時出現誤會。可能本就是陳友諒軍師虱母仙的作品,但時間記載出現錯誤;也可能不知的原因的巧合;可能是同名或同姓,張冠李戴,作品後人追加的時候就冠名虱母仙。

第二,由于政治原因,明朝的追捕,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不敢公開他的本名,隻說化名,導緻記載出現欠缺。而且陳友諒軍師當年兵敗後不回家鄉,自然是想保全家人,免受牽連。軍師餘生孤獨,寂寞隻有自己知道。從他留下的“野鶴孤飛年又年”的詩句可知他當時的心境。

第三,是由于年代久遠,作者已無從稽考,故托名他人。因為建築奇特,也歸“何野雲”所建造。

第四,商業目的,中國古代圖書的“托名”屢見不鮮,就是在著作上把作者的名字署名為某某名人。比如:《搜神後記》一書,其作者署名為陶淵明,事實證明,書中的一些事情都發生在陶淵明其身故後,是以陶淵明不可能是該書的作者,隻是原作者的“托名”,利用的就是這位“五柳先生”的“名人效應”。

同樣,洪武後面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仙逝後的從業者,大樹底下好乘涼,一些地理師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以求利用“名人效應”,自稱“何野雲”的,達到友善從業的目的也有可能的。

傳言虱母仙仙逝之後還有零星的一些所謂“何野雲”的作品,甚至在清朝也傳言有何野雲的作品,還有台灣地區也有。據觀察,現代也有某些“風水師”用“何野雲”的名号,以便讓事主信任。

第五,也是普遍認知的,有未經考證的說法,傳言洪武年間虱母仙仙逝之後,後來有徒子徒孫用“何野雲”的名号在外行走。或者是虱母仙的後人或者傳人,用虱母仙何野雲的名号在從業。或者他人借名,借用虱母仙何野雲的名号從業,友善業務。

以上原因隻是分析猜測,畢竟無法親眼目睹600多年前的明朝發生的事情,隻能根據有記載的資料分析,隻能接近真相,曆史無法100%還原。

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但世上虱母仙隻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虱母仙。

有人自己列舉的種種相似的特征,認定他們是虱母仙。考證曆史,需要在嚴謹的科學考證基礎上進行研究,不能馬馬虎虎,似是而非做武斷。很多風水堪輿者有共同相似之處,二是所謂相似的特征基本是主觀推測之詞,并無實際證據。其實堪輿技術高深的大師級地師,技法都有類似之處,比如風水祖師楊筠松楊公和賴布衣仙師,都采用過桌椅定位,碗筷定位等方法。

帶着目的性質的考證,是不客觀公正的。因為曆史久遠,我們現在隻能盡可能的找到最接近曆史真相的答案,而無法絕對化的還原600多年間具體發生的事情和細節。

是以說眼花缭亂,難辨真假,曆史應該以官方記載為本,官方是客觀的認證。而個人的說法,包括未經考證的族譜,也許會帶着個人的目的的記載。

曆史研究中,《族譜》不能做為論證史觀的正式依據。正式論證依據的,是官方的《志書》。

還有,自己編的故事,同樣不能作為史料。

*

當然,民間傳說和曆史史書,不能等同。民間流傳的各種各樣的關于虱母仙的傳說,表現了人們對虱母仙的崇拜,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倡導不屈不撓的精神,善惡有報的因果,和天下為公的思想。神話的意義就是你永遠有夢,真假不重要,是人們的寶貴精神财富,是一種精神追求。

*

族譜不能做史料的原因

比如廖均卿,廖均卿的族譜說,長陵蔔選,是他一個人選的,永樂皇帝對其他所有風水師都不滿意,還殺了王侃、吳永等風水師。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這個說法,被正史否定。正史記載的是:陵寝建成後,朝廷論功行賞,王侃居首功,升易州同知,後又欽天監監正,欽天監一把手。吳永也沒有被殺,被封為僧錄司右闡教,從六品。廖均卿,寫家譜說,皇帝隻是賞賜一把扇子,遊朝宗寫家譜說,皇帝賞賜了一件衣服。

地理師陳益峰在文章“明朝天壽山皇陵,經考證為王賢、王侃、馬文素等人蔔選”中考證:十三陵的主要蔔選者王賢,其次是王侃和馬文素。廖均卿隻是有參與。遍查史料《明太宗實錄》等等記載,十三陵的主要蔔選者是:王賢、王侃和馬文素為主,吳永、曾從政、劉玉淵等人提過一些重要意見。遊朝宗、中山夅、非幻和尚、廖均卿等人參與。

現代地理師陳益峰在他的文章“永陵為官蔔,與民師無關”提到:自古以來,民間的地理先生,為了生活,愛吹牛,故事一大堆,對身世經曆,大規模的造謠,編造神話,給某某富貴人物接觸過一點點,就号稱誰的禦用風水師先生,編造給誰誰預測如何神奇,給誰看地理如何神奇。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古代朝廷,對民間江湖地理先生,非常慎重。一般是隻是征求意見,很少重用,防備和懷疑,遠大于重用。

是以,綜上述,在曆史考證中,應該以官方的志書為本,民間資料為輔,辯證的分析。

*

族譜不能作為史料,這是基本的史學常識

從百科中,亦可發現,“有心人”試圖修改百科的記載,被百科駁回了,原因是:“資料是族譜類,不能當作史料采用”。而“有心人”,大部分依據正是其族譜的記載,是非官方的記載。我們從百科的駁回,可以知曉,族譜沒有公信度,真實性存疑,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百科截圖:族譜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百科截圖:族譜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還有他們宣稱族譜記載其祖先是欽天監,參加了皇陵的規劃修建,但官方曆史書卻沒有記載,正常來說皇家的官員基本有史書記錄的。其族譜真實性有多少呢?他們的族譜可信度有多少呢?

所謂謠言止于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洪武年間,何野雲師下潮陽,萬古師功創仙城

據官方志書,(1979~2003)版《潮陽縣志》第816頁記載:虱母仙在洪武年間為仙門城建寨,并掘地取泉,後人取名“仙泉井”,現為文物保護機關。

虱母仙在洪武年間(1368~1393年),指點趙氏先到寶地九石埔寨。

并指點規劃後來的老寨和趙氏大宗祠,碧川祖發家後另建。是以碧川祖建老寨和趙氏大宗祠時,仙師已經仙逝了。是以仙城自古就有這個說法:“未有仙門城,先有九石埔”。因仙師指點,為紀念仙師,故名:仙門城,簡稱:仙城。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市志》下冊(1979-2003)第816頁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汕頭日報報導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文物保護機關 仙泉井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仙城安樂宮與仙泉井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仙門城趙氏族譜》大宗祠記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仙門城趙氏族譜》仙師廟(安樂宮)簡介

明朝洪武年間,何野雲仙師指點仙門城趙氏建寨并掘地取泉、指點規劃後來的老寨和大宗祠、遷葬始祖墓、安葬二世祖墓、指點三世祖生基。

*

虱母仙是陳友諒軍師的确鑿證據

根據官方文獻,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何野雲臨終時情況,有詳細的說明記載。何野雲留有遺詩一首,說明了他的來曆:

我本漢室一丈夫,

鏖戰異族驅北胡,

鄱陽一戰失首領,

埋名匿姓來于斯。

---何野雲 臨終遺詩

這首遺詩,何野雲自稱漢室一丈夫,而漢室就是陳友諒的大漢政權。鄱陽湖一戰失去首領陳友諒後,隐姓埋名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确地知道,何野雲就是來自陳友諒的部屬。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根據官方史書,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官方文獻《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

虱母仙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何野雲墓,是根據何野雲臨終前的囑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題字,也是何野雲授意的。現在的何僊陵裡,何野雲墓的墓碑,是古時流存下來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讓人奇怪的是,何野雲在潮做風水師,是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3年),并且終老于洪武25年,都是明朝時代。

為什麼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官方文獻《潮陽姓氏叢談》對此也有解釋:“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一般潮汕的墓碑,在元朝都不會打“元”的(除了少數一些元朝官員),因為“元”是外族,更不用說到了明朝時期。按照人性來分析,人會對打敗他的那個人深惡痛絕。何野雲對打敗他們的朱元璋深有恨意,此為人之常情。墓碑甯願打“元”朝而不打“明”朝,這是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的再次展現。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此墓碑為文物保護機關,不是現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間發黃的那塊為古碑留存至今。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另外,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雲,而是寫虱母山先生,是因為“何野雲”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

虱母仙1393年仙逝的證明

官方志書《潮陽縣志》1997年版 第930頁 有記載:鳳港盧氏四世祖依“虱母仙”遺囑安葬仙師,據此可知“虱母仙”比鳳港盧氏四世祖公早逝。而鳳港盧氏四世祖公卒于1394年,證明:“虱母仙”終老于1393年是準确的,享年68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縣志》1997年版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港頭張氏族譜》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辛酉歲,壽終主人宅中(主人盧以鹄排行鳳港盧姓四世祖),享壽68歲。臨終囑咐主人,将其棺柩安葬村前——練江南岸,風港鄉鳳頸下手砂;鳳港大橋東南邊。

墓因明未清初遭兵禍受破壞,至光緒十三年(1887)丁亥歲陽月重修。中碑高1.15米、寬0.34米。镌文:“元地仙虱母山先生墓,鳳港主人盧寬立”。号稱“吸水龜”、世人傳稱“鴨母噜薄殻”。坐坤向艮兼未醜分金。

“文化大革命”時期墓被毀沒,石碑失蹤。幸逢改革開放,中碑遺失多年,喜得于廢土中發現!将原碑複立中央,附上左右夾石,構造壹擺額全建石墓。墓園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港頭張氏族譜》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虱母仙墓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虱母仙墓 中間發黃的是古碑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文物保護機關

再有,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鹄,号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于元朝至正癸未,卒于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内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盧寬公終于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于1393年(盧氏安葬何仙骸骨于鳳港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何僊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由此可見,這個記載是實事求是的,符合常理。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虱母仙的化名:“何野雲”和“柯逸”

《潮俗叢譚》(汕頭大學出版社)載:何野雲,原名柯逸,化名何野雲,曾參加元末農民起義,任陳友諒軍師。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何野雲從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潮陽縣,為民做好 事,還替人看風水,蔔卦測字,自稱虱母仙。

《虱母仙的傳說》(廣東省揭陽市民俗博物館出版)認為:“柯逸”也很可能是“虱母仙”的另一個化名。為什麼呢?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殺,“虱母仙”化名“何野雲”逃亡邊遠蠻荒之地潮汕。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 “人”字旁改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隐居山林”之意;“野雲”和“逸”就更好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卷人俗世紛争,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閑雲野鶴、閑情逸緻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

“何野雲”和“柯逸”這兩個化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含義相似。虱母仙當年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流浪期間,為隐藏自己真正的身份,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化名,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為“何野雲”和“柯逸”都是化名,不是虱母仙的本名,化名不能刻在墓碑上,是以鳳港虱母仙的墓,碑石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

按照潮陽地區的習俗,死者生前的名,不會刻在墓碑上,墓碑上刻的是孝名,但是死者的姓會刻在墓碑上。從“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的碑刻可知曉,虱母仙生前并不姓“何”或“柯”。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虱母仙的傳說》第93頁

*

這樣了解則完全與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虱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結尾處有詩曰:

何人曉得是神仙

野鶴孤飛年又年

雲開露出牛眠地

留與人間種福緣

此詩是一首藏頭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即“何野雲留”,表明是何野雲留的詩句,亦表明仙師在潮汕地區的作品,是留給潮汕地區的一筆文化遺産财富。第二句“野鶴孤飛年又年”,表明何野雲自從陳友諒兵敗後,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風水寶地,何僊幫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項工程建築,都是其高超技藝的結晶。最後一句,表明何僊與潮汕人民的緣分,暗含勸世人為善結善緣。

民間資料

從上面的分析已知曉,洪武年間(1368-1393年)的何野雲各種事迹,實際就是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的活動事迹。除了官方的文獻有何野雲在潮活動的記載,非官方的,如胪崗鎮港頭《張氏族譜》和一些書籍也有類似的記載,何野雲曾經去拜谒參觀港頭二世祖墓。是以張氏族譜記載了何野雲這個事迹,并且記載了何野雲的生卒、生平簡介,還有何野雲墓。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總結,如果把洪武年間的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的事迹,張冠李戴到另一個時代,另外一個“何野雲”身上,是不嚴謹的,不符合史實!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虱母仙何野雲傳授的燈籠制作,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2022年5月20日公布的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西隴燈籠位列其中。衆所周知,“西隴燈籠”是元末明初陳友諒軍師傳授制作的,虱母仙何野雲點撥西隴人,要從事與“德”有關的産業,做人要有“德”,潮語“德”與“竹”同音,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彩燈上所寫的“财丁興旺”的祝福。這是西隴燈籠的文化内涵。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由西隴申請非遺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西隴村對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時間也是明朝洪武初,即約1368-1393年間,陳友諒軍師為了躲避明朝追殺,化名“何野雲”,流落到此。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古村落,西隴村對于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必然是客觀的的。這也證明了,《潮陽縣志》和其他各村的族譜,對于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記載,是一緻的。

*

賢人護衛,何野雲墓得以儲存

何野雲墓原來葬于江邊鳳頸下手砂,後來,由于練江河道淤積,水位擡高了,原來墳墓位置被淹了。族譜記載,直到1963年特大幹旱,練江幹涸。虱母仙墳墓露現,當時貴嶼公社書記張瑞江囑咐當地幹部作為文物予以儲存虱母仙墓,移到岸邊。傳說當年遷墳時,裡面還存一副道袍,一支塵拂,和少量遺骸, 因曆史久遠,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文化大革命”時貴嶼公社革命委員會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幹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過了一次“砸爛”之厄。後來虱母仙墓被遷到現在的位置。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思考1:朱元璋為什麼沒徹底追殺陳友諒軍師?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麼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後,陳理率衆退入武昌據守,衆将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元末第一猛将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隐居,采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後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僊,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北韓,後終老于北韓。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消息後,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過血的陳友諒軍師有可能是仙嗎?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衆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經文的友善說法。在佛家看來,衆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現象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于報道,網絡搜尋很多這方面的資訊。名人故裡争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雲湧的“故裡争奪戰”,女娲、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衆多曆史名人都未能幸免。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古來有之的現象 (網絡摘抄)

文天祥曾論,"家之有譜猶國有史也,史以記事實,譜以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可不顯哉。"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更直言,"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他将家譜與州志,甚至國史相提并論,更顯出家譜的意義重大。

網絡上關于“亂認祖宗,亂編族譜”的文章很多,古來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風,有些家譜更是肆意認祖,甚至按照推演,這種攀附風氣受到了乾隆的高度關注,嚴令整頓家譜編纂的号令便就此鋪設下去,要求各地督撫嚴查家譜中的僭越情況,更就此限制了各地普遍進行的修譜情況。上谕下來,糾察行動轟轟烈烈。

網絡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家族亂認祖宗,自認名人之後的情況,在全國都有例子,江西比較嚴重。在宗族不清的情況下自封血脈,實際上也是對宗族體系的一種蔑視。但另一些,古時本想趁此改族卻也是以招緻禍患的也不在少數。福建的胡學成兄弟刊修家譜案,就是一個典型又帶着悲劇色彩的例子。----摘自網絡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思考4:“虱母仙”考證

明 洪武一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 五皈寺”碑刻(文物保護機關)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而認祖宗的人,此時14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5頁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詳情可參考關于“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鄉,亦有記錄何野雲到華古岩隐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1369年,明洪武二年,何野雲在陳店為指點草尾鄉建寨門,此時何野雲44歲。而認祖宗的人,此時15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草尾族譜記載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而虱母仙幫潮陽陳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為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虱母仙此時應該是48歲左右。虱母仙此時應該是51歲,而認祖宗的人,此時19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未成年的兒童可以做風水師嗎?

而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們号稱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而他們的祖先生于1354年。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此時認祖宗者的祖宗才14歲;在洪武二年(1369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雲為在陳店草尾鄉建寨門,此時認祖宗者的祖宗才15歲;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陳氏始祖墓的時候,此時他們的祖先才19歲。14歲就來到潮汕做風水先生幫人建造宗祠和墳墓?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來做風水師嗎?由此可知,他們宣稱的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何野雲(1325~1393年)到潮時候的年齡,是一位風水師适宜的從業年齡,因為做風水師,一需要經驗,中年以後風水技術和經驗才逐漸豐富,太年輕無經驗和閱曆;二需要體力,尋龍點穴需要滿山跑,尋龍有時需要一天走幾十裡,沒有體力支撐根本無法完成,何野雲到潮時間正是其作為風水師的良好從業的年齡。

-

*

總結

官方文獻《潮陽縣志》是直接說明何野雲是從陳友諒而敗後來此,是直接證明其來曆。并且有物證:文物保護機關洪武二年(1369年)的五皈寺碑刻和文物保護機關“元”字的虱母仙古墓碑。“有心人”例舉的官方文獻都沒有直接證明虱母仙何野雲的來曆,憑牽強附會的猜測和推測,憑無法考證真僞的族譜,是不嚴謹的曆史考證。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有心人例舉的所有史料,隻能證明史上他們那裡曾經有個叫何野雲的人,但是無任何官方史料直接證明他們的何野雲是虱母仙。凡事是要有證據的,沒有直接的證據,隻憑牽強的臆斷想象,是不客觀公正的。

古往今來,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不止一人,但世上“虱母仙”隻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虱母仙!!!

如果把洪武年間的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的事迹,張冠李戴到另一個時代,另外一個“何野雲”身上,是不嚴謹的,不符合史實!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從史料學的角度看,距明末僅43年的清初康熙《潮陽縣志》的編纂組,對虱母仙的相關文獻,必然經過去僞存真,實事求是地考證過。他們也必然考證過距其不久前的官方志明朝萬曆《新修南昌府志》及民間書籍《地理人子須知》等文獻的記載,但是沒有采納,肯定是因為不認同《新修南昌府志》記載的豐城何野雲是潮汕虱母仙何野雲,或者說兩個地方的兩個何野雲根本就是毫無關系的兩個人。多次《潮陽縣志》的編纂組,作為官方志,必是經過多方的考證,實事求是,得出了更準确的對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做了詳細的闡述:“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

《潮陽縣志》的記載,必定經過論證和考證,而且是中立的考證,客觀可信,是官方的。“有心人”的推測,推論,和猜測,并不是中立的原則下做的考證,是有目的性的,選擇性的,是不公正的考證。“有心人”用非中立的,有目的性的,臆斷的,選擇性的考證,企圖推翻中立的官方考證“潮陽縣志”的記載,合理性有多少?

對于曆史,不能單憑一己的主觀臆斷妄下結論,需有官方的文獻直接證明。

***

多種史料,多種物證,多方印證,虱母仙是陳友諒軍師流落至此,準确無誤。

-

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并非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虱母仙。

  • 使用擦邊球式、迷惑性的文字,容易使人誤解,是不嚴謹的曆史考證。
  • 使用過多的想象,臆斷性的猜測結果,是不嚴謹的曆史考證。
  • 沒有證據直接證明虱母仙家鄉在他們那裡,憑牽強的想象臆斷,是不嚴謹的曆史考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了促進廣東,福建等地的招商引資而進行的主觀性研究,是不客觀公正的。

尊重曆史,去僞存真,客觀公正地進行曆史考證,這才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正确姿态,也是人間正道。

*

***結語***

在任何一個時代,各方豪雄基本會有顧問團,幕僚,智庫等團隊,各位豪雄在行事時會咨詢幕僚團隊的意見和建議。而陳友諒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庫的團隊,除了少數幾位前端的有文字記載的,大部分幕僚智庫團隊隻是在背景出謀劃策,而沒被文獻記載。相信虱母仙何野雲可能是沒被記載的陳友諒幕僚智庫團隊成員之一,屬于軍師的範疇。英雄不問出處,“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虱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史書官方志《潮陽縣志》、《潮陽姓氏叢談》、《潮陽市志》,和《鳳港盧氏族譜》、港頭《張氏族譜》等,還有自古以來無數的民間傳言,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而且何野雲早期到潮陽的時間明朝洪武元年,在五皈寺和華古岩都有記載。

虱母仙“何野雲”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實姓名,隻是化名。就像現代的藝人,有的會起個藝名,人們往往記住了他們的藝名,真實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龍”。

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曆史文獻所記載,是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具體細節(一些文獻隻能參考),肯定沒有确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潮汕就是虱母仙何野雲的第二故鄉,而且何野雲的骸骨也長眠在潮汕。我們可以說:“何野雲的故鄉在潮汕!”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間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而不是信仰其他時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雲”。

流光逝水,夢花幻浪,他的真實身份早已湮沒在曆史的塵煙之中,他就是一隻野鶴,一朵清雲,曾經逍遙在這片山水之間,給這方土地留下美麗的傳奇。記師尊“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仙城仙湖風景區福天宮内的介紹

田頭何村公門樓,有“竹”走遍天下,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

-

-

相關時間脈絡,可以點選參考下面文章:

-

重要 | 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在潮活動有時間記載的事迹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0616775010992701/

-

-

虱母仙在潮造福百姓

功德之盛,可輝日月

本着傳承民俗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宗旨搜集整理

為虱母仙的道行功徳留下片泥鴻爪。

歡迎轉載,功德無量!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