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釋出」普洱:持續建構生态文明建設 守護生物多樣性資源

作者:雲南網

雲南新聞(記者 徐豔軒)9月28日,"COP15春城邀請函"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釋出會普洱、西雙版納、臨沂專場在昆明舉行。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白兆麟表示,長期以來,普洱市委政府始終把生态環境保護作為第一責任和神聖使命,在不斷建設生态文明建設中,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上下最大的決心,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積極探索綠色發展路徑的實踐。普洱市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點示範區,率先探索實施GDP和GEP(生态系統國内生産總值)雙重核算、雙運作、雙提升機制,首次釋出GEP核算成果。積極申請并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署)發起的生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倡議。2020年,全市GEP占比7581億元,TEEB評估9602億元,找出綠色底。

努力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普洱率先在全省編制實施《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普洱實施方案(2013-2020年)》,頒布了《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規。率先建立"河(湖)龍與總檢察長"與"河(湖)龍與警長"的合作機制。制定并實施地方評價規範和技術标準,涉及34個重點産業的綠色産業發展。

在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資方面的努力不足。"十三五"期間,普洱市共投資2.34億元實施多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如保護亞洲象、西部黑冠長臂猿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建設國家濕地公園、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等。 以及保護哀悼山脈的自然和文化遺産。全省共投入3億多元,率先實施生态移民項目,近2000戶8000餘人搬出生态功能區。在全省率先發展森林火災保險和野生動物事故公共責任保險捆綁聯營保險,逐漸完善各類賠償标準,有效維護受災群衆的根本利益,建成了4000多畝亞洲象食物來源基地。

應努力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普洱劃定了11.5萬平方公裡的生态保護紅線,位居全省第二位。建有1個國家濕地公園、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18個自然保護區,4個縣成為全國重點生态功能區。世界上第一個西部黑冠長臂猿野生監測站已在無數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建立"京東鳍樹保護區"和"蔡陽河柿子保護區"兩個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群落,對亞洲象、印度野牛、綠孔雀、西黑冠長臂猿、京東翼樹等極小種群進行野外監測、遷移保護和種群繁育。

努力加強對種子資源的保護。加大對118萬餘畝野生茶樹群落和大量野生型、過渡型、野生近種和當地特有作物、畜禽品種的保護力度。建立了瀾滄江短胡須魚芒果中國刀叉尾國家水産種子資源儲備,特奧茅區國家野生稻原生栖息地保護點,成為全國陸稻遺傳多樣性集散地,有500多種陸稻,種植面積占雲南省50%以上。

着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打擊生物多樣性侵犯行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工作的意見》制定,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68.8%,普洱五湖國家濕地公園已經建成,泗浙河環境綜合整治、野鴨湖環境綜合整治、馬湖濕地"後池還濕"洗刷"等工程得到明顯改善。

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和教育作出了努力。先後建成了省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基地、普洱學院生物多樣性科學教育館、甯濤縣、墨江縣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基地。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走進企業、學校、機構、社群、農村、家庭、公共場所活動,大力推進綠色校園、綠色社群、綠色家庭的建設。

注重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圍繞碳中和、碳峰目标,走高品質發展之路。邀請國家專家成立專項勞工階級,全面繪制普洱市碳中和圖,制定專業規劃,赢得國家和省級支援,将綠色的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