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緣參悟-20]:鬼谷子-反應篇-象比之術(打比方、比喻、切身體會)

目錄

​​前言:​​

​​1. 什麼是”象比之術”​​

​​2 象比之術的好處​​

​​3. 案例之一​​

​​4. 案例之二​​

前言:

說話的目的一是自己想表達我們的觀點,二是是他人想讓知道我們的觀點。

無論哪種目的,經常遇到如下的情形:

(1)别人與我們不在同一個領域,不熟悉我們領域的概念。

(2)即使同一個領域,有些概念比較抽象,不太容易了解。

(3)将大道理不容易被對方接受,顯得過于空洞。

(3)當有多個觀點互有優缺點 ,這時候不太友善直接鮮明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又需要間接的表達直接的觀點,把最終的決定權留給對方,引導對方做出與我們觀點一緻的方向上。

當遇到上述困境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鬼谷子-反應篇提到的”象比之術”。

1. 什麼是”象比之術”

象比之術是反應篇的第二章:反是反複試探,應是觀察對方回應。

什麼是象比之術?我們先來看看《鬼谷子》相關部分的原文: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       

上述描述中的關鍵的概念就兩個:象和比。象和比其實一點都不神秘,象就是相像,即比喻,比就是可以類比的内容。鬼谷先師告訴我們,要善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去講道理、說服對方,比喻和類比的本質其實就是用言語制造畫面感和形象化。鬼谷子說的“以無形求有聲”就是這個意思。 

簡而言之,即是用對方熟悉的概念、故事幫助對方了解你的觀點,讓對方根據自身熟悉的人和事、知識和經驗來了解你要表達的思想和态度,讓對方根據自身熟悉的人和事、知識和經驗,來推導出你想讓對方了解你的思想與觀點。

上屋抽梯、隔岸觀火、打草驚蛇、調虎離山等等。象比之術用的好,多麼的生動形象,聞名而知其意! 

2 象比之術的好處

在談判、銷售、教學、說服的過程中,少用抽象空洞的說教,多用形象生動的比喻、類比,用語言将你要表達的意思圖像化、聲音化、多媒體化,這樣更能打動聽者!

一個好的象比,勝過千言萬語,直指人心、一錘定音。大家不管是做生意、談判、遊說還是在輔導小孩做作業,都應該好好琢磨如何運用象比之術把道理講透,進而更好地傳達觀點和知識。

會說話的人一定要令對方幻想聯翩。令到對方有幻想和沒有幻想,效果是天差地别。

用形象的語言與對方溝通,以鼓勵他更多,更深入的表達。運用同理心,得到對方的真實想法。

我們要學會鬼谷子獨創的象比之術,積極運用,從生疏到娴熟,直到成為行家裡手。

3. 案例之一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還沒有立太子,他一直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猶豫不決。曹丕為五官中郎将,武力值不錯,而曹植才名動四方。究竟該選擇誰來做接班人呢?曹操于是詢問自己的謀士賈诩。

大家要知道,這種問題其實是很敏感的,立太子雖然是國事,也是家事,涉及到站隊的問題,誰被立為太子牽扯到不同的利益集團。做為三國裡面智力值接近滿分的謀士,賈诩當然不會傻乎乎地直接說出自己的答案,以免招曹操猜忌。面對曹操的問題,賈诩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什麼不說話。老滑頭賈诩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

曹操聽罷大笑不止,他很快就立了曹丕為太子。他們兩個人究竟打的什麼啞謎呢?這其中有什麼道理嗎?

其實賈诩就是很巧妙地運用了象比的說話技巧。他沒有直接回答曹操的問題,反而是抛出了袁紹和劉表這兩個人物,要知道,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立嫡不立長而導緻基業敗壞的啊,在古代,廢長立幼是往往禍亂的開始。曹操是聰明人,當然一點就通。

4. 案例之二

比如,呂布被曹操抓住之後,曹操問劉備該如何處置呂布。作為劉備來講,他的立場其實是比較尴尬的,殺不殺呂布都不好說。劉備得避嫌疑,他充分揣摩了曹操的意圖之後,用象比之術做出了巧妙的回答:曹公,你難道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事情了嗎?意思是難道你忘記了呂布認的這兩個幹爹是怎麼死的了嗎?呂布可是三姓家奴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