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制作的大緻步驟

電影制作的大緻步驟

一部電影的拍攝分為三部分Pre-production,拍攝前的準備,找導演找演員,寫劇本,或者書改編的電影向原作者買版權,籌集經費,這部分主要是制片人在忙活。Production,拍攝過程,電影制作過程中最花費時間的,導演跟攝影師,演員,以及各種從業人員忙活,電影的剪輯也在這一部分完成。如果音樂出現在電影中,那麼這部分的音樂是在拍攝過程中被事先錄進去的。對白是先在拍攝的時候錄好也在,但是會在後期進行重新錄音,因為現場錄音的對白會有大量雜音。Post-production,拍攝結束之後的部分,在這部分,調色師對電影進行調色,ADR(重新錄音的對白),SFX(音效)被加入,音樂被創作,并把這三樣進行最後的dubbing(混縮)。在一切都弄好之後,電影就可以上映了。在大制作的電影中,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整個音樂部門的員工可能有幾十上百人,并不是作曲家一個人在忙活。一般來說,作曲家隻負責寫曲子,甚至隻是寫出曲子的骨架。有專門的orchestrator來負責把作曲家的手稿展開成管弦樂團的總譜,有專門的copyist負責把總譜分成每個樂器的分譜,有專門的librarian負責樂譜的管理分發,作曲家本人還會聘請許多助理幫他打雜(很多作曲家都是從助理開始幹起的)。在錄音的過程中首先要請管弦樂團,還要有專門的音樂制作人,錄音師,有的作曲家不擅長指揮還會聘請專門的指揮。錄音之後有混音師進行混音,音樂編輯進行視訊音頻的合成等等,這一切都是非常龐大的工作量,絕不是作曲家一個人能夠包攬的。當然,小成本制作的電影就會有很多人身兼數職,甚至一個人包攬全部。廢話不多說,風雅頌文化傳媒帶您現在進入正題,電影裡的音樂分為四種Underscore,背景音樂,與電影中的事件沒有直接關聯,僅僅用于烘托氣氛,通過音樂進行心理暗示。這部分音樂一定是等到剪輯結束之後,才譜寫的。當作曲家看到完整的隻有對白沒有音樂音效的電影時,才能産生比較完整的靈感動機。比如《霍比特人》中大氣恢弘的背景音樂。Source music,場景音樂,也就是電影當中的音樂,電影中的人物能夠聽到的音樂。這種音樂是可以事先由music editor(音樂編輯)準備的,如果是使用現有的音樂,那就直接購買版權,如果是需要原創的音樂,可以事先寫好,到時候裁剪需要的部分。比如在《爆裂鼓手》中的現場演奏。Song score,背景歌曲,與underscore唯一的差別就是它是有歌詞的,也是可以選用已有的歌曲或者為了電影專門寫一首新歌。比如在《采訪》(刺殺金正恩)中選用周傑倫的《牛仔很忙》和Katy Perry的《Firework》。Source score,屬于underscore和source music的混合。比如在《冰雪奇緣》中有幾首歌先是由主角在唱,之後這些歌的旋律成為了人物的主題旋律在背景音樂中反複再現。在電影的拍攝完成之後,會有一個spotting session(觀摩),導演,作曲家和音樂編輯一起觀看電影的無聲版本(隻有對白),然後讨論決定哪裡需要有音樂,需要什麼樣的音樂,并且由音樂編輯記下來,做成一張cue sheet(音樂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