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李崇漢
如果你在1730年代(今雅加達)穿越巴達維亞,你會被它的繁榮所震撼:"這個城市有商店,除了商店,還有極好的餐飲場所,居民非常複雜。碼頭上擺滿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中國平底帆船和其他西方船隻。每天,無數的貿易帆船沿着季風駛入港口,在鑼聲和喇叭聲的嘈雜聲中,船員們聚集在船頭和船尾,宣布他們安全抵達。

在巴達維亞市場,您可以找到中國生絲,黃金,瓷器,東南亞辣椒,肉豆蔻,丁香,檀香,象牙,甚至日本銅,印度棉花,暹羅安息日等等。即使将南亞最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果阿與巴達維亞進行比較,也是一個黑暗的地方。
1664年10月22日,荷蘭向國家總部送出了一份報告,較長的描述了以巴達維亞為中心的荷蘭東方商業帝國:"安汶及其附屬島嶼供應了世界上所有的香料;在蘇門答臘島,有一項壟斷西海岸辣椒的協定;在孟加拉國,絲綢,棉花,硝酸鹽,糖,大米貿易量很高;巴達維亞人口不斷增長,鄰近地區生産大米,糖,水果等,是這些據點的"首都"。"
巴達維亞被譽為"東方女王",在亞洲海上貿易圈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卻位于爪哇西北海岸,吉林河口巽他克拉帕的不起眼的港口;一百多年後,到18世紀末,"東方女王"已成為"東方的墓地":"一個枯竭和疲憊的殖民地,被困在幾乎緻命的空氣感染的影響中,城市的一部分已被遺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興衰決定了巴達維亞的生命周期。
<h1>謙虛的小港口</h1>
為了追溯其根源,巴達維亞的前身巽他卡拉巴(Sunda Karaba)是印度教 - 佛教王國帕賈賈蘭(Pajajaran)最早的出口之一,島上内外的大型商船經常停靠,交易香料或抽取淡水以補充其航行需求。1522年,第一批歐洲人,葡萄牙人,受到Theocraba的歡迎,出于對島上不斷擴大的伊斯蘭教的敵意,帕賈哈蘭國王與葡萄牙人簽署了一項條約,允許他在巽他卡拉巴建立一個貿易基地。但是,當葡萄牙艦隊于1527年傳回巽他卡拉巴履行條約時,巽他卡拉巴被德馬克王國占領并更名為雅加達,意為"勝利之城",無助于葡萄牙人跑到市場購買辣椒。
塔米王國的政治中心位于中爪哇的北岸,是島上建立的第一個伊斯蘭王國。17 世紀 20 年代,馴服王國迅速向西擴張,控制了帕賈哈蘭王國的兩個重要港口萬丹和巽他卡拉巴。當時,雅加達在貿易量和繁榮方面遠不如班登(Banden),班登是該國"下港"的曆史名稱。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後,港口城市爪哇受到抵制馬六甲貿易的穆斯林商人的贊助,來自馬六甲海峽各國的商船沿着蘇門答臘島西海岸從巽他海峽轉移到萬丹,萬丹迅速崛起,成為16世紀下半葉印度尼西亞的主要胡椒港之一。
明朝開通海禁(1567年),東南沿海私人海上貿易迅速發展,萬旦已成為中國海上貿易的據點。中國商人每年兩次乘坐自己的中國帆船航行,從中國帶來異國情調的物品,等待其他國家的貨物到達,然後"現金兌換銀鉛錢"購買。
在萬丹的胡椒貿易中,中國商人與萬丹華商達成了默契,辣椒收獲季節(10月),當地華僑商以低價購買,囤積,等待趁着冬風的到來,中國商人讨價還價出售。"這種成交交易,風險小,利潤大,往往能賺到比購買價格多2-4倍的利潤,是以海外華商都樂于操作。而中國商人因為貿易安全,雖然胡椒的價格比平時高,但也可以接受。"1596年,來到萬丹的荷蘭人Gorenis de Houdermon看到中國商人與萬丹中國商人進行貿易,印象深刻。
<h1>入選"巴達維亞"</h1>
早在歐洲人抵達亞洲水域之前,中國漁民和商人已經在南中國海探索和航行了近千年。由于東北的西南季風,中國的平底帆船全年在東南亞海域遊泳,進行沿海貿易。"他們從中國出發,沿着兩條西向南的路線航行。主要的東部路線向南穿過摩鹿加群島或香料群島,穿過菲律賓,而西部路線沿着中國和海南島的南海岸,穿過越南海岸,然後到高棉,一條海路向西進入泰國灣,另一條向南到馬來半島,從那裡繼續沿着蘇門答臘海岸到達爪哇的目的地。"它的貿易路線分為東西兩條,西線,萬丹是目的地,中國是爪哇最重要的貿易市場。
萬丹位于東部,東面地理位置優越,可輕松前往爪哇沿岸的香料群島,北面友善與中國、暹羅、高棉、越南等地的船隻通行,西至馬六甲海峽。這是荷蘭人直接穿越印度洋到達馬拉加西的最佳起點。161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第一任總督彼得·博特(Pieter Both)來到萬丹,在那裡設立總督辦公室,但遭到萬丹統治者的堅決反對。武裝部隊奪取萬丹是不現實的,荷蘭人不得不将注意力轉向鄰近的萬丹雅加達。
雅加達羨慕萬丹的繁榮,熱烈歡迎荷蘭人,承諾不僅要為他們提供商品,還要開店。在1618年被任命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後,Jan Pieterszoon Coen有意識地在雅加達辦事處周圍建造了堡壘,以加強防禦工事。1619年,駐紮在雅加達的英國人被驅逐并被完全占領。
<h1>"熱帶荷蘭"</h1>
Cohen 先生雄心勃勃,從上任之初,他就向公司董事會送出了亞洲内部貿易藍圖,旨在在東印度地區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荷蘭貿易網絡。他相信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基礎可以由在英荷戰争期間化為灰燼的雅加達來培育,他決心将雅加達變成整個亞洲荷蘭人商店系統的"拱門",給它一個新名字,巴達維亞(荷蘭語别名),希望外國荷蘭人不會忘記他們的家園,并熱衷于将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納入地下。荷蘭統治。
17世紀初的雅加達人口隻有10,000人,由兩個城市組成,吉利恩河以東的華人定居點和河西岸的土着定居點。雅加達更名為巴達維亞後,荷蘭人幾乎夷平了西部的原住民地區,并在吉利恩河口東岸建造了巴達維亞城堡。城堡内有政府辦公樓、官邸、營房、小教堂和儲藏室,巴達維亞港建在城外的河口沿海地區,河西岸是港口設施。當地華人被允許居住在該市,并為巴達維亞市提供商業服務。
在當時許多人眼中,巴達維亞就像一個"熱帶的荷蘭",城内沿用荷蘭運河模式的城市,像阿姆斯特丹一樣,遍布河流,穿過巴達維亞市,吉利恩河的河岸也被拉直,成為一條主要的城市河流,一些小運河衍生自吉利恩河, 滲入城市。水道兩旁種滿了樹木,到處都是幹淨整潔的房屋。
1622年,荷蘭對萬丹實施了海上封鎖,目的是"完全停止這個海港的貿易"。在巴達維亞,商人可以得到很好的對待,隻要他們接受荷蘭對爪哇海交通的控制,并克制自己進入香料産區。來自東南亞各地的亞洲商人,以及來自中國、日本、印度等地的亞洲商人,以及包括英國人、丹麥人、法國人甚至葡萄牙人在内的大量歐洲商人,紛紛湧向巴達維亞。到18世紀30年代,巴達維亞已成為東南亞新興的國際貿易中心。
<h1>"中國海上貿易的重要分支"</h1>
荷蘭人發現,萬旦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外華人(當時有34,000名海外華人),他們能夠使用一整套先進的生産技術,使胡椒産量比舊方法增加一倍以上。萬丹的大部分胡椒出口也由中國帆船(主要是海外中國帆船)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運出,在那裡它們被解除安裝,出售給歐洲和亞洲商人,回收西班牙銀元或交換其他貨物。
巴達維亞成立時,隻有400名海外華人。如果巴達維亞成為"整個東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沒有勞動力,也沒有尋求促進與中國海商的貿易,這些計劃将會失敗。正如荷蘭漢學家包樂石所說,"這種觀點可能會讓那些對東印度公司曆史充滿熱情的人感到沮喪,但巴達維亞(Batavia)是東亞兩百年來最大的貿易公司的總部,其日益繁榮,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年伴随着東北季風的中國帆船攜帶了印度尼西亞市場所需的所有貨物。"不僅巴達維亞的繁榮完全由中國人維持,而且巴達維亞市的建設也與中國人密切相關,巴達維亞市的重要經濟活動,如漁業,伐木,建築,農業,園藝,零售,手工藝品等。
為此,荷蘭人毫不猶豫地以各種方式迫使萬丹華僑赴巴達維亞,宣布"免征通行費等稅"和"待遇",并派船俘獲在蘇門答臘島、爪哇島等印尼島嶼航線上的華人帆船,劫持他們到巴達維亞。對于前來貿易的中國商船來說,巴達維亞是一個偉大的招聘者。自1620年以來,巴達維亞對所有進出口産品都按一定價格征稅,但來巴達維亞進行貿易的中國船隻是寬松的,并沒有嚴格征收。1643年,還規定所有來自中國的帆船将繳納550裡亞爾的稅款,之後"無論多少艘船,船的大小,貨物的價格,都不應受到檢查和幹擾"。
這對中國商人非常有吸引力。僅在1625年抵達巴達維亞的中國商船隊的總載量(五艘船,其中大部分噸位為600-800噸),等于或大于整個傳回的荷蘭公司艦隊的載重。那一年,一位中國商人向巴達維亞帶來了價值20萬裡亞爾的1000-1500根絲綢。中國帆船運往巴達維亞的貨物大多是絲綢面料、糖、瓷器、鐵鍋、釘子、針頭、水果和大量來自閩南的毛坯紡織品,主要銷往爪哇市場。退回的貨物是辣椒,檀香,角,象牙和大量銀子,胡椒量最大。
在整個17世紀,超過15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和亞洲。有一段時間,"世界充滿了中國的杯子和茶壺"。到1640年,中國瓷器被荷蘭各行各業的家庭使用。這種基于巴達維亞的航行方式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中國托運人都有好處。荷蘭人"為運往那裡的所有中國商品支付的費用低于他們自己在中國的販運費用",保證了他們對辣椒,丁香和肉豆蔻等香料貿易的壟斷;基于中國商人在巴達維亞商業活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巴達維亞貿易也被稱為"中國海上貿易的重要分支"。
<h1>難以甩掉的包</h1>
被認為是1690年至1730年巴達維亞最繁榮的時期,清朝收回台灣後,康熙開放了禁海,成千上萬的中國僑民在廈門和巴達維亞之間旅行,無數中國移民湧向巴達維亞定居。荷蘭人越來越不安,擔心他們作為"爪哇大師"的地位已被中國人取代,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紅溪大屠殺",其中有10,000多名海外華人被殺,其中經營帆船貿易的主要商人被殺或流放, 巴達維亞的中國商人的組織和基礎設施被摧毀。
紅溪大屠殺的爆發并非偶然,但其背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衰落和航海貿易弊病的暴露。如果說17世紀是由香料貿易的壟斷主導的,那麼18世紀則是印度棉花和中國茶葉競争激烈的時代。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是歐洲最大的茶葉進口商,但當其他歐洲國家也成立了自己的從事茶葉貿易的公司,并直接派船到廣州時,作為中遊中保的中國人航海成為巴達維亞的難"負擔"。
172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17名成員的最高權力核心的董事會決定将兩艘船(Coxhorn和Buuren)直接派往中國,Buuren不得不在突然的霧中傳回。18世紀,考克斯霍恩号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其本國運往中國的第一艘船。抵達廣州後,荷蘭商人與13家廣東商戶簽訂了第一份茶葉合同。Coxhorn裝滿了270,000磅的茶,570塊絲綢和大量的瓷器,使荷蘭東印度公司裝滿了一壺。僅在1731年至1735年間,荷蘭和廣州就有11次直接貿易。
但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股東對該公司直接從荷蘭運銀到中國購買商品感到不安。總而言之,在1734年,由17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決定停止從荷蘭向中國派遣船隻,而是向巴達維亞當局派遣船隻與中國進行貿易。解決方案是:"每年從巴達維亞向中國派遣3-4艘公司船隻,并在廣州貿易結束後直接傳回荷蘭。第二年,從荷蘭出發,每艘船都載有30萬荷蘭盾的白銀和其餘的歐洲貨物。他們沒有直奔廣州,而是前往巴達維亞,卸下歐洲貨物,用當地生産的錫、胡椒、蘇木和其他熱帶産品取而代之。然後,再開車去廣州,用這些商品的銷售所得,購買茶葉等商品。"
這種做生意的方式,一舉減少荷蘭白銀出口,也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國貿易的全過程。中國商人越來越受到東印度的排斥,他們對巴達維亞的貿易失去了興趣,1776年,巴達維亞的荷蘭官員抱怨說,他們已經好幾年沒有看到中國帆船了。
盡管做出了努力,但荷蘭海洋帝國和巴達維亞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和私營商人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對茶葉新鮮度的需求剝奪了巴達維亞對荷屬東印度與中國貿易的控制。1754年,由17名成員組成的董事會決定繞過巴達維亞,成立一個特别委員會來全面控制茶葉貿易,并在下蘭和廣州之間建立直接貿易聯系,這些改革直接決定了巴達維亞的命運。
到18世紀末,瘧疾在巴達維亞猖獗,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公民死于熱帶疾病或傳染病,這是一個受到無數人稱贊的港口城市,一些死城,到處都是空蕩蕩的建築物和廢棄的花園......
(參考文獻:包樂石《可見的城市:東亞三商口岸的興衰》,李慶新,《明代的海外貿易體系》,趙文宏,《17世紀上半葉歐洲殖民者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吳建軒,《清國中國與巴達維亞的風帆貿易》,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