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作者:泉南文化

温/李崇汉

如果你在1730年代(今雅加达)穿越巴达维亚,你会被它的繁荣所震撼:"这个城市有商店,除了商店,还有极好的餐饮场所,居民非常复杂。码头上摆满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中国平底帆船和其他西方船只。每天,无数的贸易帆船沿着季风驶入港口,在锣声和喇叭声的嘈杂声中,船员们聚集在船头和船尾,宣布他们安全抵达。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在巴达维亚市场,您可以找到中国生丝,黄金,瓷器,东南亚辣椒,肉豆蔻,丁香,檀香,象牙,甚至日本铜,印度棉花,暹罗安息日等等。即使将南亚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果阿与巴达维亚进行比较,也是一个黑暗的地方。

1664年10月22日,荷兰向国家总部提交了一份报告,详细描述了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荷兰东方商业帝国:"安汶及其附属岛屿供应了世界上所有的香料;在苏门答腊岛,有一项垄断西海岸辣椒的协议;在孟加拉国,丝绸,棉花,硝酸盐,糖,大米贸易量很高;巴达维亚人口不断增长,邻近地区生产大米,糖,水果等,是这些据点的"首都"。"

巴达维亚被誉为"东方女王",在亚洲海上贸易圈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却位于爪哇西北海岸,吉林河口巽他克拉帕的不起眼的港口;一百多年后,到18世纪末,"东方女王"已成为"东方的墓地":"一个枯竭和疲惫的殖民地,被困在几乎致命的空气感染的影响中,城市的一部分已被遗弃......"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决定了巴达维亚的生命周期。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h1>谦虚的小港口</h1>

为了追溯其根源,巴达维亚的前身巽他卡拉巴(Sunda Karaba)是印度教 - 佛教王国帕贾贾兰(Pajajaran)最早的出口之一,岛上内外的大型商船经常停靠,交易香料或抽取淡水以补充其航行需求。1522年,第一批欧洲人,葡萄牙人,受到Theocraba的欢迎,出于对岛上不断扩大的伊斯兰教的敌意,帕贾哈兰国王与葡萄牙人签署了一项条约,允许他在巽他卡拉巴建立一个贸易基地。但是,当葡萄牙舰队于1527年返回巽他卡拉巴履行条约时,巽他卡拉巴被德马克王国占领并更名为雅加达,意为"胜利之城",无助于葡萄牙人跑到市场购买辣椒。

塔米王国的政治中心位于中爪哇的北岸,是岛上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王国。17 世纪 20 年代,驯服王国迅速向西扩张,控制了帕贾哈兰王国的两个重要港口万丹和巽他卡拉巴。当时,雅加达在贸易量和繁荣方面远不如班登(Banden),班登是该国"下港"的历史名称。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港口城市爪哇受到抵制马六甲贸易的穆斯林商人的赞助,来自马六甲海峡各国的商船沿着苏门答腊岛西海岸从巽他海峡转移到万丹,万丹迅速崛起,成为16世纪下半叶印度尼西亚的主要胡椒港之一。

明朝开通海禁(1567年),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迅速发展,万旦已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据点。中国商人每年两次乘坐自己的中国帆船航行,从中国带来异国情调的物品,等待其他国家的货物到达,然后"现金兑换银铅钱"购买。

在万丹的胡椒贸易中,中国商人与万丹华商达成了默契,辣椒收获季节(10月),当地华侨商以低价购买,囤积,等待趁着冬风的到来,中国商人讨价还价出售。"这种成交交易,风险小,利润大,往往能赚到比购买价格多2-4倍的利润,所以海外华商都乐于操作。而中国商人因为贸易安全,虽然胡椒的价格比平时高,但也可以接受。"1596年,来到万丹的荷兰人Gorenis de Houdermon看到中国商人与万丹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印象深刻。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h1>入选"巴达维亚"</h1>

早在欧洲人抵达亚洲水域之前,中国渔民和商人已经在南中国海探索和航行了近千年。由于东北的西南季风,中国的平底帆船全年在东南亚海域游泳,进行沿海贸易。"他们从中国出发,沿着两条西向南的路线航行。主要的东部路线向南穿过摩鹿加群岛或香料群岛,穿过菲律宾,而西部路线沿着中国和海南岛的南海岸,穿过越南海岸,然后到柬埔寨,一条海路向西进入泰国湾,另一条向南到马来半岛,从那里继续沿着苏门答腊海岸到达爪哇的目的地。"它的贸易路线分为东西两条,西线,万丹是目的地,中国是爪哇最重要的贸易市场。

万丹位于东部,东面地理位置优越,可轻松前往爪哇沿岸的香料群岛,北面方便与中国、暹罗、柬埔寨、越南等地的船只通行,西至马六甲海峡。这是荷兰人直接穿越印度洋到达马达加斯加的最佳起点。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一任总督彼得·博特(Pieter Both)来到万丹,在那里设立总督办公室,但遭到万丹统治者的坚决反对。武装部队夺取万丹是不现实的,荷兰人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邻近的万丹雅加达。

雅加达羡慕万丹的繁荣,热烈欢迎荷兰人,承诺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商品,还要开店。在1618年被任命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后,Jan Pieterszoon Coen有意识地在雅加达办事处周围建造了堡垒,以加强防御工事。1619年,驻扎在雅加达的英国人被驱逐并被完全占领。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h1>"热带荷兰"</h1>

Cohen 先生雄心勃勃,从上任之初,他就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亚洲内部贸易蓝图,旨在在东印度地区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荷兰贸易网络。他相信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基础可以由在英荷战争期间化为灰烬的雅加达来培育,他决心将雅加达变成整个亚洲荷兰人商店系统的"拱门",给它一个新名字,巴达维亚(荷兰语别名),希望外国荷兰人不会忘记他们的家园,并热衷于将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纳入地下。荷兰统治。

17世纪初的雅加达人口只有10,000人,由两个城市组成,吉利恩河以东的华人定居点和河西岸的土着定居点。雅加达更名为巴达维亚后,荷兰人几乎夷平了西部的原住民地区,并在吉利恩河口东岸建造了巴达维亚城堡。城堡内有政府办公楼、官邸、营房、小教堂和储藏室,巴达维亚港建在城外的河口沿海地区,河西岸是港口设施。当地华人被允许居住在该市,并为巴达维亚市提供商业服务。

在当时许多人眼中,巴达维亚就像一个"热带的荷兰",城内沿用荷兰运河模式的城市,像阿姆斯特丹一样,遍布河流,穿过巴达维亚市,吉利恩河的河岸也被拉直,成为一条主要的城市河流,一些小运河衍生自吉利恩河, 渗入城市。水道两旁种满了树木,到处都是干净整洁的房屋。

1622年,荷兰对万丹实施了海上封锁,目的是"完全停止这个海港的贸易"。在巴达维亚,商人可以得到很好的对待,只要他们接受荷兰对爪哇海交通的控制,并克制自己进入香料产区。来自东南亚各地的亚洲商人,以及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亚洲商人,以及包括英国人、丹麦人、法国人甚至葡萄牙人在内的大量欧洲商人,纷纷涌向巴达维亚。到18世纪30年代,巴达维亚已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h1>"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分支"</h1>

荷兰人发现,万旦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华人(当时有34,000名海外华人),他们能够使用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使胡椒产量比旧方法增加一倍以上。万丹的大部分胡椒出口也由中国帆船(主要是海外中国帆船)从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运出,在那里它们被卸载,出售给欧洲和亚洲商人,回收西班牙银元或交换其他货物。

巴达维亚成立时,只有400名海外华人。如果巴达维亚成为"整个东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寻求促进与中国海商的贸易,这些计划将会失败。正如荷兰汉学家包乐石所说,"这种观点可能会让那些对东印度公司历史充满热情的人感到沮丧,但巴达维亚(Batavia)是东亚两百年来最大的贸易公司的总部,其日益繁荣,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年伴随着东北季风的中国帆船携带了印度尼西亚市场所需的所有货物。"不仅巴达维亚的繁荣完全由中国人维持,而且巴达维亚市的建设也与中国人密切相关,巴达维亚市的重要经济活动,如渔业,伐木,建筑,农业,园艺,零售,手工艺品等。

为此,荷兰人毫不犹豫地以各种方式迫使万丹华侨赴巴达维亚,宣布"免征通行费等税"和"待遇",并派船俘获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印尼岛屿航线上的华人帆船,劫持他们到巴达维亚。对于前来贸易的中国商船来说,巴达维亚是一个伟大的招聘者。自1620年以来,巴达维亚对所有进出口产品都按一定价格征税,但来巴达维亚进行贸易的中国船只是宽松的,并没有严格征收。1643年,还规定所有来自中国的帆船将缴纳550里亚尔的税款,之后"无论多少艘船,船的大小,货物的价格,都不应受到检查和干扰"。

这对中国商人非常有吸引力。仅在1625年抵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商船队的总载量(五艘船,其中大部分吨位为600-800吨),等于或大于整个返回的荷兰公司舰队的载重。那一年,一位中国商人向巴达维亚带来了价值20万里亚尔的1000-1500根丝绸。中国帆船运往巴达维亚的货物大多是丝绸面料、糖、瓷器、铁锅、钉子、针头、水果和大量来自闽南的毛坯纺织品,主要销往爪哇市场。退回的货物是辣椒,檀香,角,象牙和大量银子,胡椒量最大。

在整个17世纪,超过1500万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和亚洲。有一段时间,"世界充满了中国的杯子和茶壶"。到1640年,中国瓷器被荷兰各行各业的家庭使用。这种基于巴达维亚的航行方式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托运人都有好处。荷兰人"为运往那里的所有中国商品支付的费用低于他们自己在中国的贩运费用",保证了他们对辣椒,丁香和肉豆蔻等香料贸易的垄断;基于中国商人在巴达维亚商业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巴达维亚贸易也被称为"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分支"。

“东方女王”巴达维亚,“红溪惨案”万余华侨的丧生地不起眼的小港口被选中的“巴达维亚”“热带的荷兰”“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难以甩去的包袱

<h1>难以甩掉的包</h1>

被认为是1690年至1730年巴达维亚最繁荣的时期,清朝收回台湾后,康熙开放了禁海,成千上万的中国侨民在厦门和巴达维亚之间旅行,无数中国移民涌向巴达维亚定居。荷兰人越来越不安,担心他们作为"爪哇大师"的地位已被中国人取代,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红溪大屠杀",其中有10,000多名海外华人被杀,其中经营帆船贸易的主要商人被杀或流放, 巴达维亚的中国商人的组织和基础设施被摧毁。

红溪大屠杀的爆发并非偶然,但其背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和航海贸易弊病的暴露。如果说17世纪是由香料贸易的垄断主导的,那么18世纪则是印度棉花和中国茶叶竞争激烈的时代。最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进口商,但当其他欧洲国家也成立了自己的从事茶叶贸易的公司,并直接派船到广州时,作为中游中保的中国人航海成为巴达维亚的难"负担"。

172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7名成员的最高权力核心的董事会决定将两艘船(Coxhorn和Buuren)直接派往中国,Buuren不得不在突然的雾中返回。18世纪,考克斯霍恩号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其本国运往中国的第一艘船。抵达广州后,荷兰商人与13家广东商户签订了第一份茶叶合同。Coxhorn装满了270,000磅的茶,570块丝绸和大量的瓷器,使荷兰东印度公司装满了一壶。仅在1731年至1735年间,荷兰和广州就有11次直接贸易。

但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股东对该公司直接从荷兰运银到中国购买商品感到不安。总而言之,在1734年,由17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停止从荷兰向中国派遣船只,而是向巴达维亚当局派遣船只与中国进行贸易。解决方案是:"每年从巴达维亚向中国派遣3-4艘公司船只,并在广州贸易结束后直接返回荷兰。第二年,从荷兰出发,每艘船都载有30万荷兰盾的白银和其余的欧洲货物。他们没有直奔广州,而是前往巴达维亚,卸下欧洲货物,用当地生产的锡、胡椒、苏木和其他热带产品取而代之。然后,再开车去广州,用这些商品的销售所得,购买茶叶等商品。"

这种做生意的方式,一举减少荷兰白银出口,也让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国贸易的全过程。中国商人越来越受到东印度的排斥,他们对巴达维亚的贸易失去了兴趣,1776年,巴达维亚的荷兰官员抱怨说,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中国帆船了。

尽管做出了努力,但荷兰海洋帝国和巴达维亚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私营商人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对茶叶新鲜度的需求剥夺了巴达维亚对荷属东印度与中国贸易的控制。1754年,由17名成员组成的董事会决定绕过巴达维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全面控制茶叶贸易,并在下兰和广州之间建立直接贸易联系,这些改革直接决定了巴达维亚的命运。

到18世纪末,疟疾在巴达维亚猖獗,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公民死于热带疾病或传染病,这是一个受到无数人称赞的港口城市,一些死城,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建筑物和废弃的花园......

(参考文献:包乐石《可见的城市:东亚三商口岸的兴衰》,李庆新,《明代的海外贸易体系》,赵文宏,《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吴建轩,《清初中国与巴达维亚的风帆贸易》,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