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肺癌手術機器人”,軟銀紅杉投了10億

作者:i黑馬
“肺癌手術機器人”,軟銀紅杉投了10億

來源: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作者:蒲凡

醫療機器人,買到即賺到。

2022年4月,Noah Medical創始人兼CEO張健博士(音譯自Dr.Jian Zhang)在一次訪談中表現出了一層深深的憂慮。他表示,雖然自己仍然堅定地認為“技術是醫療最堅定的盟友”,堅信“技術是提高早期診斷能力、提高護理品質、改善臨床效率和降低治療成本的最有效途徑”,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醫療科技創新的發展過于緩慢,是“長期的、漸進的和依賴路徑的”。

這個先天條件導緻醫療賽道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産業,投資者無法繞開無底洞式的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接着他以自己所在的醫療機器人賽道舉例,描繪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場景:“……投資者很難根據研報或者融資新聞來判斷産業發展的趨勢,大量的投資者在早期階段進行反複炒作……同時那些真正重要的參與者們則長期處于‘乏善可陳’的狀态,更多是在默默為自己的研發籌集資金。”

醫療賽道的創業門檻也因為這樣的大環境被進一步擡高。Noah Medical近幾年進行了大手筆的實體投入,包括在灣區占地約12000平方英尺(約1115平方米)的總部、兩個分别占地10000平方英尺(929平方米)15000平方英尺(約1394平方米)的新研發基地——這些實體項目一方面能為Noah Medical在開發、測試和建構未來技術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環境,另一方面被張建看作Noah Medical差別于“投機者”的必要辨別物,他的觀察是:“(投資者)形成了一種接地氣的衡量方式,考察項目的人才儲備或者他們的實體建設狀況。”

好在一年之後,巨頭們用真金白銀地方式支援了張健的“遠慮”。

當地時間4月19日,Noah Medical官宣了最新的融資消息。在B輪融資裡他們總共收獲了1.5億美金(約合人民币10.3億元)的資金支援,領投方為軟銀願景基金和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現有投資者Tiger Global、高瓴資本、紅杉中國、Shangbay Capital等再次選擇跟投。張健在接受媒體時興奮地表示:"作為一家以使命為導向的創業公司,我們感謝投資者的支援!這筆融資使我們能夠擴大規模,實作醫療機器人的未來!”

醫療機器人,買到即賺到

雖然張健博士在很多采訪中都強調了Noah Medical骨子裡的長期主義,但Noah Medical也很難歸類為那種充滿學究氣息的“實驗室項目”:2022年3月他們釋出了公司第一款商業化機器人系統Galaxy,2023年3月用于導航支氣管鏡檢查的手術機器人系統獲批FDA,并于同月在澳洲展開了首批人體實驗。根據團隊發表在《支氣管學和介入性肺病學》雜志上的資料,這款機器人實作了100%的病竈指引成功率,進而為診療帶來了100%的準确率以及95%的病竈定位準确性,并同時增強了此前内窺手術中所需要的斷層掃描和透視功能。

換句話說,Noah Medical距離成為一家成熟的商業化科技公司,其實隻差臨門一腳。軟銀、紅杉、老虎、高瓴這些巨頭們并不是純粹地為情懷買單。

同時作為大生物醫療賽道的細分領域,醫療機器人也大口吃進了時代紅利。近幾年無論是行業媒體還是專業投研機構,都很樂意對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前景給出積極樂觀的預測。例如商業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就表示,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将經曆10.4%的複合年增長率,整體市場規模将從2018年的39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65億美元,目前至少有2200家美國醫院購買了這種類型的技術。

這種樂觀情緒結合到“中國市場”表現得更加誇張。瑞士資産管理公司Atonra預測,中國的手術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30年将達到6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36%。他們的理由是中國政府近幾年将科技創新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與此同時日益龐大的中産階級也對高品質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應用場景方面,他們相信手術機器人将有望在腹腔鏡(通過腹部或盆腔的小切口進行手術)、經皮(通過皮膚小切口)、泛血管(幹預治療心血管疾病)、自然孔(通過自然孔進行手術)和骨科等領域迎來巨大的突破。

此前華創也曾發文章表示,Noah Medical的Galaxy機器人獲批FDA,标志着全球肺癌診斷和治療又迎來重要進展。

醫療機器人并不是一個“困于非标”的前沿行業。由機器(含機器人、機械臂)輔助的手術最早出現在70年代,來自于NASA,旨在為無法接觸到外科醫生的宇航員和士兵們提供替代性的手術治療方案。到1985年,機器手術的概念就已經進入了民用領域,當時有醫療團隊借助PUMA 560機械臂進行了腦部活檢手術。90年代更誕生了手術機器人産業裡裡程碑式的産品,由Intuitive Surgical(直覺外科)開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da VinciS HD)。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産科、頭頸外科、心髒手術,自投入商用起治療患者近千萬例,也是以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回報。據Intuitive Surgical最新的财報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達芬奇手術系統安裝量增加到7779台;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為17億美元,與2022年第一季度的14.9億美元相比增長了14%。

這種“性感且具體”的特質,使得近幾年發生在醫療機器人賽道的投資事件,普遍數額巨大且星光熠熠。

例如2013年,史賽克公司以16.5億美元收購了外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商Mako。其團隊研發的Mako系統是一種機器人輔助的手術裝置,服務于膝關節、全髋關節和全膝關節手術。可以輔助醫生們進行手術計劃,準确地進行植入定位,同時也可以通過CT掃描生成病人骨結構的三維模型,進而幫助骨科手術實作真正的“精準醫療”“個性化診療”。

一個更直覺的例子是Auris Health。2018年3月,Auris Health所研發的支氣管柔性機器人Monarch系統于2018年3月獲得FDA的510(k)許可(醫療器械進入商業銷售階段的證明,需要開發商至少90天之前遞交)。8個月後Auris Health便完成了新一輪2.2億美元的融資,整體融資金額膨脹到了7億美元。這輪融資由合夥人基金管理公司牽頭,新股東包括聲明顯赫的威靈頓管理公司、D1 Capital Partners、Senator Investment Group,老股東Mithril Capital、Lux Capital、對沖基金維京全球投資者也選擇了繼續投入。

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Auris Health表示在完成新一輪融資後,團隊将迅速從“有限的啟動”進入“全面商業化”,“計劃在2018年年底和2019年第一季度初安裝更多的裝置”。

也正如計劃中的那樣,到了2019年的第一季度,也就是2019年3月,強生公司的子公司Ethicon宣布以34億美元收購了Auris Health。再算上這筆交易中可能被觸發的23.5億美元附加條款,Auris Health的整體收購金額最高能達到的57.5億美元。

是以不難想像當張健博士頂着Auris Health二号員工的光環下場創業,并順利取得FDA的時候,投決的參會者們會經曆一場怎樣的讨論。至少從經驗主義出發,1.5億美元的價格成本效益十足。

商戰!商戰!

但“Auris Health二号員工”這個标簽一體兩面,它可以證明張健博士是一個擁有成功經驗的連續創業者,也讓Noah Medical陷入了麻煩當中。2022年12月,Auris Health在當地法院提起訴訟,指控Noah Medical涉嫌盜取商業機密。Auris Health的法務團隊的申訴中稱,Noah Medical“無恥地、系統地、持續地盜用商業機密”,并指名道姓地控訴了三名Auris Health前雇員。

Auris Health也在訴狀中特别提到了張健博士。他們認為張健博士作為原公司的二号員工,在2015年離職之後保留了大量需要歸還的檔案,并聲稱Noah Medical也在後續的溝通中承認了這些檔案的存在,同時承諾将迅速歸還。Auris Health也曾經在2021年5月17日給張健博士發送了正式郵件,提醒他注意履行合同義務,張健博士也進行了積極回應,稱“我們的員工被提醒要注意對前雇主履行保密義務,據我們了解,他們每個人都打算遵守這種義務”。

根據最新的報道,Noah Medical正在積極應訴,試圖推動法院能夠駁回對方的訴訟申請。但這場糾紛也形象生動地呈現出醫療機器人領域裡最常見的雷區:人才與專利。

知名咨詢機構光輝國際認為,新冠疫情引發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給機器人産業帶來了空前的曆史機遇,大量産業提前加速了數字化、智能化進度,并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市場——例如全球規模最大的食品供應商泰森食品(Tyson Foods)宣布計劃在未來三年内花費13億美元實作部分生産線的自動化;根據市場研究公司Transforma Insights的資料,2020年全球企業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方面的支出約為12億美元,2021年超過20億美元——但這種新的數字化浪潮在短期内将帶來另一個領域的勞動力短缺,企業需要更高技能的員工來確定所有的自動化工作有效進行。

從實際案例來看,“砸錢”可能是僅有的有效應對政策。例如亞馬遜就在2019年宣布了一項7億美元的計劃,計劃幫助10萬名員工掌握機器學習、制造業、機器人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技能,進而為公司建立一個巨大的人才儲備庫,以幫助亞馬遜在一些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裡快速搭建執行團隊。泰森食品也宣布了一項名為Upward Pathways,在工廠為員工提供工作技能教育訓練和勞動力認證。

但對于小公司或者創業團隊來說,僅剩“砸錢”這個選項相當于無計可施。張健博士就在采訪中援引光輝國際的判斷,認為醫療機器人賽道燒錢的本質是“人才短缺”,認為“從工程師到軟體開發人員再到機械師,醫療機器人人才的競争将非常激烈,企業應準備好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來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更難聽的大實話來自Atonra,他們在盤點了一系列醫療機器人明星企業之後,直接點出當下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機遇來自“達芬奇機器人的關鍵專利即将過期”。

下一站中國?

是以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下,醫療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樂觀。甚至在短期内,醫療機器人所呈現出來的前景“風險大于潛力”。據國外媒體MassDevice的統計,自2022年中期以來醫療行業正在發生一場席卷整個行業的裁員潮,其中涉及醫療機器人業務的企業更是重災區:

Auris Health的母公司強生計劃裁員超過1000人;波士頓科學計劃縮減120個工作崗位,這些工作崗位來自他們在2021年以12.25億美元收購Preventice Solutions(可穿戴式心髒傳感器的制造商);3M公司第四季度的收益報告中宣布,他們計劃将其全球制造業員勞工數減少2500人;飛利浦在去年8月啟動的成本削減工作,裁員超過10000名員工;Ambu計劃從其全球員工隊伍中裁減200名員工,他們聲稱這是由于在推進内窺鏡技術方面(正是Noah Medical的攻關方向)遇到了困難,裁員規模約占其員工總數的4%;手術機器人制造商Vicarious Surgical為了確定研發的必要之處,他們需要裁員14%,以保證推出高品質的機器人手術系統。

Titan Medical貢獻了最慘案例。這家手術機器人企業先是在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裡,股價低于 1 美元,以至于在2月16日的聽證會後不得不選擇從納斯達克退市。又在今年2月宣布裁掉業務部門48名員工,僅保留18名員工維持基礎營運,并停止了手術機器人Enos的全部研發投入。目前他們正在計劃部分或整體出售公司資産。

在這樣的基調下,“中國市場”正在成為了醫療機器人賽道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一個常見的叙事邏輯是,中國正在自上而下地推動“醫療機器人”的研發與普及。例如去年年底,北京市醫保局在新一輪醫保收費價格調整中,将骨科手術機器人納入甲類報帳,應用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做術前規劃、精準定位、操作或置入,價格均為8000元;今年3月,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标采購司釋出“關于征求《關于完善骨科“手術機器人”“3D列印”等輔助操作價格及相關政策的指南(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同樣在3月,安徽省醫藥價格和集中采購中心釋出了《關于公開征集乙類大型醫用裝置省級集中采購标前技術資料的通知》,其中裝置目錄包括内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據統計僅僅在過去的兩年裡,就有超過12個由中國公司制造的手術機器人被準許用于臨床,在2023年至少會有6個新的機器人釋出。

很多分析師也點出中國的“醫療集采”制度也給new money們帶來了機會,一個基礎邏輯是,在醫療機器人這個“資本與技術導向的賽道裡”,明星企業在在管道和技術上很容易形成難以撼動的優勢,而集采政策可以幫助初創公司獲得與明星企業公平競争的機會,進而拿到更多的市場佔有率。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MicroPort MedBot開發的第二代Toumai機器人,就在這套叙述邏輯裡,被外媒廣泛認為是強有力的“達芬奇挑戰者”,他們相較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有效降低了30%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他們所開發的Skywalker系統也已經拿到了FDA準許,被廣泛預測對骨科手術領域産生重大影響。

與之呼應的是醫療機器人在中國醫療系統裡的低普及率。Atonra的相關報告稱,腹腔鏡手術機器人作為中國最常用的醫療機器人,但其市場滲透率目前還不到1%,橫向對比美國的滲透率為13%。是以他們得出結論,早期進入市場的公司有很大機會獲得強大的競争優勢,早期進入者将通過“高轉換成本”和“進入壁壘”中獲益。

某生物醫藥賽道資深投資人向我證明了這個“高潛力、低現狀”的描述:“達芬奇的裝機量在國内大三甲醫院較多,但主要應用還是泌尿外科和一些婦科疾病,另外骨科手術機器人有少數的裝機量……目前在國内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并沒有大批量鋪開,隻在少數幾個科室有一些應用,距離全面進入基礎醫療還有較長遠的距離……(想要啤機)第一是相關手術适應症的開發上需要拓寬,第二對醫生的操作要求需要降低,第三機器人的價格需要降低,第四相關支付體系(非醫保)需要完善。”

而這個現狀定義了當下大部分人民币資本,在醫療機器人賽道上的投資邏輯:“手術機器人還是可以歸類到醫療器械領域的,器械分成有源器械和無源器械,機器人屬于是有源器械,相對于高值耗材而言難度會更大一些……目前投資人更喜歡有一定技術壁壘的有源器械。醫療機器人屬于未來醫療的趨勢,還需要拓展臨床科室應用和完善支付體系,有高壁壘和創新性的手術機器人企業還是值得投資的。”

或許一定程度上,Noah Medical的備受青睐,也正是來自于這層相同的底色。尤其是在外界盛傳“美國政府即将限制對華高科技領域風投”的當下,對于美元基金來說,加碼Noah Medical或許成為生物醫療故事裡“一期一會”的機會。

[本文作者東四十條資本,i黑馬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衆号(ID:DsstCapital)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