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作者:冠群書

手術機器人即将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20年,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全球手術機器人的市場佔有率會從83億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336億美元,而國内也會從2020年的4億美元,增長到38億美元。

也就是說,到26年時,國内占全球市場佔有率會翻翻,達到11.3%左右。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一邊是市場的看好,而另一邊則是質疑,有的人認為器人手術使用的價格高,在治療效果、住院時間上并沒有什麼明顯優勢。還有的人認為,讓機器人來動手術安全性得不到保證。那麼事實到底是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手術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是由醫生控制台,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共三個部分,共同組成的一台專門用于輔助醫生進行手術的機器人。醫生通過控制台,操控機械臂,在不用接觸病人就能實作對人體進行切割、縫合、電燒、止血等步驟,而成像系統則相當于醫生的眼睛,幫助醫生看清手術時的具體情況。

是以說機器人手術并不是指用機器人完全替代醫生做手術,它的作用是輔助醫生完成手術。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那醫生明明可以自己動手 ,為什麼非得要用手術機器人來做手術呢?其實就是手術機器人身上的優勢非常明顯。

第一個優勢,目前主流的手術機器人,比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它的身上共有四個機械臂,每個機械臂有4個關節,最多能進行540度的旋轉,非常靈活,可以執行一些複雜的手術,比如前幾年就有一個用手術機器人給1毫米厚的葡萄皮執行切割、縫針等步驟的視訊。

除此之外,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上會搭載高清的影像系統,在做一些小創口的微創手術時,機械臂能将病人體内的内髒,利用高清的3D立體解析影像,把内髒的情況展現給醫生, 讓醫生能夠更加直覺地了解病人情況。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還有,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非常穩,我們知道,醫生的手都是号稱穩如泰山,但是一場手術動辄幾小時,再經驗豐富的醫生,時間一久,手臂難免酸疼、晃動,進而影響手術的機型,而用了機械臂代替後,醫生的雙手的壓力就會得到極大的緩解,提高手術安全性。

最後,應用手術機器人的手術,對 患者來說,能以最小的創口完成一場複雜的手術,對于患者的傷口恢複幫助很大。是以對于我們老百姓說,如果手術機器人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對于提升我們的醫療水準是非常有幫助的,是以說在未來的醫療發展中,手術機器人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這麼重要的手術機器人,大陸卻長期依賴進口,甚至被迫接受高價。而這就得說到手術機器人的曆史了。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嚴格意義上來說,第一台手術機器人其實是一個工業機械臂。

1985年,美國的一位醫生将一台PUMA 560的工業機器人作為輔助裝置,幫助自己完成一場外科手術,這也是第一次人們在手術中應用上機器人。雖然這場手術獲得了成功,但是機器人的生産廠家卻擔心安全問題,一度禁止人們把他們的機器人應用到手術治療中。

等第一個被生産出來并使用的手術機器人,則是在1992年,由IBM和加州大學共同研發并推出的ROBODOC機器人,這台手術機器人是第一個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的手術機器人,并成功在當年協助醫生,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全髋關節置換術,事後據介紹,這台手術機器人可以對對肱骨的調整精度從醫生親手操作的75%,上升到96%,提升非常明顯。

此後,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手術機器人在未來醫療中的積極作用,紛紛下場研發,于是當時的國際市場上湧現了許多科新型的手術機器人。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比如在1997年被成功研制出來的伊索手術機器人,它也是第一台通過FDA認證的清創手術機器人。

還有在1998年,人們給伊索配備了腹腔鏡,把它更新成擁有内窺鏡的醫療機器人-宙斯。

而現在最火熱的手術機器人,則是在1999年由直覺科技外科公司在1999年研制的達芬奇機器人。

這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技術實力非常強悍,有多強呢? 1997年,他們就已經申請了第一批技術專利,2000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獲得了美國FDA認證。直到現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全球擁有将近5000個技術專利,甚至在中國,他們也有700多個授權專利。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這些豐富的技術儲備,也讓達芬奇成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治療平台,深受市場喜愛。最直覺的展現就是市場佔有率,截止到目前為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全球的市占率超過了5成,如果是單論腔鏡手術機器人這個細分賽道,這一數字甚至可以達到82.9%。可以說基本上壟斷了市場,為什麼說是壟斷呢?最直接的展現,就是價格。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即代表了先進的醫療技術水準,但同時,也代表了高價。有些人可能會說,貴不代表壟斷啊,也許是前期研發成本太高,是以分攤後 才這麼高的?

其實你也太小看了這些國際企業了,獲得了這麼高的市占率,如果不賣高價才是奇怪的,而且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内就是有價格歧視,比如在這台電腦人在國外賣1000萬,挺高了吧?但是國内卻要買2000-3000萬,高出一倍不止,當然,機器價格再貴,也隻是一錘子買賣,買回來後的維護成本才是大頭。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比如服務,機器人買回去你得維修保養,得教醫生怎麼使用吧?這些都是服務價格,按目前的行情價來說,一台手術機器人一年的收費最多會收到将近20萬美元,按現在的匯率将近140萬人民币。

除此之外還有耗材成本,就跟購買列印機後,你還得買墨水,買碳粉等耗材一樣,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比如機械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上有4根機械臂,每次動用手術都會對機械臂的使用壽命産生消耗,官方限定的使用壽命是10次,也就是說,醫院做了10場手術後,就得重新更換新的機械臂。而價格是一條機械臂的價格為2000美元左右,4條就是8000美元,成本也是非常高。

可這裡有個問題啊,手術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時間持續也不一樣,為什麼是按次數來算啊?那如果使用壽命到了,我繼續用,反正機器在醫院裡他們也管不着?其實你的這些想法,人外企早就想到了。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他們在機器内部設定了程式,隻要機械臂使用次數達到10次,機器就會自動鎖死,不讓醫院繼續使用,除非你再跟他們重新購買耗材,才可以重新開機使用。

是以,醫院在引進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不僅單價高,而且後期維護成本也不低,最直接的展現就是在給患者的收費上,如果患者在手術中用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單次收費最高得要4萬元左右,而傳統的手術價格一般是在1萬元左右,價格翻了四倍。并且,應用機器人的手術大都還未納入醫保,患者得自己掏錢繳納這麼多的費用。

而且還不止如此,就算你花高價買了,也得長時間排隊預定才可以。

是以對于醫院來說,雖然花了錢,但卻沒有任何話語權,但為了提升醫院的治療水準,國内的各大醫院,隻能低頭引進,接受人家的各種要求。你可能會說,進口機器這麼麻煩,價格貴,難道我們就沒國産替代了嗎?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其實是有的,不過大陸的手術機器人發展得比較晚,在歐美都已經對各自手術機器人進行産品疊代的時候,大陸在1997年,才研發出第一台國産手術機器人“CRAS”,并成功應用在了顱咽管癌放射治療術中。2年後的1999年,研制出第二代,2005年研制出第5代。

雖然大陸更新疊代得很快,但是受限于當時國内的工業技術水準,國産手術機器人的精準度、穩定性與西方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市場化推廣速度也比較慢,那我們究竟是怎麼做才能實作突破呢?

這就得說到一個代表人物了,田偉。田偉是大陸的工程院院士,也是大陸骨科手術和機器人臨床領域的專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田偉院士就曾去往日本留學,見識到了當時國際上先進技術、工具對于治療的積極作用。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在那時,大陸對于骨科的治療還比較保守,但是當時國際上在治療骨科方面早已經應用上了電刀、放大鏡等專業工具,加快了治療效率,而且在手術後,也會使用類似鋼闆等固定技術,縮短病人的治療時間。

這些對于當時的田偉來說,觸動非常大,這是他第一次意識到,技術原來是可以攻克人類的缺陷的。

于是在95年學成回國後,田偉教授就一直緻力将先進計算機導航輔助手術技術,應用在治療當中,于是在之後的7年裡,田偉率領團隊,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攻克了 一項又一項技術,最終成功研制出了大陸第一套骨科機器人系統。

當然手術機器人研發出來了,最終還是得商業應用,于是在2005年,成立了北京天智航公司,進行産學研成功轉化。而在這之後,天智航與清華北大等高校以及北京積水潭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臨床機構展開了更深度的合作。于是在2015年,推出了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玑。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在天玑的幫助下,由時任積水潭醫院院長的田偉主刀,實施了全球第一例機器人輔助上頸椎手術,并且獲得了成功,震驚了全球。

截止到目前,天玑已經更新到了2.0版本,累計輔助的手術數量已經超過了 3萬例。

随着像天玑這樣的手術機器人不斷湧現,大陸也看到了手術機器人在未來的重要作用,紛紛展開扶持,在《中國制造2025》中,大陸就已經将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裝置,放進了大陸重點發展項目中。

除此之外還有在2021年2月,工信部頒布的《醫療裝備産業規劃中》,也提出了加大支援力度,推進智能手術機器人的應用。

我們國産的手術機器人也借此飛速成長。

一台賣2000萬,開機4萬塊,歐美壟斷手術機器人,國産能崛起嗎?

像北京術銳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術銳、微創醫療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圖邁、精峰醫療的多孔手術機器人MP1000,都已經成功研制出,并推出市場。

我相信,随着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不斷加入,國産手術機器人也将迎來自己的時代,反哺中國的醫療成本進一步降低。

當然我們也不能大意,畢竟手術機器人仍然是一個高科技、高精密以及需要長時間臨床效果見證的行業,中國國産手術機器人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