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人都愛上了東方藥草?中草藥文化在歐洲“破圈”傳播

作者:華輿
法國人都愛上了東方藥草?中草藥文化在歐洲“破圈”傳播

▲2022年,張姗(左一)在巴黎的中秋廟會上介紹中草藥。受訪者供圖

“萬卷奇書仁一字,幾筐異草壽千家”。悠悠藥香,穿越古今,草藥文化厚植于中華千年文化沃土。

如今,中草藥不僅是國人調養身心的“秘方”,也越來越受到海外患者歡迎。

藥香四溢子承母業

在巴黎13區,坐落着擁有5層辦公樓和3000多平方米倉庫的中醫館“百草苑”。每年,1500多種中草藥從這裡發往歐洲各國,線上、線下3000餘名中醫在這裡為10萬多名患者纾解病痛。

百草苑的前身,是26年前旅法中醫劉紹華創辦的僅40平方米的小診所。

初來乍到,劉紹華對法國的社會生活、市場規則一無所知。當時,她沒有員工、沒有智能手機,在郊區租的地下倉庫甚至沒有電燈。她也不了解某些藥品的銷售不符合法國市場監管規定,導緻部分藥品被查扣,還交了不少罰款。

走過彎路、摸清規則後,劉紹華憑借東方中草藥的“魔力”與自身紮實的醫術在巴黎站穩了腳跟。一位當地患者在她的治療下,困擾多年的濕疹病竈得到根除,之後,這位患者全家堅持跟随她調理身體10多年;不孕不育的患者前來求子,經過她多次治療,在喜迎新生命後寄來寶寶照片;每逢節日,她都能收到患者寄來的鮮花、巧克力和演出門票……漸漸地,小診所擴大了店面、聘請了新員工,成為初具規模的中醫館和草藥商城。

百草苑早期僅有的一名“員工”,是劉紹華的兒子——當時年僅7歲的吳若思。吳若思長期跟随母親進出藥房,在閑暇時幫忙抄病曆、整理藥物、翻閱醫書……中醫逐漸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時光蹁跹,歲月倥偬。長大後,他在法國獲得生藥學博士學位,挑起了百草苑的大梁。

接手藥房後,吳若思請來30多名教授、醫生和藥劑師,組建實驗室團隊,帶領百草苑進入科學化、标準化、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他們從西醫的藥理、臨床等多方面鑒定,確定成藥品質同時達到《中國藥典》和《歐洲藥典》标準。“想要讓外國人真正接受中醫,科學論據不可或缺。”吳若思說。

順應浪潮尋求轉型

羅丹曾是法語專業的留學生。在她看來,法語和中醫都是溝通中法文化的媒介:“我家裡非常推崇中醫理念。小時候,我有一次高燒到40℃,在多種西藥都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母親用一點綿羊角粉幫我退了燒,讓我感受到中醫的神奇。遇到百草苑,我決定來這裡工作。”

這一決定,也促成了羅丹和吳若思的愛情長跑。百草苑成為羅丹的“第二個家”,羅丹則成為百草苑轉型之路上的重要一員。

2019年下半年,吳若思和羅丹推動百草苑建立了電商網站。數月後,新冠疫情在歐洲暴發,巴黎封城。由于中藥早在幾周前就呈現出較好的防疫效果,百草苑憑借成熟的線上銷售系統迎來了相關藥品訂單的爆炸式增長。

“我們沒有因為庫存壓力而上調藥價,而是全公司加班加點趕訂單,不知熬了多少個晚上。幸虧儲備了相關藥材,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内滿足顧客的需求。”營運部負責人張姗回憶。“封城使法國快遞業接近癱瘓,我們就親自送藥,向本地多家醫院提供中藥援助。面對人類共同的健康危機,作為醫藥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為保護大家的安全盡一份力。”

“百草苑是我的中醫推薦給我的。當天在網上下單,兩天後我就收到了藥品!”在谷歌地圖,一位外國顧客為百草苑留言。24小時内發貨、藥品3天内送達,已成為百草苑的慣例。

轉型不僅意味着從線下走到線上。傳統成藥閱聽人範圍較小,如何讓中草藥進入大衆的生活?數千年前,《黃帝内經》就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思路。

“我留學法國時,曾用藥草茶包來調理身體。近年來,也有留學生和華僑華人向我們表達了去火、暖宮、生發等需求。”張姗介紹。于是,藥研團隊開發了不同功效的泡腳包、花茶禮盒等産品,進行品質把控、功效測試後,選擇高品質産品進行推廣。“我自己也試了試,用的那一刻仿佛回到了國内。”

“聽說我們推出了日常保健産品,部分與我們長期合作的法國中醫專程跑來購買。”羅丹說。

草藥文化展示自信

劉紹華主管百草苑時,把“用心看病、低調做藥”奉為圭臬。但吳若思和羅丹則認為:“我們趕上了展示文化自信的好時候,應該宣傳好中草藥文化。”

法國是歐洲最早使用中醫藥的國家之一,向往學習中藥、針灸、拔罐等技術的法國學生不在少數。是以,吳若思選擇通過教育傳播正統中醫學。

吳若思加入法國中醫聯盟擔任科研教育部主席,多次參與主審藥劑學教學内容、編輯考試範圍。他發現,法國的大部分醫學生隻會實操卻不甚了解中醫基本原理。于是,他把中醫理論知識和文化核心帶入巴黎、尼姆、梅斯等地的大學和教育訓練學校,通過講座傳授給近10萬名醫學生與中醫從業者。

打破專業門檻,讓中草藥文化“破圈”傳播,也是年輕人探索的方向。他們攜手當地書畫、漢服等社團組織,在法國展會上掀起陣陣中國風。今年春節,他們帶中草藥走進了當地的美食節、廟會。

擔心參觀者受寒、積食,營運部負責人李東芳準備了熱氣騰騰的紅棗銀耳羹、驅寒暖身茶,種族不同、年齡各異的參觀者紛紛上前品嘗。發現天然草藥與外國人的“自然療法”理念相契合,他們又策劃了“草藥連連看”遊戲,邀請參觀者比對花草入藥前後的圖檔,既消除了初識中草藥的語言和文化障礙,也展現了草藥的“綠色”優勢。

“沒想到很多法國人一猜即中,我們準備的禮物都不夠發。”李東芳說,“其實,中藥也可以很有趣。”

年輕人的努力使中草藥文化被更多外國人認可,如今74歲的劉紹華也轉變了思路,支援起中草藥宣傳活動。

站在潮頭,吳若思和羅丹規劃着百草苑的未來:“我們相信,自己有實力成為創新的中草藥文化、科技企業,也希望與當地社會、國内外學校開展合作,将百草苑建設為中醫學校和文化展示空間。”(完)(原标題:中草藥文化走近法國人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