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振宇:「學分銀行」會存入你的每一分努力,未來的學習軍備競賽無人幸免

作者:36氪

文丨王雨佳

編輯丨喬芊

11年前,羅振宇走向40歲,他不再隻是節目制作人,采訪大咖,而是做起了“羅胖60秒”。通過這個永遠不知道明天會開出什麼的知識盲盒,他把自己變成了初代目“知識網紅”。

随後羅振宇的“得到”,把一個又一個曾經少有人知的學者和老師,孵化成“知識網紅”,把經濟學、心理學、哲學打造成“網紅課程”。花費99元到199元,這些曾經隻被鎖閉在象牙塔裡的“王謝堂前燕”,就可以藉由網際網路,飛入數千萬尋常使用者的腦海裡。

從羅振宇個人的網紅IP出發,從2012年到2021年的9年時間過去,思維造物的營收8.43億,毛利率50.85%,初具規模。

在羅振宇之前和之後,無數人試圖用内容敲擊商業世界的大門,然而極少有人真正能讓C端使用者為知識、内容掏腰包。

早在2012年,羅振宇就看到了技術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對知識和教育産業的改變,看到了10年後知識、教育商業化的未來,并将之變為現實。

時間走向2023,AI人工智能浪潮襲來,ChatGPT表現出的學習、知識能力對普通人近乎降維打擊。人人都想問:在AI和機器面前,普通人類的學習和知識還有多少價值?

2023年,羅振宇剛過了知天命之年,而思維造物出發的“羅胖60秒”在誕生10年後如約下線。這也讓他再次思考“知識、教育10年後的未來”。

在航行中看向遠方,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是企業掌舵者們的使命和任務,這也是36氪專訪欄目「看見2033」的初衷:找到那些曾經改變過去、是以也最有能力改變未來的人,詢問他們對“未來10年”後商業社會的看法,以及他們為何願意在一件事上傾注10年。

把次元定在“10年”而不是今年和明年,也不去談論具體的公司業務而是“其他”,36氪認為,未來比過去重要,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從未來中來的,我們看到了未來,再去執行。

我們相信那句投資圈著名的箴言:人們往往高估了未來一兩年的變化,而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

羅振宇看到的未來,會有一個數字化的「學分銀行」記錄人的每一次學習,每一分上進和努力。他猜想「學分銀行」會成為社會重要信用體系,學校、企業都會參考學分去評價人,也都會成為新的學習機構去賦能每個人。

(“看見2033”是36氪推出的一檔CEO高端訪談節目,旨在“深入一場對話,構築一個未來”。本文為訪談節選,完整視訊節目将于近期全網播出,敬請期待!)

以下是36氪與羅振宇的對話内容,經摘編:

「學分銀行」出世,人的每一次學習都被數字化

36氪:到2033年,您所看到的,确定無疑會發生的,并且有巨大影響力的事情是什麼?

羅振宇:我覺得未來社會,或許會出現第三個信用體系。

以目前的信用體系,可能會從三個次元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第一,你擁有多少财富物質;第二,你連結了什麼人?你自己的身份,你爸媽的身份,你認識哪些朋友?

目前,前兩者基本都實作數字化了,你擁有的物質,銀行知道;你的身份,微信背景知道。

第三個次元,你認知能力如何,是不是很上進,學習的強度和效率如何?這些資料還是一個灰箱,隻有一些非常粗糙的鑒定标準。

比如大學畢業證書是一個标準,但是隻能證明你高三那一年的水準。你30多歲甚至40多歲了,大學畢業證已經無法證明你的學習狀态。

未來10年,我猜想,社會對人學習狀态的鑒定标準,信用體系,數字化程度會加深。這套體系,可能會像我們的銀行賬戶一樣清晰可見,可以簡單稱為“學分銀行”。

學習的資訊灰箱正在被一點一點的打開,數字化。

36氪:這個新體系的核心,是評價這個人當下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是評價此人未來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羅振宇:這套新體系的核心可能是社會信用。我聽一些銀行的朋友說,他們判斷一個人的信用,很重要的次元就是,此人這輩子換過手機号嗎?銀行一旦發現,此人一生換過3~4個手機号,意味着此人切斷過3~4次和原有社會關系的聯系,這就已經代表信用的下降。

你讀了一本書,上了一門課,看了一個演出,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特别好學?不見得,但是社會信用體系就是這樣,一葉知秋。

這套體系評價的,還有人的進步速度。最近我就聽一個大廠老總說他們對每一個新入職的員工,會發一份檔案,介紹公司的一些業務。重點是背景會監控,這個員工打開看了嗎?

如果背景監控,員工三天内都沒有打開過這個檔案,直接談離職,而且不會告訴原因,因為這暴露了兩點,第一你不愛學習,第二你沒有融入我這家公司的意願。

數字化系統已經以如此精确的方式每分每秒盯着你,這是非常毛骨悚然的。

36氪:今天我們為收入、教育、醫療焦慮,以後我們要為無時無刻圍繞我們的學分系統而焦慮嗎?

羅振宇:我覺得我會焦慮,整個現代化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過去幾十年,關于個人資料隐私,有一個風起雲湧的潮流,很難說這是數字社會迫害大衆,但是你永遠攔不住,有一類人會主動地鋪路。

比如我求職的時候,我告訴我的公司,我過去一年我讀了多少書,我上了多少課,我要掌握什麼技能,這事口說無憑的,我有學分,在區塊鍊上有不可擦除的痕迹。

你當然可以儲存你的隐私,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利用學分系統來建立自己的優勢的時候,你跟不跟?

36氪:這套系統會是什麼樣的?和人有什麼關系?

羅振宇:或許未來它會跟所有想上進的人有關系。現在已經有了國家開放大學正在搞的學分銀行。

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社會教育機構,甚至是展覽館、博物館會把自己的門票系統接入學分銀行。然後,很多人在求職的時候,在社交平台上呈現自我的時候,會把學分銀行的評分展露出來。

現在的各大招聘網站,也會接入關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數字記錄。現在我們用的都是自己寫的履歷,每個人的能力都無法被精準衡量。

10年内,社會也許會陷入一輪新的焦慮,學分的軍備競賽。

我覺得這個系統它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就像科舉制,也隻能證明這個人能夠寫好八股文,但是并不證明他有當官的能力。

36氪:這套系統可以識别一個人比别人有更強的進步的意願,又能發揮什麼作用?

羅振宇:可以更快地識别出可造之材。

更先進的選拔人才的體系,去識别,選拔人才的程序是一直在進化的,但是這種系統從來不負責終極公平。

整體而言,知識系統去測量一個人的知識含量,意義是越來越下降的,這套系統後續會趨向,測量人的學習能力和效率,形成新的篩選機制。

36氪:在積分體系之外,這套系統如何評估人學習好不好?

羅振宇:未來,所有要準備被社會挑選的人,可能都要面對學分系統的壓力。這套系統,對企業也提出了要求。

比如,企業要想招到一個不錯的人,我不能隻拿工資說事,我就告訴你,你加入我們公司幹三年,我們内部有一些課程,分數可以進學分銀行,你在這裡幹三年,還可以刷出新的學分。

這套系統會倒逼所有的組織身上也帶有學習的機制。現在,為什麼大家願意要華為的人,華為的工作經曆證明了此人通信行業的能力。你說你是阿裡P8,P8的畫像就證明了你的綜合素質。這個序列級别就很像是阿裡在人才市場的信用貨币。

36氪:這個認證主體會是公司嗎?過去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什麼事情,往往都是在他求職的時候放在履歷裡面,但是也無法測量真假。

羅振宇:未來也許會有區塊鍊系統,解決真假的問題。數字化系統一定會遇到數字隐私的保護問題。将來,我學習情況,學分輸入在系統裡,但是要打開給别人看,需要我同意。這個保護,恐怕這個隻能是公權力來幹。

36氪:有了您說的這套系統,我們可以告訴年輕人說你去成長。這套系統,可以把想要上進的人的努力去量化,可以讓真正成長的人得到支撐,會讓并不想成長的人焦慮。

羅振宇:未來社會,人真是焦慮體質的話,會覺得越來越殘酷。

得到的很多使用者會相信,我未來肯定比今天好,我的努力會有用。

這些人其實有一種非理性成分,因為誰也沒有告訴你,你的努力一定能兌換成結果,但這些人就是信。包括我在内。這是一種盲信。

我說鋼琴就是這樣的一種活動,每一份努力都能兌換成結果。但是,真實世界,像鋼琴這樣的事太少了。

未來的學分系統,我覺得會讓你付出的努力,至少讓别人能看見

36氪:一個25歲的人可以通過他的碩士學曆來證明自己,而45歲的人群,除了極少數的功成名就的人之外,其他人沒有什麼顯赫的社會身份的時候,怎麼來證明自己?

羅振宇:年輕人要面對的可能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一次很大的颠覆。從評價角度來說,社會不會再滿足于簡單的頒證,社會需要更精細的數字化工具衡量人。

可年輕人再拿一個畢業證書,已經不太說明問題,數字化系統已經自動把你在學校上課的情況,圖書館借閱、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都用算法給你算分了。

社會很可能會跳出校園的牆外去建立新型的信用系統。2500年前孔老夫子跳出來說來給我一刀臘肉,我就在外面搞一個教育系統,這件事情并不新鮮。大機率未來會有新技術去實作。

36氪:您所倡導的這個系統能夠搭建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羅振宇:我覺得兩個,第一個是公權力,政府監管出來之後,然後就開始出現了信用體系,這是一個關鍵節點。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社會聲望的算法會出現。

36氪:據說在螞蟻芝麻信用裡面,你的信用分,跟你的朋友是誰是有關系的。這套系統會和人際關系有關嗎?

羅振宇:将來所有有聲望的人,他都可以給别人發行自己的聲望分。未來,我猜想會是聲望的狩獵采集社會。

每個機構都要比拼,以聲望“賦能人”

36氪:很多年以前電線杆上面會寫“辦證”,這是人類最核心的需求。最近10年,辦證這個需求是否沒那麼迫切了?

羅振宇:社會競争總有人會從兜裡掏出一張你沒有意識到的有用的牌,然後這些牌一旦幫助這些人沖到下一個高點,剩下的人就變成大家通用的工具。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但是,每個教育訓練和課程都有證,含金量的衡量會有一個新的市場。

奇瑞有一個碰撞實驗室,碰撞用的假人,比較貴的100萬美金一個,為啥那麼貴呢?因為塑膠人完全模仿人皮膚的質感,裡面很多傳感器非常精,全世界做這個東西的公司隻有美國某公司。我問,這個假人是因為技術特别高,我們的産品替代不了嗎?

負責人說,因為這個公司的假人得到全世界汽車業認可,你不用這個假人,全世界汽車業不認你的實驗資料。

是以,未來各種證也有含金量的問題,可能會存在無窮多的層次。

有點像現在股票市場。企業通過财報把自己的資料公開,基金經理搜集研究形成各種各樣的報告。但是散戶,最後可能無腦追随巴菲特。我并不需要懂這麼多算法。

實際上,巴菲特就是古早的金融網紅。很多人的能力其實已經被數字化了,比如說今天一個主播他有多少粉絲,增長趨勢,帶貨的能力,潛力。

如今,人的能力被數字化,還是一種奢侈。未來更多的人,能力都會被數字化。學習能力和效率的數字化,促進了社會的更多公平。科舉也不公平,但是比原來的九品中正制要公平。

36氪:45歲的人,如果不滿意我的工作,未來還有沒有機會換?

羅振宇:我覺得有一件事情會讓社會變得更好,有了社會大學的學分銀行,個體群組織,都更在乎聲望。

過去,聲望這件事情往往是僞君子的天下,誰是嶽不群,誰最有聲望。

但是如果真有社會的學分系統,會導緻每一個組織的聲望成為評價标準。組織也在被挑選,組織也要挑選員工,也要被合作夥伴和投資方挑選。

聲望和品牌不完全一樣,但是建立起來特别耗金錢和時間,都會成為無形資産。

可以把未來的企業都了解為一個學校,這些人在這個組織的這段時間,是不是獲得成長,将來是會被數字化的。

就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靈魂裡面,學校這個要素就變得重要。實際上,任何一個組織的靈魂裡面都有兩個東西,第一是軍隊,第二個學校。軍隊就是要結果,提倡效率,學校要成就人,要有聲望。

企業需要塑造人,建立聲望,未來的企業,也被這套數字化系統卷入,變成聲望的塑造者。

一個學校怎麼變得很牛的?你像蔡元培當年做北大校長,憑借一個個更高聲望的老師,一屆一屆的畢業生成長變成一個高聲望的學校,然後100年的學校基本上就不會死了。

聲望像齒輪一樣隻能單向累進,代言者突然吸毒了就會逆向,但是你和好聲望的系統在一起,它就會不斷的增值,這一點會成為未來組織很重要的衡量标準,你沒有聲望,你就沒有辦法賦能人,就找不到好的員工,也沒有好的合作夥伴。

比如36氪這樣的公司,采訪了巴菲特,這個節目就變得更有聲望,就更容易采訪到下一個大佬,聲望就是單向累進的過程。

36氪: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是你覺得非常看好,願意拿着全部身家去支援的?

羅振宇:過去這10年衡量人和公司,都是以大為美的。

一旦說到創業,企業上市了,越大越好,那是一個鄙視鍊的次元。但是,有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這個世界和此前不一樣,可能就是兩口子做出了縣城最好的一家奶茶店,跟一般的奶茶店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從營業額的數字上講,這個和一個上市公司差太遠了,但是它一定有其了不起的地方。這樣的的人很多,有一種人就是塑形者,就是把腦子裡一個想法變成人間的一個實體。

36氪:兩個做事的人之間,誰更好,是不是還要用“大”來評價?

羅振宇:可能要用時間長久,來衡量。

從人類的整個的文明河流來看,人類文明1萬層大廈,我們就住在第1萬層。我們這一代人隻是獲得了一個機會,但是,你能不能往這個一定會往前走的河流當中留一個東西漂到下一站,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唯一可以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36氪:那麼,得到和您自己會為未來做什麼?

羅振宇:有這套學分系統的暢想。我們建立一個聲望的結界,就是一個虛構的,看不見摸不着,“聲望的賦能系統”。

這件事情剛才我們講在孔子那個時代就出現了,就是拼接更多聲有聲望的人和事在一起。

有時候我們去餐館,老闆和所有來這兒吃過飯的明星合影,隻要他挂了一牆的明星。我們大機率覺得這是一個有人脈的餐館,還不錯,至少老闆經營上肯定是很用心,讓我們對餐館平添了一份信心,就是聲望算法。我覺得任何一個學校也是,你像我畢業的學校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張小龍,孟晚舟。

這幾個人我可以吹一輩子的,實際上他們的成長跟我沒關系,但我會有驕傲感。

這就是聲望賦能,我以某種方式和這些人發生了連接配接,系統就自然把一種力量灌注到我的身上。得到做這個事,這條路就極其的寬闊平坦筆直。

得到,讓更有聲望的人來得到當老師,讓更有聲望的人來得到學習,讓在得到學習過的人未來成長的更有聲望,并且讓其他人更能看到明白。

聲望系統将來就是商業價值,隻不過它的商業價值并不見得一定兌換為企業規模。

組織成長永遠是有這兩個次元,一個是在共識性下的規模,一個在曆史性下的聲望。我記得哈佛商學院的副院長看到得到做起來,看到有50萬人同時線上學,他就到我們辦公室來給我們做了一個采訪,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你覺得得到這樣的學校會把哈佛幹掉嗎?

我說這完全沒有可能,哈佛是數百年曆史的學校,工業革命,二次大戰都沒有能夠颠覆,怎麼可能被這樣一個小小的浪花沖擊?

但是這反過來也在印證我們的信心,隻要你堅持這種聲望算法,讓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久,就是一個聲望搜集器,儲蓄罐。這件事情太讓人興奮了。

36氪:這個系統會有助于儲存自己聲望的人越來越多嗎?

羅振宇:這種人不會越來越多,依然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或許還是留在世界美好的小确幸裡。

所謂的奮鬥者們,第一他永遠相信未來比現在好,第二他永遠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有結果。相信這兩條的人其實并不多。

現在流行的躺平,每個人評價标準不同,對我來說無法接受,但是别人ok,能自洽就行。

36氪:學分系統的出現,會讓人性更趨向于學習嗎?

羅振宇:學習其實是人性的一部分。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講過一句話,做管理工作的人,叫讓人性中的天使起舞,讓人性中的魔鬼沉睡。

我在琢磨一個詞叫涉獵,成年人學東西,好像隻能涉獵一點,涉獵這兩個字的本意是趟水過河,必須得有目标,獵這個字獵物就更是一個目标導向。

這個詞告訴我們,你得有目标。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人定義不出來目标。未來這個社會學分系統,可能有一個好處,讓這個社會出現了更多有意義的目标。

人工智能不會替代人

36氪: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AI的風暴又掀起來了,在人和機器的關系發生變化之後,人類的知識和學習、工作會被替代嗎?

羅振宇:我不太同意這種悲觀的看法,人類曆史上的技術革新太多了,可是一直從來沒有出現過說機器完全替代了人,然後遍地是失業。

我不覺得會對人間會出現什麼變化,一個科普作家講過一句話,如果我們要從頭做一個蘋果派,我們需要從創生一個宇宙開始,因為沒有宇宙,就不會有物種。

人類文明從一開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技術基礎上,隻不過這個技術你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就像人類用骨頭磨成針縫制第一件衣服的時候,你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那問題是皮毛是怎麼來的?

這一點都不重要,對人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我怎麼用它。這是做事的人。

我們公司内部也有讨論,得到要不要推出一個ChatGPT的課, 我說我跟同僚讨論,我說請問這個課應該是啥?ChatGPT對于我們,就是變成了我給一個題目,它輸出一篇文章,這不就是一個編輯?這是長期存在的職業了。

我隻關心新的技術出現之後,人的變化。所有的事都在人間,都是人和人之間的事,從來不存在一個人工智能算法和人之間的競争,隻存在不同的人利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的競争。

36氪:未來有一天,ChatGPT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得到的課程是否都可以用它來生成,或者它直接給我上課?

羅振宇:絕無可能。内容和内容起作用的方式絕不在于認真邏輯和準确性。你看古人易經講算命對吧?為什麼要用特定的烏龜殼?蔔卦的人要焚香沐浴?隻有這樣你才會信。

我們隻要是人,活在人間,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永遠是這個世界的最核心的算法,剩下全是工具,這是我堅信的一點。

前兩天我去到國家大劇院看了一場演出,這個演出演了幾百上千場,體驗是一模一樣的,但是,現場的真正的高潮點是什麼?是謝幕。

隻有謝幕,是今天晚上的演員向今天晚上的觀衆的緻敬,那種歡笑聲和鼓掌,隻屬于今天這些人。

36氪:您畢生追求的東西是什麼?

羅振宇:我願意追求在這個世界上留點啥。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實在之物,對我來說誘惑非常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