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業主義》-書摘(上)

        我想再重申一遍,今後的時代所需要的先見能力,是能夠看清眼睛看不到的事物的能 力。任何人都能夠預見到的事業是不會再有什麼發展的。要想獲得在新的競争地中取勝的能 力與工具,不能依靠現有的戰略論和過去成功的經驗,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在不斷認識前 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練自己的資質。

        把 20 世紀的學習變成一個破壞并極具創造性的“不學習”的過程。要想得出相反的結論, 當然需要對常識毫無遺漏地進行分析,但也需要對反證進行同等程度的分析。是否具備這樣 的思考習慣以及邏輯驗證的技巧,決定着你在新的競争地中生死存亡的命運。

        即使失敗,也要率先向前所未有的事物發出挑戰——我總覺得在當今的日本,具備 這種心理的人才極為罕見。   懼怕變化的心理,也就是懼怕失敗的心理。與其說這是一種軟弱,倒不如說是不成熟。 由于不成熟,便無法避免失敗。未曾遭遇過失敗,一直在回避失敗,是以沒有掌握避免失敗 的方法,于是在新的競争地中,無法邁向未知的領域,這便有可能喪失生存能力。   懼怕風險,企圖逃避風險,這樣做是為了種族的延續,是生物的本能。然而,人類并非 無法化解風險的動物。北歐各國突然發生的變化以及愛爾蘭成為世界金融的後院都說明了這 一點。自原始社會以來,人類無數次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變化,并且每一次都想出辦法解 決。

        在任何世界中,被稱之為名人或高手的人大體上都具備慎重和大膽兩方面的素質。這兩 種素質無非是經常向往變化、執著探索的熱情之産物。在商界之中,優秀的組織除了積極進 行技術革新,還十分擅長化解風險。此類組織的上司者,他們的内心大都充滿着享受變化的 熱情。他們的存在以及他們的熱情無疑會成為開拓未曾開發的新競争地的動力。

        未曾開發的新競争地前途莫測。正因為我們不了解,是以對任何情況都感到非常緊張, 這種緊張感能夠喚醒我們的觸覺,提高我們對事物的洞察力、分析問題的速度與應對危機的 能力。此外,極度的緊張還刺激着人類潛在的“直覺本能”。

        如果說享受變化、執著探索以及不學習 20 世紀是在看不見的大陸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條 件的話那麼緊張感,也就是積極的猜疑心理便是迅速磨砺先見能力的“強心劑”。在看不見 的大陸上,我們需要這種“強心劑”發揮作用,否則我們便無法趕上變化的速度。

————————————————————————————————————

        馬遜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它放棄了把公司網站發展為百貨商店的做法,縮小 倉庫的規模,重返自己的初衷,把焦點重新對準書籍、CD 以及圖像軟體等能夠有效進行數 據挖掘的商品上。此外還轉換了商業模式,不是自己變成百貨商店或購物中心,而是為特定 的顧客群提供服務,通過“網絡借款”賺取手續費。

        以逆向思維再次構思事業   經營者有時會埋頭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喪失冷靜而透徹地驗證經濟現實的能力。“銥星 計劃”失敗的根本點也正在于此。人類原本就不擅長于清除自己固有的想法和經驗,并從零 開始思考些什麼。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并不斷磨練這一習慣,則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避免在新境地中受到緻命的傷害。對于以自己的構想作為成功依據的定論或經濟法則,我們 應該嘗試着去否定,并以此為出發點重新構思事業。

        首先把事業的核心限定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内,然後向縱深發展,以使競争對手無法模

        與“規模經濟”相應的一個說法是“深度經濟”。特别是在電腦經濟中,“縱深、迅 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能夠徹底做到這一點的人卻非常稀少。

        要想在這樣的時代獲得成功,必須首先從虛心驗證現實中的各種事實出發。要做到這一 點并不容易。為了使自己的思想從作繭自縛的狀态中解放出來,有時必須徹底放棄自己好不 容易積累起來的一些東西。

————————————————————————————————————

        作為交流的基礎,或者說是交流的原則,我們開始需要“符合 邏輯的思考”這一必要條件與“符合邏輯的讨論”這一充分條件。

        符合邏輯地去思考與行動。無 論是攻破未曾遇到過的課題,還是初次開展一項工作,符合邏輯的思考都必不可少。在既沒 有地圖也沒有路标的越野比賽中,邏輯思考将成為指南針。   邏輯思考的基礎在于首先建立假說,以事實為依據對假說進行驗證

        在雙方互相交換自己意見的過程中,包括上述提問的能力在内,傾聽的能力與說服的 能力必不可少。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他們以自己的理論代替了雄辯家的 詭辯。亞裡士多德在《詭辯駁議》的開頭這樣寫道:“詭辯性質的駁斥看上去像是駁斥,這種 言論實際上隻不過是荒謬的推理(謬論)而已。”換言之,無論口齒如何爽利,聽起來多麼 動聽,在由事實推出結論的邏輯推理過程中,都包含着謬誤。換一個角度來看,即使沒有惡 意或貪婪的意圖,但在忽略這種謬誤的情況下反複進行讨論,是無法得出正确結論的。

        不少詭辯利用人們先入為而缺乏證據與邏輯。我們必須能夠從某人發言的前後邏輯或開場白中捕捉到與此後進行的讨論之間的沖突 之處,為此需要進行嚴格的訓練。此外,參加讨論的人身份與地位各異,我們必須集中精力 傾聽來自各種視點與角度的意見。此時不要受“發言者是誰”的影響。養成關注“說的是什 麼”的習慣至關重要。傾聽别人的意見非常重要,也應該尊重别人的意見,但由這些意見推 出的結論則必須具備确鑿的證據并符合邏輯。   我們還必須養成這樣的習慣:當人們的意見驚人地一緻時,回到讨論的出發點,重新 審視結論的依據與議論的主旨。這是因為正是在這種時候,才最有可能受到“現代雄辯家

        反駁的目的并不在于擊倒對方,而是為了加深互相之間的了解。這主要有兩種情況:

        通過論證進行反駁指的是指出對方的主張所依據的資料與事實的錯誤或不足,但不能 僅僅停留于此。如果不通過邏輯推理進行反證,直至指出主張與論據之間在邏輯上不存在相 關性,便無法駁倒對方的主張。

        我們隻要對自己與對方主張的架構作出冷靜的分析,便可達到上述目的。不過有一個前 提,這就是自己必須準備好充足的論據。此外,隻有傾聽對方的談話,條件反射般地捕捉其   論據不足與錯誤之處,才能抓住反駁的機會。僅通過有效的反證駁倒對方的主張,是無 法達成一緻意見的。在通過論證進行反駁的過程中,反複的反證隻是一場前哨戰,是為了把 自己的結論暗示給對方。為此,需要在諸多可能得出的結論之中,把自己的結論暗示給對方

        為了得出正确答案,我們經常把幾種推理形式組合起來,建構起邏輯。其代表性的方法 為“歸納法”和“演繹法”。歸納法是從經曆過的諸多事實中推導出最本質的因果關系,得出作為普遍原理的結論。 而演繹法是亞裡士多德為我們帶來的論證方法,通過“A=B、B=C、是以 A=C”的三段論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