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動态!
1
研究釋出最新黑洞照片
黑洞周圍的物質被認為是在一個被稱為吸積的過程中落入黑洞的,但是從來沒有人直接對它進行過成像。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路如森上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全球毫米波甚長基線幹涉測量陣列(GMVA)聯合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和格陵蘭望遠鏡(GLT)在毫米波段開展的新觀測,首次對著名的射電星系Messier 87的黑洞陰影以及其周圍顯示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質的環狀結構和強大的相對論性噴流一同進行了成像。圖像首次表明了中央超大品質黑洞附近的吸積流與噴流起源之間的聯系,新的觀測結果揭示了有關這些電子的位置和能量的更多細節。
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表示,此次展現的3.5毫米波長圖像可以說是代表了目前的最新成就。但為了揭示M87中央超大品質黑洞及其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加速、準直傳播的實體機制之謎,我們需要拍攝更多色的高品質圖像。
内容來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4/t20230427_4885489.shtml
2
研究實作微孔架構離子膜内近似無摩擦的離子傳導
研究表明,非同步的音樂活動較同步的音樂活動,反而更能促進幼兒的觀點采擇。這挑戰了過往研究中常見的關于同步和模仿行為親社會作用的認知,說明差異性協調比一緻性協調更能促進觀點采擇這一核心社會認知能力。。
離子膜是水電解槽、燃料電池、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和離子捕獲電滲析等相關過程的關鍵部件,在膜内構築高效離子通道、降低離子跨膜傳遞能壘是開發高性能離子膜的關鍵,而如何在膜内構築全剛性限域微孔并調控離子與通道的互相作用,進而逼近離子傳導速率的極限,是開發新一代離子膜的關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楊正金教授團隊與合作者針對離子膜普遍存在的“傳導性-選擇性”互相制約關系,提出一類新型三嗪架構聚合物離子膜。基于剛性通道的限域效應和通道内的“離子配位”機制,這類膜材料展示出了近無摩擦的離子傳遞,實作了水系有機液流電池快充,電池充放電電流密度達到目前普遍報道值的5倍以上。這種陽離子膜在液流電池中展示出了非凡的性能,其對基于分子型活性物質的水系液流電池研究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内容來源:
http://news.ustc.edu.cn/info/1055/82719.htm
3
減少鹽攝入,還是吃低鈉鹽?
高血壓是中國居民發生心血管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過多攝入鈉和過低攝入鉀均會升高血壓,是高血壓發生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武陽豐教授上司開展DECIDE-Salt研究,旨在同時評價兩種減鹽政策——用富鉀低鈉鹽替換普通食鹽和逐漸減少廚房供鹽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結果表明,将養老院廚房中的普通鹽更換為富鉀低鈉鹽,在2年幹預期間,入住老人的收縮壓平均下降7.1mmHg,舒張壓平均下降1.9mmHg,主要心血管事件減少40%。與之相比,逐漸減少廚房供鹽未能取得相同效果,同時低鈉鹽組未見增加臨床高鉀血症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這些結果說明在養老人群中推廣應用低鈉鹽是較為安全的,也間接說明将低鈉鹽向其他發生高鉀血症風險較低的人群(如年輕人)推廣将更加安全。
内容來源:
https://news.pku.edu.cn/jxky/b27252fa018240f7acc10d4090d629b1.htm
4
研究揭示甲病毒的新型受體識别模式及跨物種傳播機制
甲病毒是一類由蚊蟲等節肢動物傳播的RNA病毒,能廣泛感染人、鳥、鼠、馬等多種動物并引起相關疾病。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藥物或者疫苗被準許用來治療或者預防甲病毒的感染,介導病毒跨越差異極大的不同物種之間傳播的通用受體鮮有報道,病毒與這類受體的結合模式及其介導的跨物種傳播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細胞》期刊線上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烨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研究所章新政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手段,結合多種生化方法鑒定了一種甲病毒全新的受體結合位點,揭示了受體VLDLR的多個相似串聯結構域通過協同作用與SFV特異性結合的新型機制,首次闡釋了通用受體分子介導病毒實作跨物種傳播的分子機制,為抗病毒藥物設計及新型疫苗開發提供了新靶點。
内容來源: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03230.htm
5
科研人員破解海參“吐絲”之謎
“吐絲”是許多熱帶海參遭到敵害威脅時,從肛門處噴出絲狀小管并黏附纏繞捕食者的一種防禦機制。海參噴出的小管被稱為“居維氏器”,但其成分及其黏性産生的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迷。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态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胡超群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染色體級的高精度基因組測序,發現居維氏器外層的黏性蛋白具有長串聯重複序列,與蜘蛛和家蠶的絲蛋白類似。研究團隊還在海參敵害防禦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破解了海參“吐絲”之謎。玉足海參利用瞬時受體電位通道感受捕食者施加的機械壓力,并通過釋放乙酰膽堿信号刺激居維氏器排出。研究揭示了玉足海參居維氏器防禦敵害的物質基礎、感覺過程與噴射機制,在研發提高人工增養殖海參适應能力的技術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為新型仿生水下黏合材料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内容來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4/t20230424_4885117.shtml
上述成果已釋出于
“科協頻道”線上社群“發成果”專區,
排版 | 倪妮稽核 | 六朵 蒼翼蝴蝶 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