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古老葬甲化石

新華社南京9月17日電(記者王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英及其團隊發現,約1.65億年前的埋葬盔甲化石将這一記錄提前了1。3億年,并解密了中世代埋葬的昆蟲的親繁殖行為。這項研究的結果于周四線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近年來,黃帝英的團隊發現了大量的中生墓葬化石,其中37塊來自中侏羅紀路虎溝生物群,5塊來自白垩紀早期的熱河生物群,6塊來自白垩紀晚期的緬甸琥珀。其中,虎溝生物群從1個左右。65億年前,最古老的墓葬化石來自科羅拉多州更新世晚期佛羅裡達生物群,大約3500萬年前,這意味着黃帝英的團隊已經将埋葬盔甲化石的記錄提前了1個。3億年。

黃帝英介紹,這些古葬盔甲和現代物種似乎沒有太大的形态差異,顯示埋葬盔甲1。65億年的形态穩定性。研究發現,化石觸角的末端密集着微小的化學受體,并且像現代物種一樣,有兩種類型:球形和圓錐形。作為一種腐爛的動物,現代的埋葬盔甲依靠這些受體來探索腐爛肉的惡臭。這表明,在侏羅紀中期,埋葬盔甲在生态系統中扮演着重要的清道夫角色。

該研究還發現,熱河生物群系埋葬化石早于其他社會昆蟲最早的地質記錄。黃帝英介紹,通過對比分析大量化石,研究發現,白垩紀早期的埋葬盔甲具有與現代埋葬王牌相同的特點,具有主要親繁殖行為,保護幼蟲,而白垩紀早期的埋葬盔甲則由"夫婦"共同工作,作為食物将腐爛的肉埋在地下, 在腐爛的肉中制造産卵洞,并在其中飼養一窩幼蟲,屬于典型的養育行為,構成簡單的社會分工。

"白垩紀早期熱河生物群的埋葬盔甲化石似乎與中侏羅紀的埋葬盔甲化石沒有顯着差異,但白垩紀早期的第三個可見腹闆被聲音覆寫。黃帝英告訴記者,從铙甲發出的尖銳啁啾聲吓跑了捕食者,也通過這種叽叽喳喳的聲音與幼蟲進行交流。是以,聲音是埋葬盔甲的社會性的基礎。

埋葬A是昆蟲鳍的一個小分支,隻有不到200種現存物種。據悉,這些化石非常罕見,化石來自美國弗洛裡桑特生物群,是以前唯一埋葬的化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