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eb3.0時代将重新審視品牌增長因素:文化、背景和商業

Web3.0時代将重新審視品牌增長因素:文化、背景和商業
過去的一年在很多方面都非同尋常。就個人而言,堅持寫作讓自己學到了一些新東西,重新建構已經學過的東西,這讓我對未來的事情非常樂觀。

過去三年,全球受到 Covid-19 的影響,讓我們進入了一個“線上優先”的時代,線上遠端辦公、線上會議、線上課堂等等。

為了說明,拿汽車的曆史中來做一個類比,汽車工業的前 50 年,從 1886 年卡爾·本茨的專利汽車到 1936 年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建造,是關于創辦汽車公司并弄清楚汽車應該是什麼樣子。另一方面,第二個 50 年是圍繞無處不在的私家汽車設計一個世界。隻有汽車發展到個人時代人們的生活半徑才會變大。

在計算機行業中,前 50 年始于1976 年 PC 的發明,幾年前因為 Covid-19 進入了周期的後半段。基礎建設(雲)已經完好,汽車、PC、智能手機等幾乎無所不在。然而,與汽車時代不同的是,方向已經轉了 180 度,生活半徑似乎變小了,不再開車去辦公室上班、去商場購物等等。

通過汽車和PC的發展史來看,未來可以遠端完成的事情都将主要通過遠端完成。

在網際網路的第一個時代,世界是如何被塑造?如何幫助客戶成功和成長?未來會不會隻有元宇宙和 Web 3.0?下面來簡單回顧一下不同時代如何幫助客戶成長。

網際網路 1.0:商業 (1994-)

在 Internet 1.0 上,通過讓客戶與客戶進行交易來為客戶創造價值。開發商業平台,将産品整合到市場中,并進行适當的營銷促銷和流程,将客戶轉變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企業。

網際網路 2.0:背景 (2007-)

在網際網路 2.0 上,通過将品牌情境化來創造價值。為自有和付費管道開發通信和内容格式,擁抱網際網路 1.0,每個數字接觸點都成為交易的入口點,将客戶轉變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品牌。

網際網路 3.0:文化(2021-)

在網際網路 3.0 上,通過尋求和加強品牌的文化共鳴來創造價值。在轉型産品(精裝/Kindle)中,仍然隻通過數字産品的轉型方面(例如 10 倍更好的體驗)來證明人們的行為變化是合理的。而這些在網際網路3.0時代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心理和社會學方面。支援客戶不僅要在豐富的上下文管道中進行交易,還要支援創新産品以高度适應當今的文化。擁抱網際網路 1.0 和 2.0,每一個數字産品都可以成為改變文化的神器,将客戶轉變為塑造文化的品牌。

三個術語在這裡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相關性和共鳴。通過Clifford Geertz和 Max Weber,将人們了解為生活在自我編織的意義網絡中,這些網絡稱之為文化,即網際網路文化。相關性反映了品牌在人們心目中的意義。用漢斯·多米茲拉夫(Hans Domizlaff )的話來說,相關性意味着品牌“要在人們的心理中獲得壟斷地位”。在Hartmut Rosa之後,共振最終将人和品牌的關系描述為一個具有重要回報循環的共振文化系統。

在這個邏輯中,産生共鳴的創新産品成為塑造文化的産物:文化鑄就代碼。它們的設計必須盡可能受歡迎,無需中間階段或腦力勞動即可立即工作。創造這些産品的出發點始終是對人們及其特定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這種方法将設計和建構過程與傳統軟體開發截然分開,傳統軟體開發從遺留系統和業務流程開始,到使用者結束。相反,從經驗和背景開始,然後從那裡回到技術和流程。

與實體産品相比,數字産品隻有在人們經常使用時才會成功。可持續性是通過設計内置的。數字産品通過網絡效應創造的價值越頻繁,使用的人越多。然後,他們與文化産生共鳴并為其指明方向。連接配接人與品牌的傳動帶,是共同價值觀的文化共識。

如果缺少這種共識,系統中的某些東西就會中斷。Web 3.0 由去中心化理念驅動,通常涉及區塊鍊技術,例如加密貨币和不可替代代币 (NFT)。這是關于以代币的形式将資産(金錢、權利、代碼、合同等)建構到以數字方式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的内部運作中。這一直到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的概念。所有這一切都沒有中央機構的參與。

  • 在代碼與文化認同的交彙處創新産品
  • 品牌故事
  • 交易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