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本文約8000字,正常閱讀需要15~20分鐘。讀完本文可以獲得如下收益:
  1. 分辨知識和知識體系的差别
  2. 了解如何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
  3. 掌握緻用類知識體系的建構方法;
  4. 能夠應用甜蜜區模型找到特定領域來建構知識體系。

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

小張準備通過跑步鍛煉身體,可因為之前聽說過小腿變粗、膝蓋受傷、猝死等等與跑步有關的意外狀況,有點擔心自己會掉進各種坑裡,就在微信上問朋友圈一直曬跑步裡程的朋友老安。

小張問老安:“老安,我想跑步,有什麼要注意的沒?”

老安回答:“注意跑姿就行了,要前腳掌先着地,不然容易損傷膝蓋。”說完還給小張發了張片。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小張大喜,心想,幸虧問了老安,不然膝蓋就廢了。

第二天早上上班,小張碰見一個部門的黑子,想起來黑子前段時間說他參加了什麼夜跑團,就問黑子:“黑子,聽說你參加了夜跑團,跑步經驗肯定很豐富了,我最近也想跑步,擔心跑出問題,給點建議怎麼樣?”

黑子說:“建議嘛,的确有一條啊,别輕信網絡上各種文章說的什麼腳後跟先着地容易損傷膝蓋應該前腳掌先着地之類的話。你知道嗎,我參加的夜跑團裡,有很多經驗豐富的跑者,他們說呀,80%的馬拉松跑者跑步時都是後腳跟先着地。人家跑那麼久那麼遠都沒事兒,就說明,腳後跟先着地是正确的選擇。”黑子說着,拿出手機,找了張圖給小張看。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小張邊看圖邊說:“有道理,有道理,還是黑子專業。”可他心裡面卻犯嘀咕,怎麼回事兒啊這是,老安和黑子,說的完全是相反的。

小張決定找一位資深的跑者問問,想來想去,想到他的大學同學飛将軍,他常年跑步,全馬都跑了6次了,最近好像還開發了一門如何跑步的課程。于是中午吃飯時,他用微信發了條消息給飛将軍:“飛将軍啊,我最近有點想跑步,你是專業的,給我點建議,怎麼跑比較好呢?”

過了一會兒,飛将軍發過來一條消息:“你先回答我幾個問題:1)你是想跑馬還是慢跑鍛煉?2)你身高、體重、體脂率各是多少?3)體力如何?4)有沒有心髒病、高血壓、頭暈等情況?5)有沒膝關節受傷、腰椎間盤突出等情況?6)準備在哪裡跑?塑膠跑道、跑步機、水泥馬路還是别的?……”

小張一看飛将軍連珠炮式發出的12個問題,不禁叫了一聲“天呐”。

好啦,現在請你回答一個問題:老安、黑子和飛将軍,這三個人,哪一位更專業?

如果我沒猜錯,你的答案和我一樣:飛将軍更為專業。

為什麼呢?

因為飛将軍沒有像老安和黑子那樣直接給一個前腳掌先着地或腳後跟先着地的建議,而是先望聞問切,從各個方面了解小張的情況,然後才給出适合小張的建議。

那為什麼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因為飛将軍在跑步這個領域,擁有豐富的知識,涵蓋跑姿、配速、相關疾病、路面、心率等等,這些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知識體系,能夠從多個次元綜合評估一個人該如何開始跑步、如何進階。

不僅僅跑步這個領域有知識體系,各個領域都有知識體系,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找到一個圍繞着它形成的知識體系。

針對某個領域、某個問題的知識體系,對我們有非常多的好處,典型的有三類:

  1. 表達能力更新。這是因為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會用到并培養成長思維、批判思維和系統思維,提升思考能力。當我們能夠把一件事情的邏輯、層面、各個次元想明白,就能講明白。
  2. 從零到一成為專家。知識體系是結構化的,知識點之間彼此關聯,有無數回路,四通八達。這樣的好處是,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就會觸發某個知識點,我們捕捉到這個知識點,就可以沿着知識體系的無數關聯和回路,快速找到相關的其他知識的點,組合起來,形成針對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就表現出專業水準,就當得起“領域專家”之稱。
  3. 智慧影響待人接物。知識内化,形成體系,吐故納新,不斷進化,我們的智慧就會跟着更新,就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一方面知道的越多越能體會知識無涯越會虛心、包容,越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另一方面體系越完善越能幫助自己和他人解決問題,促進彼此關系。

舉兩個例子對比一下,我們馬上能感受到擁有知識體系的好處。

醫生D1,接診一位大腿中箭的士兵,馬上想到:“中箭了就得趕緊拔出來才好。”于是他一頓操作猛如虎,拔掉了士兵屁大腿上的長箭。不料鮮血迸出,他趕緊找來一團棉花,一條線繩給士兵包紮上。然後拍拍手,告訴士兵,長箭已除,萬事大吉。

醫生D2,也接診了一位屁股中箭的士兵,他沒有立即動手拔箭,而是先問了士兵中箭的詳情、各個身體部位的感覺、以往的箭傷治療史等等情況,然後準備了清洗、消炎、包紮要用的各種物品,接下來消炎、拔箭、敷藥、包紮,最後又叮囑了飲食禁忌、日常護理、活動建議、複診、常見并發症和應對政策等等事情,才結束治療。結果這位士兵很快痊愈了。

D1缺乏診治箭傷的知識體系,腦中隻有幾點零散的知識,隻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想不到感染、發燒、飲食禁忌等事情,結果他的病人回去後,傷口感染、化膿,引起各種并發症,後來救治無效,含恨離世。

反觀D2,因為有知識體系,能夠系統的、多元度的、多環節的考慮各種問題,妥善制定箭傷醫治政策,他的病人得到了很好的診治,很快就痊愈了。

醫療領域的知識體系,可以治病救人,效用立竿見影。其他領域的知識體系,在處理該領域相關的問題時,也有類似的效果。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找到很多例子,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過去的經曆,找一件事能夠說明知識體系作用的事情出來,這樣能加深我們對知識體系重要性的了解。

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

從跑步和治病這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點是一個一個的,散亂的,比如“跑步時前腳掌先着地不傷膝蓋”、“中箭後要趕快把箭拔出來”,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木質積木。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而知識體系是某個人結合自己的問題和實踐形成的知識集合,知識點之間彼此以形式多樣的方式關聯,形成了特定的結構。比如飛将軍關于跑步的知識體系,就是由跑姿、配速、跑量、心率、常見相關病症、跑鞋、路況、飲食等知識點互相連結而成。這樣的知識體系,像我們樂高積木搭起來的建築物。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用我們前面圖檔中的木質積木,可以搭建出上面的積木房子嗎?

估計我們的答案是一樣的:不能。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的木質積木無法風靡的關鍵原因——很難搭建出有穩固的、有創造性的東西,不耐玩。

那為什麼樂高積木就能夠搭建出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建築物”呢?

請大家看一下樂高積木的積木塊: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發現它們和傳統積木塊的不同了嗎

對,它們上面有很多凸起的圓點點!這些圓點點非常關鍵,它們可以嵌入其他積木塊預留的凹槽,把兩個積木塊連接配接起來。

也就是說,樂高積木塊上有連接配接點,是以可以彼此連接配接,拼搭出各種具有穩定結構的“建築物”!

把知識比作積木塊,如果知識上生出連接配接點,就也可以彼此連接配接,建構出适用于特定領域和特定問題的知識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知識有連接配接點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各個領域都存在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由若幹知識榫合而成,知識要彼此榫合,就一定有連接配接點。

知識本身就有連接配接點,而我們無法利用這些連接配接點建構出知識體系,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連接配接點。就是說,連接配接點原本就存在,隻是我們沒看到。

進一步說,隻要有辦法找到并标注出知識的連接配接點,散亂的知識就可能彼此連接配接成一個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找到知識的連接配接點呢?

拆書幫的創始人趙周老師,在講如何将移動時代手機閱讀到的資訊轉化為知識時,總結了一個結構化的方法,叫“八大問”。我們可以借助“八大問”,來分析資訊、觀點、事件、經曆等,從中整理出知識和連接配接點。

我們先介紹八大問,然後來看怎麼使用它來挖掘知識的連接配接點。

八大問是一個提問的架構,将針對資訊、觀點、事件、經曆等的提問,分為“前、因、後、果,适、用、邊、界”八類。

這八類問題,可用來分析或整理資訊,把資訊變成知識,并找到知識的連接配接點。八大問又可以分為兩組,前因後果和适用邊界,前因後果用于分析資訊,适用邊界用于整理資訊。

為友善記憶,趙周老師找了八個成語幫助我們,前對應前車可鑒,因對應相因相生,後對應以觀後效,果對應自食其果,适對應适得其反,用對應使用條件,邊對應旁敲邊鼓,界對應楚河漢界。

趙周老師針對每一大問,都提供了幾個典型問題,幫助我們了解和使用這一問。具體來講,是這樣的:

  • 前(前車可鑒):1)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2)他是怎麼引出這個資訊的?
  • 因(相因相生):1)作者提出了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2)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3)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 後(以觀後效):1)若已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2)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 果(自食其果):1)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2)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 适(适得其反):1)有沒有相反的觀點?2)有沒有不支援這個的執行個體?
  • 用(使用條件):1)要這樣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态度、能力……)?2)這件事可以用什麼其他方式來完成?
  • 邊(旁敲邊鼓):1)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資訊?2)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 界(楚河漢界):1)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資訊,和這個資訊的真正差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在使用八大問時,不一定要原模原樣的問趙周老師給出的示範問題,可以在了解這八類問題的前提下,針對具體情境,提出适合的問題。也就說,八大問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提出有洞察力的問題的架構,這是它的意義所在,如果你有能力,可以領會心法,保持心法不變,提出新的問題,如果一開始不知道怎麼用,則建議直接使用示範問題或在其基礎上做變化。

現在,我們舉個例子,示範一下八大問的用法。

小薇熱情、活潑、健談、點子多、标新立異、誇張、情緒波動大,她從事保險銷售,業績很好,上司安排她開發一個内部課程,給大家講講如何發展客戶、維系客戶。小薇答應兩天搞定講義,然後給大家講。她動作很快,馬上就開始寫PPT,可總是被各種事務打斷,一會兒有客戶打電話,一會兒微信上有人咨詢,一會兒又要出去見客戶簽合同,一會兒有同僚請教,結果一個星期過去了,PPT隻有一頁标題。

上司問小薇了兩次次,什麼時候可以講,小薇都說太忙了,PPT才剛開了個頭,一直沒找出時間做。第三次的時候,上司皺着眉頭給了小薇一個建議:“小薇啊,你時間管理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啊,建議你好好學習下史蒂芬·柯維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把手頭上的事情理一理。”小薇連忙稱是,開始學習時間管理四象限。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熟悉這個場景嗎?你我的時間管理學習之路,基本上都是這麼開始的。

這種模式,其實也是我們切入一個新領域時的模式:遇到一個問題,要解決,就要用到新的知識、新的技能,開始學習之路,慢慢在實踐中積累這個領域的知識。

但是,我們積累的知識,能否形成體系,卻依賴于我們能否做到“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主動連結不同的知識”。

不管以前我們做得怎樣,現在我們可以使用八大問來加速這個過程。

讓我們再次聚焦小薇的問題,看看怎樣應用八大問來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現在,小薇知道了一個時間管理的方法,叫作“時間管理四象限”。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先問“前”,這裡小薇可以問“為什麼掌握時間管理四象限對我很重要?”,答案可能是“做好時間管理,能幫助我合理安排任務,找到完成講義開發的時間。”是以,學習時間管理四象限是有必要的。

再問“因”,上司讓小薇學習時間管理四象限,他提出了什麼關于原因的假設呢?答案是“小薇時間管理能力欠缺,不能合理安排各種事務。”上司認為小薇隻要管理好時間,就能抽出時間來完成PPT。這個假設正确嗎?這是小薇沒能在兩天内完成講義的唯一的原因嗎?不一定哦,小薇沒有完成PPT,除了時間管理的緣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内心不覺得“開發課程傳授經驗”這件事有多麼重要,在她看來,最重要的事情是搞定客戶赢得保單。

接下來問“後”,小薇可以問“學習時間管理四象限對我的好處是什麼?”她對照着時間管理四象限圖,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很快想到了好處:聚焦要事,從容工作,提高工作品質和産出。簡單講,要事第一,提高工作效能。

然後問“果”,直接用趙周老師的示範問題,“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後果很明顯,課程的傳遞時間會一再拖延,上司會認為小薇不重視自己的工作安排,甚至會懷疑小薇别有用心,進而影響小薇後續的工作開展,甚至影響升職加薪。是以從這個角度看,小薇需要尊重上司的工作安排,盡快搞定這項任務,是以她還是有必要學習時間管理。這樣分析,小薇發現了一個點,某些工作任務的重要性,取決于上司的看法,是以她還應該學習目标管理、向上管理。

再接下來問“适”,小薇問了自己這個問題“有沒有人學了時間管理四象限卻還是安排不好工作?”她馬上想到同僚小蘭,曾經學習過時間管理四象限,可現在依然是每天忙東忙西丢東忘西經常出狀況。

然後問“用”,小薇可以這樣問:“使用時間管理四象限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經過研究,小薇發現,史蒂芬·柯維是一名企業管理者,同時也是為企業負責人提供咨詢的人,他提出的時間管理矩陣,更多是針對管理者的,因為管理者有更多的掌控感和自由度,能夠決定某件事情是否重要,進而根據緊急性來判斷是立即做還是規劃時間做。而像她和小蘭,都在執行層面,多數時候無法決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而不能判别重要性,就難以應用時間管理四象限。這也是小蘭學了時間管理四象限依然工作忙亂的一個原因,同時也是她的上司覺得時間管理四象限管用的原因。這樣一想,小薇知道了使用時間管理四象限的兩個前提條件:1)個人具有分辨事情重要性的能力;2)個人對事情具有一定的掌控性和自由度。

接下來問“邊”,小薇先問自己“有沒有與時間管理四象限類似的時間管理方法?”小薇一搜尋,發現時間管理方法很多,GTD(衣櫃整理法)、番茄工作法、三隻青蛙、月曆、猴子法則、Unbroken Time、思維導圖、黃金工作時間……全都和時間管理有關。她一一搜集相關資訊,進一步了解這些時間管理方法。接下來她又想到,管理時間其實是為了管理工作任務,那關于任務管理,有哪些方法呢?她一搜尋,發現了看闆、思維導圖、80/20法則、清單、OKR、SMART法則等。

最後問“界”的問題,“時間管理四象限的适用情況是什麼?”小薇覺得,時間管理四象限,更适合這兩類人:1)管理者;2)可以在一定範圍内自我安排工作任務和時間的人。

經過一輪八大問,小薇對時間管理四象限的認識更深入了,管理者、任務管理、時間管理、重要性、向上管理、要事第一、工作效能、工作自主度、規劃……這些關鍵詞留在了她的記憶中,成了可以與其他知識連結的連接配接點。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八大問的目的,正是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次元來分析和整理資訊,加深我們對知識的了解、認識,進而幫助我們為知識建立各個層面、各種角度的連接配接點,有了這些連接配接點,知識點彼此之間更容易産生關系,知識也更容易被外界問題刺激、喚醒。

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

一旦我們标注出知識的連接配接點,就可以把具備可連接配接性的兩個知識經由連接配接點連結在一起,圍繞着不同知識的不同類型的連接配接點,持續地、反複地執行這個操作,就可以慢慢形成知識體系。

我們以小薇為例來說明這個過程。

前面我們通過八大問中的“界(楚河漢界)”這一問,找到了“時間管理四象限”這個知識的一個連接配接點——管理者,即時間管理四象尤其适用于職場中的管理者。

假如小薇在檢索時間管理方法時,搜到了“猴子法則”,買了一本書叫作《别讓猴子跳回背上》,學習了一下,運用八大問做了分析,畫出了猴子法則和它的連接配接點,如下圖所示: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對比時間管理四象限的連接配接點和猴子法則的連接配接點,可以發現,通過“管理者”這個連接配接點,就可以把兩者連結起來。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假設小薇要考取中國壽險理财規劃師,需要持續的看書學習,可她看書時總是分神,無法專注,于是就向一位特别愛看書的朋友請教如何才能專注看書,朋友告訴她使用“番茄工作法”,她了解了一下,發現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裡洛上大學時為了專心學習發明的方法,特别适合看書學習這類伏案工作,她接着用八大問分析,畫出了番茄工作法的連接配接點,如下圖所示: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番茄工作法屬于時間管理領域的方法,那它就可以通過“時間管理”這個連接配接點,和時間管理四象限連結起來。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随着小薇不斷踐行時間管理,了解到越來越多的方法,于是她就慢慢形成了時間管理方面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現在可以看到知識體系的完整建構過程了:我們基于一個場景(問題),找到一個知識,運用八大問分析,挖掘各式各樣的連接配接點,在持續實踐中接觸新的知識,反思回顧,把新知和舊知經由含義相近的連接配接點連結起來,形成體系。

這個過程用文字來描述,隻需要幾百個字,閱讀隻需兩三分鐘,于是你可能會想,建構知識體系原來這麼簡單這麼快呀,我很快就能搭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并非如此,知識體系的形成,是在生活實踐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反思經驗,不斷發現連接配接點,不斷連結知識,慢慢完成的,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比如小薇從時間管理四象限連結到猴子法則,隻有在她當了管理者,深受下屬抛給她的猴子之苦時,才可能真正用到猴子法則,才能真正完成連結。這個過程,時機不成熟,就不會發生,是以看似簡單的一個連結,分分鐘的事情,實際上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三五年。

經過實踐和時間的考驗,我們建構出了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是不是萬事大吉了呢?

非也!

我們還需要不斷更新疊代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因為時代在發展,環境日新月異,問題層出不窮,用于解決問題的知識也會因之而快速演變。

比如老韓是PPT設計師,對PPT 2016非常熟悉,各種功能了然于心,可2019年初Office 2019釋出後,他就需要更新自己圍繞着PPT 2016建構出來的知識體系,如果不這麼做,遇到客戶提出的特定于PPT 2019的問題,就沒辦法解決。

比如小盧是增粉達人,原來微網誌微信的各種增粉政策、方法、實踐,了然于胸,專門為各類自媒體團隊提供增粉服務,現在短視訊大火,抖音崛起,迅速成為國民級應用,那小胡就需要迅速學習基于抖音平台的增粉政策,包括抖音的推薦規則、封殺原則、内容分布、流量特點、視訊結構等等,隻有這樣,他才能繼續我他的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幸運的是,不管環境如何演變,隻要我們掌握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挖掘出新知識的連接配接點,就可以将新知識納入既有知識體系,繼而知識體系就可以獲得更新,我們就能借助既有知識體系的勢能,在新的領域打開局面。

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前面我們着重介紹了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用連接配接點連結不同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并反複強調,擁有知識體系,可以專業、系統、全面、多元度的看待問題,創造難以複制的價值。

現在,有的小夥伴心頭可能會升起一個問号——“既然知識體系如此重要,那我是不是要在生活中的每個領域都建構出知識體系呢?”

非也非也!

我們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搭建一套知識體系——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沒那個必要。

請想象如下場景:你發燒了三天,不見好轉,頭疼、渾身無力、骨肉疼痛,無法工作。

你會怎麼辦?

去研究關于發燒的各種知識、建構出發燒的知識體系,然後把自己治好,還是說,去醫院,花錢讓醫生幫忙看病?

你選的是去醫院看病,對吧,很明智的選擇。這也是我們面對多數領域問題的最佳選擇——付費請目标領域的專業人士幫助解決。

多數領域的問題,都可以外包給他人來解決,我們不用費盡心力在各方面都成為擁有強大知識體系的專家。

我們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根據地,發展出自己的知識體系,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創造價值,交換其他領域的專業服務。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确定想要建立知識體系的領域呢?

下面三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定位架構:

  1. 我擅長什麼?
  2. 我愛好什麼?
  3. 這個世界需要什麼?

這三個問題對應答案的交集,就是我們建構知識體系的甜蜜區:

知識體系的建構1. 知識體系?有必要嗎?2. 善用八大問發現知識的連接配接點3. 如何建構知識體系4. 在哪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請反複探尋,找到自己的甜蜜區,錨定它,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實踐中将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建構出知識體系。

最後,問個問題:現在的你,擁有(或打算建構)哪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歡迎留言和我分享_ 。

新上線了一門視訊課程——程式員面試寶典,金九銀十招聘季,想找工作的你,可以來看看!程式員面試寶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