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賦能·拓展融合發展新空間”平行論壇在南京舉行。圖為論壇圓桌對話環節。新華網 陳傑攝
新華網南京4月21日電(黃博陽、闫雨昕)近年來,網絡傳播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不斷湧現,越來越多貼合閱聽人需求的優秀網絡産品随之脫穎而出。同時,算法推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也對網絡傳播産生愈發深遠的影響——優秀産品在“上新”,機遇和挑戰也在“重新整理”。
4月21日,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賦能·拓展融合發展新空間”平行論壇在南京舉行。在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五位嘉賓就“網絡傳播新技術、新場景、新聚合”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讨。
圖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資料智能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沈華偉在圓桌對話環節。新華網 陳傑攝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資料智能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沈華偉認為,從閱聽人畫像、内容分發到内容生成,從搜尋引擎、算法推薦再到以ChatGPT等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新技術新應用滲透到傳播的各個環節中,對網絡傳播秩序帶來越來越深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與此同時,如何發展好使用好管理好算法,讓技術向上向善,是網絡傳播需要應對的一個新挑戰。
圖為小紅書技術副總裁王曉博在圓桌對話環節。新華網 陳傑攝
小紅書技術副總裁王曉博強調了算法在網絡傳播中的作用。他以小紅書舉例稱,作為一個内容豐富的UGC(使用者生成内容)社群,小紅書鼓勵每個使用者釋出的内容都能被全世界看到,這就意味着它的推薦系統更注重平權分發,而非僅僅追求效率。“這需要一個更加去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機制,對推薦系統、算法模型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他說。
圖為《閃耀吧!中華文明》總導演黎振亞在圓桌對話環節。新華網 陳傑攝
《閃耀吧!中華文明》總導演黎振亞認為,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流量和使用者屬性更加多元,網絡傳播生态還會進一步多元化。“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創作人來說,就會出現很多針對新興媒體平台需求誕生的福利和機會。”
圖為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熊皇在圓桌對話環節。新華網 陳傑攝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熊皇認為,AIGC、資料、元宇宙極大賦能了内容生産,人的身份将可能同步出現在更多場景中,盈利模式也有更多探索。不過,技術也是“雙刃劍”,虛拟空間的意識形态、價值倫理、智能鴻溝、産權保護等方面的諸多挑戰也會随之而來。“隻有媒介和倫理高度的協同發展,并且對發展成果能夠做出有效的評定的時候,我們才能做到正确引導科技發展,做到向上向善發展。”
圖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主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之綱在圓桌對話環節。新華網 陳傑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主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之綱對技術賦能文化發展的未來表示樂觀。他表示,基于VR、AR以及人工智能的協助,可以将不可言說的身體的感受融入到文化體驗當中。“技術融合傳播的創新性發展,是對我們文化生命的延續。”